2017 (360)
2018 (398)
2019 (358)
2020 (353)
2021 (347)
2022 (360)
2023 (339)
2024 (783)
2025 (23)
要把文革说的像日本鬼子一样坏
走资派邓小平篡权上台后复辟资本主义,并且恶恨恨地说:“要把文革说的像日本鬼子进中国来一样的坏,具体怎么做是你们理论家的事,我相信你们是有办法的”。
《要把文革说的像日本鬼子进中国来一样的坏》
《具体怎么做是你们理论家的事,我相信你们是有办法的》
于是,走资派邓小平(我胡汉山)又回来了。又将右派放出来了,牛鬼蛇神放出来了,地富反坏放出来了,封建迷信巫婆魔师来了。掀风作浪造谣谎话颠倒黑白反攻倒算否定抹黑以点盖面攻击一点不及其余地将《文革》《说的像日本鬼子进中国来一样的坏》》。这样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跟班打手小丑马户又鸟砖家叫兽资产阶级的文人们各显神通写书编故事改编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种演讲小视频来进行以反对《文革》来达到反对共产党反对毛泽东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邓小平与胡乔木的谈话》“要把文革说的像日本鬼子进中国来一样的坏,具体怎么做是你们理论家的事,我相信你们是有办法的”。
请看看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网址:首都工农兵反击右倾翻案风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歌咏大会现存部分歌曲合集(附歌词)(1976.5)(Chinese Communist Songs) - YouTube
网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Fum4UANy0
《首都工农兵反击右倾翻案风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歌咏大会现存部分歌曲合集(附歌词)(1976.5)》
《邓小平与胡乔木的谈话》“要把文革说的像日本鬼子进中国来一样的坏,具体怎么做是你们理论家的事,我相信你们是有办法的”。
文革是3年吗?还是被夸大成10年?应该尊重历史。
文革从什么时候开始。普遍认为从《516》通知开始。
1966年5月4日至5月26日,在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集中批判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
5月16日会议通过经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多次修改的《通知》,决定撤销中央批转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撤销原来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新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会之下。
而这个五一六通知在发布后的一年内都属于中国共产党二级机密文件,只有17级以上的干部才能接触。1967年5月17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从此成为公开文件。
实际文革大概从1966年6月从北京高校开始。演变成全国性的。1966-8-5,中共上海市委宣布,全市大中学校一律“停课闹革命”。以后全国几个月几乎没人上课。
1967-03-07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中小学复课闹革命》。那时虽然中小学复课,但是教材比较乱。全国各地复课的程度也不一样。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到了1967年10月才全部陆续复课。
大学受文革影响比较大。到了1970年10月15日,国务院电报通知全国各地高校,1970年招生工作,按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做法进行。没有全国统考而是招收工农兵学员。
当时的各地各级政府几乎是文革的对象。文革的主轴应该是反官僚。1967年1月上海是最早夺权的,夺权后曾试图成立上海人民公社,遭到毛主席的反对。
上海人民公社在2月23日改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自1967年3月开始,各地造反派夺权后都相应成立“工农兵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
截止1968年9月,全国除了台湾以外的29个省市都建立了“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祖国山河一片红。这是文化大革命夺权完成的标志,也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直接的事实标志。
1968年9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发出了文化大革命结束的社论信号。
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对刘少奇专案做出结论,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正式的党的会议标志。
1969年4月九大召开,这是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的终极标志,也是文化大革命开出另一个新时代的起点标志。中央文革小组在九大闭幕后即实际解散。
文革并没有长时间的停工停产。虽然统计上有负增长,估计是开始比较乱,各级政府被革命委员会取代,无法认真统计的缘故。1967年增长-5.7%,1968年增长-4.1%,连续两年下降,但在此后的1969年、1970年却又连续跃升至增幅高达16.9%、19.4%。显然,后两年认真统计弥补了前两年的缺失。
故此,真正的文革从66年中开始到68年底就基本结束了。前后不到3年。
全国很多地方的文革从67年以后才开始,68年底就结束,一年多而已。
可见,走资派邓小平一伙们把文革3年说成10年是违反历史实际的。这是邓小平复出后的第一个大谎言。他的第二个大谎言是先富会带后富。大家都很清楚。
有人说文革怎么影响中国的工农业科技。那是很扯淡。文革三年生产也没停止。科技的成果一点都不差。中国唯一的诺贝尔科学奖还是文革67年开始立项的成果。文革三年对中国的影响实际上都没疫情三年对中国的影响大,无论是死人还是GDP损失。
给大家造成文革坏印象完全是后来当权者胡乱宣传妖魔化的结果。
《邓小平与胡乔木的谈话》说:“要把文革说得像日本鬼子进中国来一样的坏,具体怎么做是你们理论家的事,我相信你们是有办法的。”
很多中国人还活着,他们的个人经历记得很清楚70年代说文革都是指66-68年的3年文革。如果有年龄大点的都应该清楚。
毛泽东时代,物价非常低,非常平稳,没有通货膨胀,平均每年物价增长只有1.1%。人民没有任何生活压力,没有谁为养孩子发愁。1973年前,茅台酒4元1瓶,没有假酒。当时新工人月工资37元,大学毕业转正56元(北京),就是说每月工资可买14瓶茅台酒。
一次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有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同时反映出:我国当时是钱少办大事,物价非常低。70年代有个人存了400块钱,那时是可以买一栋小房子的……
在实际生活中,现在中国工人夫妻俩一起没日没夜地干,养活一个孩子都困难,还时常需要爷爷奶奶来接济。为什么工人供养家庭的能力下降?有个笑话,说明了中国GDP和CPI的关系:去年2元钱买4个苹果,今年8元钱买4个苹果,GDP增加了4倍,CPI却降低到了25%。
这就是美国比中国人还要关心中国的根本原因。点击查看:1962年中印战争中林彪到底有多狠?
首先是财政补贴国外,一是通过出口退税按商品发放;二是通过亏损补贴对企业发放,造成了中国商品在国外比国内便宜现象,中国游客在国外抢购中国商品成为世界奇观。
其次则是实行高额税收;税收占消费品价格超50%,自然造成物价高高在上。
三是出口商品造成的巨大通货膨胀损失。每出口1美元商品,国内就要按汇率比增发约7元人民币来平衡,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约2.5万亿美元,由此增发人民币超过16万亿元,相当于市场货币流通量(M0)的近5倍,这些巨额货币,全部以通货膨胀方式转嫁到百姓头上,造成货币大幅度贬值,物价大幅度上涨。
可以说:出口商品越多,赚取外汇越多,是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成反比的。如果不出口商品,既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不会对外财政补贴;退一步来说,如果商品白白送给外国,不收取美元,也不会增发人民币,货币不贬值,损失会小一些。
可是,商品出口到了国外,换取的美元又借给国外,而把由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国内,变成了没有任何商品做基础的“废纸”,造成货币大幅贬值和物价大幅上涨。
结果是不仅损失掉出口商品那部分财富,连手里的货币都遭受贬值损失。结果是,美国给中国印发美元,我们给老百姓印发人民币;美国用这些纸币为老百姓换来各种商品,我们用纸币从老百姓手里换走各种商品。
形成这个财富魔方最关键环节,就是货币增发和商品增加之间的分离: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国等国家,新增发的货币却留在中国市场上,不断稀释着老百姓手里货币的购买力。
这就是美国高工资低物价,中国低工资高物价的秘密。一些精英,受的是西方教育,一切以西方利益为出发点,当然就会以牺牲人民利益为代价。
毛泽东是绝对不允许这么做的。毛泽东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
对此,毛泽东早有预见:“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
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
两极分化快得很。
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
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
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
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
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
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新中国建立初克服经济困难除了平息涨价风潮,稳定工商业以外,毛泽东、中共中央还考虑采取有力的措施以克服新中国面临的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其首要的一项手段就是统一全国的财政经济管理。当时已解放的老解放区虽已连成一片,但除了政策上的统一以外,财经管理工作完全处于分散状态,各有货币,各管收支,解放区之间只能做到少数军用品和少数物资可以调拨,远远未能达到全国财经工作的统一,这不能适应全国统一政治局面的需要。
统一财经是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的财政经济方针。《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指出:“过去国家支出的大部分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和依靠增发通货,现在则公粮和税收大多尚由各区、省、市、县人民政府管理,此种财经上的不统一和收支机关之间的脱节现象,如果任其继续下去,则势必额外增加通货的发行。”
这次统一财经工作的范围很广,基本内容有三项:第一,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第二,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第三,统一全国现金管理,其中主要是统一全国财政收支,重点又是统一收支,保证中央财政的需要。
财政收入即公粮、税收及库存物资的全部,公营企业的利润和折旧的一部分,统归国库,没有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的支出命令,任何部门不得动支,所有库存物资,由中财委统一调度,合理使用,以减少财政支出,指定人民银行代理国库,一切军政机关和公营企业的现金,一律存入银行,不得存入私人行庄。
支出方面:军队的供给统一于解放军的后勤部,政府机关、学校、团体则按照规定的编制和供给标准供给;统一重要物资调拨,当时,上海无大米,无棉花,同时因为生产没有恢复,运往外地的工业品不多,又无运力把米和棉花运进来,因而,毛泽东和党中央做出决策:为了稳定上海,占领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实行全国重要物资的统一调拨,以做到互通有无。
在统一财经的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影响深远的问题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一方面,统一财经是必要的,特别是因为当时收支严重脱节,公粮和税收大半在地方手里,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可以先用,中央拿不到,但900万人里500万军队是要“吃皇粮”,由中央支出的。发在下面,支在上面,中央存在严重的亏空。同时要进行建设,在经济底子薄的新中国是需要集中一些经济力量、财政力量,才能办成一些大事的,这就同以前毛泽东军事上讲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是另一方面财经统一以后,地方积极性和企业的积极性可能被消磨,难以调动地方、部门、单位的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国财政实行统一管理之后,地方上仍有一定的财力和财政,在财政收入上,公粮附加和地方税收,仍归地方支配,国家工厂的一部分划归地方管辖,此外,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可先行一步,以便更好地支援全国,但是这毕竟是有限的,地方要么认为权力受限,要么增长了对中央的依赖思想,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
财经的统一给地方带来了困难与不利,限制了地方积极性;统一财经后,在某些工作上中央管得过多了,如国际贸易工作,并没有区别全国性比重较大的业务与地方性比重较大的业务,统一由全国的各个专业公司实行垂直的领导,这样就使得某些地方性比重较大的业务,特别是在土特产的产销上,限制了地方“因地制宜”的作用;属于中央集中管理但又分散在各地的企业,如中央直接管理的工矿业、铁路、银行、国营贸易公司等等,与地方关系不清,在对这些企业单位的领导管理工作中,没有明确决定哪些职权是属于中央的,哪些职权是属于地方的,使得地方当局难于处理本地区与中央直属企业的关系。
黄克诚当时就给毛泽东和中财委写信,批评了中南地区出现的随意上收企业,限制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提出了应发挥地方办工业的积极性。
对此,毛泽东十分重视,当即下令中财委解决,同时他更从战略上提出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问题,要求把独立性和统一性结合起来,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依照这个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调整。当时,政务院就通过了中财委提出的《关于1951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国营工业生产建设的决定》和《划分中央和地方在财政经济工作上管理职权的决定》等几个文件,提出在继续保持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统一领导、统一计划和统一管理的原则下,把一部分适宜于地方政府管理的职权交给地方政府。
这几个文件具体说来主要明确了地方的部分财政权力,其一,把一部分国营企业或一部分财经业务划给地方。其二,分散在各地的由中财委直接管理的企业单位,其政治工作均由大行政区人民政府指定的地方当局领导,政治工作一定要以生产为中心,以业务为中心,必须防止政治工作与生产和业务游离的现象。毛泽东还指出,在统一财政支出时,除了具体的政策办法以外,还要注重讲道理和工作方法,应向各地讲清楚统一与分散的利害得失,说明革命者的责任要服从全局,当然也要保证地方的开支。有些收入可以采取分成或实行按比例提成的办法,预防和克服地方的消积抵触。
毛泽东还多次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方以大局为重,中央也对地方的情况予以照顾。解决各地区的问题要从全局出发,各个地区的解放,有先有后,情况也各不相同。解决各地区的财经问题,必须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区别对待。
比如,东北地区工业基础比较大,恢复生产的条件比较好,在经济建设上先行一步,对全国经济的恢复有好处,同时,为保证这个地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应当允许东北地区单独使用一种货币,即东北币继续在东北地区流通使用,以山海关为界,与人民币保持合理的比价,这样,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即可不受关内物价波动的影响,能正常进行。东北地区则以重要物资支援关内,向全国其它地方提供大米、大豆、余粮、钢、枕木等。
同时,地方与地方之间则互通有无,大宗物资的调拨经中财委,小宗物资的交换,各地区相互协商处理。
1950年4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讲话指出:过去的六个月我们在财政收支,稳定物价方面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成绩,我们的财政方针是正确的,我们国家的财政情况开始好转,这是很好的现象。他还指出全国财经工作统一的胜利,其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并且赞美陈云,可称之为能。在这里,他是借用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叙述刘奋夸奖向宠的用语(“将军向庞,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来赞扬陈云的理财之道。
6月6日在七届三中全会的《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毛泽东再次明确肯定了人民政府在几个月内实现全国范围的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争取了财政收支平衡,制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并进一步指出要巩固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巩固财政收支的平衡和物价的稳定。在此方针下,调整税收,酌量减轻民负。
从1950年3月开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下决心统一了货币,统一了财政,统一了物资调拨。这样,中财委即可对各项问题作出统一的规定,统一计划和管理,比如税种、税目、税率,国营工业的生产计划,原料来源,产品推销;外销物资,外汇使用;内地物资的调拨;物价管理,铁路、轮船的合理使用;邮电的管理等等,到1950年第一季度都陆续作出了统一规定。之后,国家财政收入急剧增加,支出相对减少,而且国家收支都集中到中央金库,整顿财政不到半年,在1950年4月,财政收支出现了接近平衡的局面,这也正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协力同心取得的巨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