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泽东:《永远不许一平二调》

(2024-08-21 14:01:50) 下一个

毛泽东:《永远不许一平二调》

 

 

 

“人民公社建成以后,不要忙于改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在目前还是以采用集体所有制为好,这可以避免在改变所有制的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麻烦。

实际上,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中,就已经包含有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分了。

这种全民所有制,将在不断发展中继续增长,逐步地代替集体所有制。

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是一个过程,有些地方可能较快,三、四年内就可完成,有些地方,可能较慢,需要五、六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

过渡到了全民所有制,如国营工业那样,它的性质还是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取酬。

然后再经过多少年,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都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普及并且提高了,社会主义时期还不得不保存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都逐步地消失了,反映这些差别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也逐步地消失了,国家职能只是为了对付外部敌人的侵略,对内已经不起作用了,在这种时候,我国社会就将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时代。”

毛泽东:《永远不许一平二调》〔1〕

〔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这是毛泽东同志以中央名义起草的党内指示。

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

发去甘肃省委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报告〔2〕一件,很有参考价值,值得你们及地、县同志们认真研究一遍至两遍。

甘肃省委在作自我批评了,看起来批评得还算切实、认真。看起来甘肃同志开始已经有了真正改正错误的决心了。

毛泽东同志对这个报告看了两遍,他说还想看一遍,以便从其中吸取教训和经验。他自己说,他是同一切愿意改正错误的同志同命运、共呼吸的。他说,他自己也曾犯了错误,一定要改正。

例如,错误之一,在北戴河决议中写上了公社所有制转变过程的时间,设想得过快了。在那个文件中有一段是他写的〔3〕,那一段在原则上是正确的,规定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原则和条件,是马列主义的。但是在那一段的开头几句规定过程的时间是太快了。那一段开头说:“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是一个过程,有些地方可能较快,三、四年内就可以完成;有些地方可能较慢,需要五、六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现在更正了,改为从现在起,至少〔同志们注意,说的是至少〕七年时间公社现行所有制不变,即使将来变的时候,也是队共社的产,而不是社共队的产。

又规定从现在起至少二十年内社会主义制度〔各尽所能,按劳付酬〕坚决不变,二十年后是否能变,要看那时情况才能决定。所以说“至少”二十年不变。至于人民公社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规定至少七年不变,也是这样。一九六七年以后是否能变,要看那时情况才能决定,也许再加七年,成为十四年后才能改变。

总之,无论何时,队的产业永远归队所有或使用,永远不许一平二调。公共积累一定不能多,公共工程也一定不能过多。

不是死规定几年改变农村面貌,而是依情况一步一步地改变农村面貌。

甘肃省委这个报告,没有提到生活安排,也没有提到一、二、三类县、社、队的摸底和分析,这是缺点,这两个问题关系甚大,请大家注意。

注释

〔1〕一平二调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共产风”的主要表现,即: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县、社两级无偿调走生产队〔包括社员个人〕的某些财物。三收款,指银行将过去发放给农村的贷款统统收回。

〔2〕指中共甘肃省委贯彻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给中央、西北局并发各地、市、州委和各县委的第四次报告。报告说,我省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深入检查了一再发生“共产风”的根源,认为应从省委领导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方面去寻找。

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执行中央政策问题,研究不够,领会不深,贯彻不力,甚至产生了一些偏差。例如,急于由基本队有制向基本社有制过渡;忽视小队小部分所有制和小队工作;对发展生产队的经济重视不够;收益分配政策定得不恰当等。

第二,在指导人民公社发展生产和农村工作安排方面,没有把安排工作和贯彻政策结合起来,提出的任务大、要求急,对需要考虑多,对可能考虑少等等,因而出现一些违反政策的事。

第三关于领导作风问题,对农业估产偏高,要求过高过急,作了一些不恰当的宣传,助长了“五风”的出现。

〔3〕指毛泽东一九五八年八月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稿时加写的一段文字:

“人民公社建成以后,不要忙于改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在目前还是以采用集体所有制为好,这可以避免在改变所有制的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麻烦。

实际上,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中,就已经包含有若干全民所有制的成分了。

这种全民所有制,将在不断发展中继续增长,逐步地代替集体所有制。

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是一个过程,有些地方可能较快,三、四年内就可完成,有些地方,可能较慢,需要五、六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

过渡到了全民所有制,如国营工业那样,它的性质还是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取酬。

然后再经过多少年,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全体人民的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都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教育普及并且提高了,社会主义时期还不得不保存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都逐步地消失了,反映这些差别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的残余,也逐步地消失了,国家职能只是为了对付外部敌人的侵略,对内已经不起作用了,在这种时候,我国社会就将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时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造原子弹者说强大是小米加步枪







沒有重武器靠《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这叫《强大》。

强国有原子弹,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可以自己造。这叫《强大》。

造原子弹者《寒春》一开始并不是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而来到中国的,她只是受到了一些红色书籍的影响,只是受到了美国军方不顾科学家的反对执意将原子弹投向广岛和长崎的刺激,只是帝国主义摧毁了她献身核物理“纯科学”研究的理想之后来中国寻找出路,只是来中国寻找自己的哥哥,她自己根本也没想过会在中国待一辈子。

但是,正是《寒春》看到了延安不同于纽约、上海和重庆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混乱,正是见识到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的《小米加步枪》的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正是人人都在融入人民中不断改造了自我,正是因为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从解放战.争,到土地改.革;从抗美援朝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从大跃进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等全民参与的群众运动太精彩、太神奇、太迷人了,寒春再也舍不得离开中国!

一个《美国核物理学家共产主义革命者》自述:“回顾我所走过的路,从小学到研究所的生活,不能说不幸福。但相比站在人民之中,与大家一起改造整个社会,用双手建立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美好而富有的新国家,原来的那种幸福观是多么狭隘啊。有的人改造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但这种建筑在大多数人痛苦之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它终究会被历史所消灭。”

1946年,适逢联合国救济总署招募一批畜牧专家前往中国,可以提供路费和工资,《阳早》借这个机会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亲眼看到了当时贫困、落后、饱受战乱与疾病侵蚀的旧中国。来到中国不久,阳早就离开了联合国救济总署,从北平飞到延安,那是内战爆发前飞往延安的最后几趟航班。一到延安,阳早就感受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巨大差别。这里虽然贫困,但没有乞讨、皮条客,也没有坐在豪华汽车里招摇过市的腐败官员。虽然物质条件艰苦、生活水平很低,但是人们拥有积极、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阳早很快就被这种平等且充满热情的革命氛围所感染。几天之后,时任中央外事组副组长的杨尚昆来看望阳早,随后安排他去延安郊区的光华农场。在这里阳早获得了自己的中文名字,这是农场的一些友人为他提的建议,为了纪念不久前被国民党杀害的著名记者、中共党员羊枣。

不久,传来了胡宗南的部队要进攻延安的消息,党中央准备撤离、转战陕北。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在撤退前接见了当时在延安的几位外国友人,包括美国记者安娜 · 路易 · 斯特朗、学者李敦白、马海德大夫以及阳早。当时,他们四人均要求与所在组织一起撤离,经过考虑,最后中央通过了三人的请求,让斯特朗回到国统区,希望她利用记者身份将解放区的真实消息带到世界各地。就这样,阳早回到光华农场,准备和同事们以及农场的一群荷兰奶牛从延安转移到内蒙古和陕北交界地区。

对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寒春一口拒绝提名参加《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计划,因为她对其中一项的评选准则不以为然,即“她采取积极的、非暴力的方法,缓解冲突及建制上的不公义“。寒春在电邮反驳:“我不会接受提名。因为最鼓吹暴力的是美国和以色列,他们使用国家《恐怖主义》手段,打击那些只剩下以自己的生命杀出血路的人。所有解放战争一定要武力对付攻击他们的人。当年在陕西北部,那帮盗贼快要杀进来的时候,他们(共产党同志)也不给我一把手枪,因为他们说我连一只兔子都下不了手!其实,我随时都能够开枪打死扑进来的盗贼!“

寒春和丈夫一起,是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洗礼中,逐渐明确并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更是在近百年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教育中,树立起对毛泽东思想的信仰,成为了一个奋斗终身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寒春和丈夫一起亲自体验了《小米加步枪》人民战争的强大力量。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说:“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毛泽东的这次谈话,把原子弹比作“纸老虎”,充分反映出毛泽东在战略上对核武器的藐视。

毛泽东曾多次指出,革命者必须在战略上、全体上,藐视敌人,敢于同他们斗争,敢于夺取胜利;同时,又要在战术上、策略上,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斗争问题上,重视敌人,采取谨慎态度,讲究斗争艺术,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采取适当的斗争形式,以便一步一步地孤立敌人和消灭敌人。

1965年1月9日,毛泽东在与美国进步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当被问到:“主席还是认为原子弹是纸老虎吗?”毛泽东回答:“我不过讲讲而已,真打起来会死人的。但是最后它是要被消灭的,那时就变成纸老虎了,它没有了嘛!”

使毛泽东对原子弹有直观了解的是1950年访问苏联。在莫斯科期间,毛泽东观看了苏联于1949年8月29日成功爆炸原子弹的纪录片,他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到苏联,开眼界哩!看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嘛。”

战略核武器不仅成为遏制对手的重要砝码,也是军事手段在当代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的表现形式。史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先后遭受4次核打击威胁:

第一次,朝鲜战争期间。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大规模入朝参战使美军在朝鲜战场遭到惨败,引起了美国朝野的震惊和恐慌。恼羞成怒之下,杜鲁门抛出了他的最后一张“王牌”——原子弹。原子弹是美国掌握的一个重要的威慑武器。美国军方更是一直主张“给中国人颜色看看”。麦克阿瑟甚至建议,投掷20―30颗原子弹轰炸中国,在中朝之间沿鸭绿江设置一条放射性地带。他认为,采取这些行动,将严重削弱并大大抵消中国进行战争的能力,从而确保美军在朝鲜战场的胜利。

毛泽东在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时,已经作出最坏打算,准备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同美国这个世界头号强国直接较量。1950年9月5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9次会议上讲到朝鲜战局和我们的方针时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对战争打起来的时候,不是小打而是大打,不是短打而是长打,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打原子弹,我们要有充分准备。你如果一定要那样干,我们就跟上来。”这反映了毛泽东毫不畏惧任何敌人和任何困难的革命气势。

第二次,越南战争第一阶段期间。1954年3月,3000法军在奠边府陷入越南人民军重围,法国将军厄雷飞赴华盛顿向美国人求援。5月25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议,如果中国军队支持越南人民军进攻河内,美国应立即用原子弹轰炸中国。

第三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1955年初,解放军解放一江山岛和大陈岛后,美国认为解放军将对金门、马祖发起总攻,担心美国可能会卷入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之中。艾森豪威尔总统向美国国会提出“特别咨文”,要求国会授权,在他认为必要的时候,使用武装部队“保卫台湾”和“军事上的外围阵地”,并扬言必要时将使用原子弹。

第四次,解放军炮击金门期间。为打击国民党“反攻大陆”的部署,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开始炮轰大小金门等岛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特文宁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出:“向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5个机场各投一枚当量为7000吨至1万吨的战术核弹,观察中国的反应。”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也要求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美国的核大棒没有吓倒毛泽东。1955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接受芬兰首任驻中国大使递交国书时谈话说:“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我国有6亿人口,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国那点原子弹,消灭不了中国人。”,“我们有一句老话,《小米加步枪》。美国是飞机加原子弹。但是,如果飞机加原子弹的美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那么,《小米加步枪》的中国一定会取得胜利。”

同年3月31日,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指出:“帝国主义拿来吓唬我们的原子弹和氢弹,也没有什么可怕。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一物降一物,有一个东西进攻,也有一个东西降它。”

作为战略家,毛泽东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朝鲜战争中的较量,敌我武器装备的悬殊,给毛泽东“可以搞一点”原子弹的想法注入了催化剂。恶劣的外部环境,更促使毛泽东考虑加快发展原子能技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63年9月,毛泽东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深谋远虑,从国家安全出发,既藐视原子弹是“纸老虎”,也下决心要搞世界最尖端的核技术。

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感慨:“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95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结论中宣布:“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研制“两弹一星”工程就此拉开序幕。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指出:“那个原子弹,听说就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这时,毛泽东列出了制造核武器的时间表。

1960年8月,苏联撤走了他们在华的全部技术专家,并带走了重要图纸资料,停止供应原子能研究所需设备和材料。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不啻是一次重大打击。有些外国媒体幸灾乐祸地断言:中国核工业已“处于技术真空状态”,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来”。

当苏联撤走专家的消息传到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时,毛泽东以他特有的气魄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并没有阻止中国追赶“蘑菇云”的脚步,反而促成了中国自主独立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性转折。1959年6月苏联拒绝提供援助后,同年7月,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首次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拿到了核大国俱乐部的“入场券”。十年不到己成功。

经过两年多时间研发,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不但有了原子弹,而且制造出氢弹,当毛泽东的预期目标全部实现时,他风趣地说:“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在毛泽东的幽默中,或许隐含着他既没有忘记赫鲁晓夫给中国发展核技术的压力,也没有忘记苏联科学家和人民给中国的巨大帮助。

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中国西部戈壁荒滩上的一声巨响,使新中国从一个贫弱的国家成为一个独立掌握核技术的国家。

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包括《文革》时期这才是真正的强大。沒有重武器靠《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强国有原子弹,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可以自己造。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官商勾结在商言商财富转移国外






《下海经商》特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以来,走资派篡权后为了先富在国家干部的位置上,采取留职留薪或停薪留职等的方式下海经商。在大走资派邓小平等的黑箱操作下创下了很多发财的商机,走资派和太子党都纷纷下海经商,由此这些人在几年之后都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大资本家。通过《官商勾结》达到先富, 大富之后就高喊着《在商言商》。《在商言商》就成了"创业教父"、"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全球25位最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推动美中关系杰出贡献个人”、“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全球最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跨国经营商业领袖"、“中国杰出贡献企业家”、"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为啥?

《官商勾结》走资派篡权后不管黑白道摸石头大步快进争取先富号召下, 出台了官员可以下海经商的优惠政策。在当时能勇敢下海经商的官员中几乎都是还有在职在位有实权的后台当官背景的。某市市委决定在走资派官员中开展“离职锻炼、建功立业”活动。当年公务员,在“保留身份、保留职务、保留待遇”的政策承诺下,带薪下海经商。某省政策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可以领取工资补偿,到私营企业上班。事实上,全国上下很多地方都出台了诸如此类的“经济”下海政策。形成了《官商勾结》的合法地位。

《在商言商》人们所熟知的李嘉诚,他从一个修表店的店员一直到华人首富,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他曾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多少商人将他视为偶像,改革开放为李嘉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李嘉诚是这受益者中的一员,他赚了中国人的钱,去帮英国搞建设、投资,有人称他是“买下半个英国的人”。对此,李嘉诚也做出了回应:他是一个商人,在商言商,他有商人的判断和选择,不要用常人的道德来绑架他。

有媒体报导. 广州市有6名处级以上干部辞职下海经商,其它地方也有干部辞职下海经商。吃皇粮的国家干部下海经商, 甚至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全民经商潮”。10亿人民9亿商,还有1亿待开张。走资派邓小平的改革初期,下海经商风起云涌,几成全民皆商之势。这一口号尚有若干版本及衍生版本,比如“10亿人民9亿倒,还有1亿在寻找”,等等。那是一个随便在路边摆个摊都有望成为“万元户”的时代, 以官员下海经商先富为诱惑, 那也是一个迷乱不已的时期,仅一“倒”字足以道破个中奥秘。财富那么让人陶醉,“投机倒把”的大盖帽却又如此冰冷地被走资派从文革的垃圾桶中翻了上来。很快走资派就把“投机倒把罪”从刑法中废除,而万元户的民众早就用脚投了反对票。“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对自由的向往”,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但走资派和太子党的下海经商是得到走资派官方推行政府机构改革时以自上而下各级政府出台的各种激励政策的积极支撑,如鼓励干部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带薪进修学位、实行离职买断补偿金制度等。下海经商的干部,都是正当盛年且下海经商前都身居要职;下海的去向基本都是私营企业和一些私人资本控股的上市公司,尤其在方兴未艾的高科技产业、非公有制企业;下海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停薪留职,而是辞职或提前退休。

在新中国前三十年计划经济时代,因为国家掌控着资源的基本调配权,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整体受制于一体化的国家权力,市场和社会的活力都是有序的,对于投机倒把私有资本发展的空间更是受到挤压的,走资派为了打破这些限制就忽悠民众暗箱操作。以改革开放之名,走资派以市场的力量重新主导资源的配置权和分配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去发现创造财富的机会成为一种下岗经商官员的选择。做官不再是成功人生的唯一标准,人生价值取向也不再只是做官一条路,整个社会出现了一种一切向钱看的迹象。与此同时,政府自身的改革进程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助推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90年代初期全民一切向钱看的社会现象。

全民都在低头向钱看,抬头向前看,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上世纪80年代初,彼时的“中国第一农民企业家”禹作敏可谓语出惊人。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里的“前”隐指“社会主义”。意思是,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搞好社会主义。尔后,“向钱看就是向前看”几经辗转变为“一切向钱看”;版权亦屡番更迭,或谓出自权威经济学家于光远。于是波澜乍起,引发80年代中期一场大批判。无论当年批判指向何人何方,“一切向钱看”思维居然挥之不去,遂酿成经济恶性发展一祸根。当年说这句话的人,也已不在人世间。老大(工人)靠了边,老二(农民)分了田,老九(知识分子)上了天,不三不四赚了钱。改革自农村起步,农民和个体户乃市场化最早受益者。一时之间,“脑体倒挂”怨气冲天。“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亦出自此阶段。就此而言,标语成了改革初期一本“变天帐”,反映彼时社会阶层之变动。然则彼一时此一时,如今该靠边的还靠边,分了田的(一部分)还被征了去,“不三不四”(个体户、民营企业)依然穿着小鞋蹒跚前行。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极易被漠视的一句口号,盖因耳熟能详耳。殊不知,1982年袁庚将之树立于蛇口工业区之时,曾引起轩然大波。直至走资派邓小平表态,争议方才烟消云散。标语一时风靡全国,成为改革开放响亮的口号,似乎是透露了一个国家谋求少数人先富的迫切心态。同时,它也不幸地预示了改革今后可能走入的误区。多年后的效率与公平之争,即发端于此。时间就是金钱,但对996长时间加班的农民工和打工仔而言,时间就是金钱也未必如此;效率就是生命,但效率有时也可能谋害生命。走资派的这个口号遮蔽的另一面真实却不提了。

随着走资派操作的资本家阶级形成, 走资派特色政府出台了实施《个人独资企业法》及类似法规制度,为走资派和太子党下海经商创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走资派各级特色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对于招商引资的近乎到了《着迷》的程度。走资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特色政府强制干部下海的目的不管黑道白道就是要引进外资台商港商来发展各地方经济。从而崛起了一大批新兴大中型民营企业及其对于“社会资本”丰富的政府官员的特别青睐,为下海经商者提供了可成就一番事业的平台和收入甚为丰厚的中高层职位。所有这些共同将新世纪走资派官员下海经商推向了高潮。

在市场经济初期,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鼓励走资派下海,还为走资派大开方便之门,这种下海往往是留有归路、官帽犹存的“半下海”,有人称之为拴着保险带、套上救生圈的走资派下海。这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政策吸引力,二是解除“勇士”们的后顾之忧。某市市委决定在走资派官员中开展“离职锻炼、建功立业”活动。当年公务员,在“保留身份、保留职务、保留待遇”的政策承诺下,带薪下海经商。某省人事厅出台的旨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民企人才政策”令人更为安稳无忧。该政策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可以领取工资补偿,到私营企业上班。事实上,全国上下很多地方都出台了诸如此类的“经济”下海政策。

形成了官商勾结的合法地位。官员下海经商多数是一种权力私有化、资本化的延伸形式。实际上是对国有资源的转移和垄断,本身并没有给市场和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和机遇,只不过是市场赢利者发生了转移为少数人先富创造机会,实际上是与民争利。发展经济根本不足以成为干部下海的理由。此类“半下海”根本不可能促进市场经济,相反,官商勾结只会扰乱经济秩序、破坏市场公平,其弊远远大于利。

从而造成各级特色政府托市,私人企业圈钱的怪事贯穿中国特色股市之始终也。中国股市肇始,便定位于为国企融资服务,其“政策市”特点异常鲜明。2000年,经济学家吴敬琏痛批股市黑幕,一语点醒梦中人。股市“赌场论”,顿时甚嚣尘上。时至今日,中国股市几轮牛熊,仍然难以摆脱先天基因,企业前赴后继圈钱,股民前赴后继入局。不无吊诡的是,只要股票大跌,便有企业、股民、学者异口同声吁请“救市”,莫非中国股市不是个“市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只是说说而已?

而对于国营企业走资派特色政府宁让烂光不如卖光卖光不如送光。国企改革之惨烈,于此可见一斑。整个国有企业改革史,从厂长负责制、承包制到卖光、送光,一言以蔽之,解套而已。时在90年代初,山东诸城市市委书记陈光一举卖掉全市272家国有(集体)企业,人称“陈卖光”。1996年,朱镕基赴诸城考察,直至离开,均无表态。随后,诸城经验得到肯定,“一卖就灵”流行神州。不同之处,就在于“卖给谁”而已——卖给经营者,美其名曰“MBO”;卖给民营资本,则曰“国退民进”。其最终结果,便是造就今日一批叱诧风云、风光无限的国有垄断企业党员资本家的产生。

做大了的走资派资本家企业在入世后,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竞争?这就是2001年海尔张瑞敏给出的答案。“狼论”逻辑为,入世以后就是与狼共舞的时代,而资本家不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因此要使资本家先变成狼。果然,国内大大小小走资派资本家的企业争先恐后扮演“狼外婆”,来割农民工打工仔的韭菜。而这些走资派资本家只是冲出国门厮杀者少,在国内市场上横冲直闯者多。于是乎,在一些有狼性而无人性的企业眼里,消费者成了可怜的羔羊。“狼与羔羊”的故事,前有“大头娃娃”今有“结石婴儿”,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走资派资本家企业都在努力与国际接轨。改革四十年,“接轨说”始终流行不衰。举凡制度、典章、服饰、生活习惯,无不以此为标杆。抬眼望去,铺往现代化的一条条却是轨道或宽或窄、高低不平,甚而方向相反。可见与谁接轨、如何接轨,大有文章可作。在某些人看来,接轨无非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 有接轨接到第三世界的,有该接轨不接轨、不必接轨乱接轨的,更有油价这东西——国际价格上涨喊接轨,下跌时竟不接轨了。感觉不爽?还有一句话相送: 国情不同。

走资派资本家的企业都成了世界加工厂。迄今为止这是对“中国制造”最为形象的概括。2005年5月,时任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曰:“中国只有卖出八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意在平息欧盟贸易代表对中国出口纺织品的怨气。孰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内引发激辩。“衬衫换飞机”式的经济发展路径,由此进入深层次反思阶段。低成本、低价格、低工资的“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这是当前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走资派资本家开发商只为富人造房。在赚钱赚到手软的房地产界,任志强是个异数。别人忙着闷声发大财,就他时不时煽风点火,巴不得老百姓群起而攻之。冷静对之,却也有几分道理。此言还有后半句,即“为穷人造房是政府的责任”。在一个市场化社会,此论言之有理:在开发商眼里,房子乃贵重商品,有钱者得之;不为富人造房而为穷人造房者,那是慈善家。问题是,国内房价畸高并非有钱人竞相购买(市场因素)所致,而是官商合谋的一个恶果。正因如此,房价高,百姓苦;跌,百姓亦苦。

有人认为,纳税人出钱培养的干部辞职下海经商,不仅会给本地或本部门的工作造成被动,而且从人才培养、管理角度来看,对国家和集体造成的“隐性损失”也是巨大的。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党政机关干部都比较看重忠孝传统的老百姓。他们往往比较强调“知恩图报”、“从一而终”,强调“公”高于“私”、集体优先于个体、纪律超越权利。因此,干部下海就被视为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见利忘义、缺乏忠诚感。基于这样干部下海就等于由公而私,等于抛弃公共利益专营个人利益。干部下海是一种败德行为。又如干部队伍精英人才流失、官商勾结、影响市场公平、洗钱、权力期权化、权力资本化等,也是存在的。“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美国联邦政府高级官员离职后从事商业活动,在美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美国政府也多次通过多种立法对高官“弃政从商”进行限制。早在1962年,美就通过了所谓《联邦官员离职后生活法》,该法禁止联邦高级官员在离职后1年内代表任何公司或机构与其前受雇的政府部门进行联系或出面游说。如曾担任项目经理或项目承包官的联邦政府官员,离职1年后也不得到自己曾监管过的公司工作,特别是合同金额超过1千万美元的项目。该法还终生禁止曾亲自充分参与某个事项的前官员对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进行游说。

中国特色的走资派资本家与国际接轨时, 对他们有利的就接轨, 不利的就不接轨了。所以走资派官员《下海经商》《官商勾结》《在商言商》只为私人赚钱先富而己。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解放台湾这是解放战争的一部分






解放台湾,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一部分。1949年3月15日,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第三天,中共中央以新华社名义发表时评《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提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一定要解放全中国。”

此时全国还有广大地方没有解放,为何把解放台湾放在突出地位呢?原因一是蒋介石把台湾作为反共最后基地的意图日益明显,二是美国图谋“台湾托管”的活动明朗化。

1949年5月起, 解放军开始进行攻台准备。怎样准备?

毛泽东指出,除了陆军外,主要靠空军。

毛泽东:“可以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苏联学习空军, 同时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 连同现有的空军组成一个攻击部队,掩护渡海, 准备明年夏季夺取台湾。”(《毛泽东年谱(1893—1949 )》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29 页。)

7月25日、26日,毛泽东先后致电斯大林, 请求苏方为中国培训更多的飞行员、地勤人员, 卖给更多的战斗机、轰炸机,“ 做为明年下半年我军进攻台湾之用”。斯大林表示同意。(参见熊华源, 单劲松:《毛泽东、周恩来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和决策》,《党的文献》2009年第6期。)

从上述史料看, 毛泽东拟用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在苏联帮助下,壮大空军、确保制空权后,于1950年夏或下半年攻打台湾。

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长江)后, 乘胜追击, 势如破竹, 蒋介石国民党方面人心惶惶。美国方面分析提出, 既然无力阻止中共攻取台湾, 不如争取主动体面地“ 弃台”。(参见《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 辑( 上), 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 第8 页。)

金门临近厦门, 是攻打台湾的跳板和桥头堡。当此良好形势, 解放军于1949年10月24日发起金门之战。经三天三夜血战, 双方均损失惨重, 但解放军未能攻下金门。

不过金门失利并没有影响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的决心。

1950年4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提出“解放台湾为全党最重要的战斗任务” (周军:《新中国初期人民解放军未能遂行台湾战役计划原因初探》, 《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只是推迟了原定计划时间。

毛泽东4月13日致斯大林电表示:“ 夺取台湾的作战,准备1951年进行之。”

5月17日, 华东军区、三野军前委发出《关于攻台准备工作的指示》, 加紧进行作战准备。在6 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担任攻台前线总指挥的粟裕还向毛泽东汇报了准备情况和作战方案。当月,解放军16个军已集结在沿海一带, 准备作战。

然而,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紧锣密鼓地进行攻台准备的时候,1950年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改变了解决台湾问题的走向。

这些年总有人说, 毛泽东当年决策出兵朝鲜, 耽误了解决台湾问题。

而事实上,毛泽东曾说过, 是朝鲜战争发生后,“ 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打台湾添了麻烦, 因为有美国在台湾海峡挡着”,才不得不决定“把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

关键是,为什么朝鲜半岛发生战事, 美国却首先将注意力投向台湾海峡? 这与当时的美苏冷战相关。

当时美国把朝鲜战争和中国共产党攻台准备联系起来,看作是共产主义阵营的“ 联合行动”。

于是,6月27 日, 杜鲁门悍然宣布介入朝鲜战争的同时, 改变从台湾“ 脱身” 的政策, 宣布台湾“中立化”。他重拾“台湾地位未定” 论, 并宣布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参见《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 辑( 上) , 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 第89——90页。)

这一突发形势,使得毛泽东、周恩来必须重新考置解放台湾的策略。

1950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同意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的意见,决定1951年4月以前不打金门,1951年内不打台湾,待1952年看情况再作决定。

毛泽东指示:在宣传上,我们只说要打台湾而不说时间,并删去文件中关于1951年打台湾的提法。(参见沈骏:《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与祖国和平统一》,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第80页。)

10月16日,毛泽东作出人朝作战的战略决策。

11月11日,毛泽东采纳聂荣臻“在目前情况下,攻打金门的任务,似宜暂时放弃,以便集中人力、物力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新情况”的意见,同意“明示华东解除明年攻打金门任务”。(参见《毛泽东年谱(1949一1976) 》 第1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40页。)

攻打台湾的事,就这样搁置了。

这一年的10月27日,毛泽东曾在一次谈话中对出兵朝鲜作了一个形象的解释。

毛泽东说:我们对朝鲜问题,不能置之不理。美帝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参见《毛泽东年谱( 1949-1976 )》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30页。)?

不论从美国当时在朝鲜开战后的决策过程, 还是后来的周边外交形势以及对台政策等来看, 都证明了毛泽东“ 三把尖刀”的论断深有远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