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大山深处造出远程火箭炮
“正是当年的军工人顶着夏日酷暑、迎着冬日严寒,克服重重困难,才有了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江山重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熊国信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领导的中共中央作出了《大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文革中)1969年4月,肩负国防军工重任的江山机械厂,在老河口开始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
1969年7月1日,工厂正式开工建设,首批筹建人员进入苏家河村。为了早日出产品,他们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边生产。仅用一周,便建起铸造和锻造工房。400多平方米的带锯房,工人们从设计到调试生产,只用了1个月。
同年9月,工厂克服基建任务繁重的巨大压力,成立生产准备组。年底,成功组装出第一门某型号火箭炮样品并在武汉展览,创造了“当年定点、当年产出”的军工奇迹。
熊国信回忆,当时,地方组织民兵支援三线建设,打造出一批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队伍,涌现出“小老虎排”,“铁姑娘班”等先进集体。
“大家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各项基建技术,生产出各种型号的工件,实现从无到有的巨大飞跃。”提起当年的建设场景,熊国信无限感慨。
从1969年到1979年,经过十年发展,工厂基本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4个型号的火箭炮产品先后投入生产。
从此,江山重工研究院犹如雄鹰展翅,为年轻的新中国共和国增添了一处后方稳固的兵器工业基地。十几年间,工厂累计向部队提供各式火箭炮武器2000多门(辆)。
《湖北5133厂:创造军工奇迹的火箭炮制造基地》
文章来源 : 中国工业新闻
湖北5133厂(江山重工研究院)曾经的“江山机械厂”,是我国“三线火箭炮总装厂旧址”。20世纪60年代,根据中共中央将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战略大调整的三线建设战略,按照“靠山、分散、隐蔽”方针,江山机械厂于1969年4月在湖北襄阳开始了其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400多平方米的带锯房,从设计到施工,从设备安装到调试生产,只用了1个月。1969年年底,江山机械厂便装配出了第一门107火箭炮,并在武汉进行了展览,余秋里、张连奎等领导驻足观看,赞叹工厂创造了“当年定点、当年产出”的军工奇迹。
从1969年到1979年,江山机械厂基本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4个型号的火箭炮产品先后投入生产。此后,江山犹如雄鹰展翅,为年轻的共和国增添了一处稳固的兵器工业基地,成为我国在鄂西北地区兴建的大型军工企业。如今,公司累计向部队提供各式火箭炮、布雷车等武器设备2000多门(份),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多次参加国庆及建军阅兵大典。
江山重工研究院,这支隶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位于华中腹地、汉水之滨的兵工劲旅,历经五十多年风雨坎坷,从三线建设的艰辛、保军转民的奋争、创新发展的探索,如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火箭炮武器科研生产制造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双保军企业。
核心物项有:建设指挥部,北办公楼,301工房,302工房,305工房,铁路专用线,工人俱乐部,招待所,溜冰场,篮球场;车床等机床16台/套,滚齿机,插齿机,圆刻线机,剪板机,长刻线机,投影仪,光切显微镜。
如今,江山重工研究院的襄阳江山科技园、老河口基地“一厂三区”总体布局日益完善;创新江山、质量江山、精益江山、数字江山、幸福江山建设全面推进。江山重工研究院将聚焦装备研发和技术研究体系建设,对标世界一流,坚决履行强军首责,奋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五型江山”建设的宏伟征程上阔步前行。摘自《国家工业遗产》(第三批)。
《创立52年来,江山重工研究院产品数次亮相国庆阅兵 大山深处造出“远程火箭炮”》
湖北日报2021-10-26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杨德义 舒含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二战期间,经典老歌《喀秋莎》曾激励前苏联军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在中国,有一个“喀秋莎”同样声名远扬。位于我省老河口市洪山嘴镇苏家河村的原国营江山机械厂,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所属江山重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前身。这里曾是我国“喀秋莎”火箭炮研制和生产基地。
10年生产出4型火箭炮
“正是当年的军工人顶着夏日酷暑、迎着冬日严寒,克服重重困难,才有了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9月28日,江山重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熊国信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上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1969年4月,肩负国防军工重任的江山机械厂,在老河口开始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
1969年7月1日,工厂正式开工建设,首批筹建人员进入苏家河村。为了早日出产品,他们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边生产。仅用一周,便建起铸造和锻造工房。400多平方米的带锯房,从设计到调试生产,只用了1个月。
同年9月,工厂克服基建任务繁重的巨大压力,成立生产准备组。年底,成功组装出第一门某型号火箭炮样品并在武汉展览,创造了“当年定点、当年产出”的军工奇迹。
熊国信回忆,当时,地方组织民兵支援三线建设,打造出一批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队伍,涌现出“小老虎排”“铁姑娘班”等先进集体。
“大家通过不断学习,掌握各项基建技术,生产出各种型号的工件,实现从无到有的巨大飞跃。”提起当年的建设场景,熊国信无限感慨。
从1969年到1979年,经过十年发展,工厂基本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并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4个型号的火箭炮产品先后投入生产。
从此,江山重工研究院犹如雄鹰展翅,为年轻的共和国增添了一处稳固的兵器工业基地。十几年间,工厂累计向部队提供各式火箭炮武器2000多门(辆)。
数次亮相国庆阅兵
“1970年,我跟着父母从东北来到襄阳,小时候跟着父亲进车间看生产线,我也想成为这样的‘总装人’。”51岁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孟繁胜说话略带东北口音。
1992年,孟繁胜子承父业,来到江山重工研究院总装分厂。在江山重工研究院工作近30年,为了新一代远程火箭炮的研制,他已经习惯多年和家人两地分居的生活。
“那个年代,一无资料、二无经验、三无设备,大家迎难而上,打造出一款全自动化的某型远程火箭炮。”孟繁胜说,以前的火箭炮都是半自动控制,可现在的远程火箭炮光单体系统就有几十个,已经实现全自动控制。
依靠自主研发和产学研结合,江山重工研究院瞄准世界尖端科技,不断创新,书写了我国火箭炮武器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崭新篇章。
1984年,在国庆35周年之际,由江山重工研究院生产的3型火箭炮武器首次被列入天安门受阅装备,参加阅兵仪式,为兵器工业赢得无限荣光,在军工发展史上留下光辉一笔。
继35周年阅兵式后,由江山重工研究院生产的火箭炮方阵又先后在国庆50周年、60周年阅兵庆典上精彩亮相,向国人、向世界展示了雄厚的国防实力。
2017年7月,远程多管火箭炮、轮式综合扫雷车参加了建军90周年阅兵式。
如今,江山重工研究院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获得专利216项。公司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充分展现了企业强大的科研能力。
“为国铸‘箭’、为军服务,这是军工人肩负的崇高使命,要勇担重任,不断为国家制造精品。”孟繁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