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60)
2018 (398)
2019 (358)
2020 (353)
2021 (347)
2022 (360)
2023 (339)
2024 (783)
2025 (48)
毛泽东时代人人顶天立地的做人
毛泽东时代所有生存资源公有制属于每个人,人人顶天立地的做人。
人人做顶天立地的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认为就是以人为主体的天地人统一,就是以人为尊,其他事物都是属于人这个主体的用,人是主体,一切与人有关系的事物都是用。
专制精英普遍都用的专制手段就是恩威并施,一方面用垄断生存资源,垄断发展权对别人搞恩赐,用恩赐把别人变成自己的精神奴才。一边用威胁剥夺发展权,剥夺生存权来维护自己的专制地位。恩赐腐败也成了维护专制权的主要方法,还能用反腐败威胁那些被自己恩赐腐败的人服从自己。
一个国家的国民是做人还是做鬼,唯一的决定因素就是,是民做国家主人,还是精英做国家主人。几千年的人类历史证明,精英做国家主人,人人变成了鬼,贵族精英们为了掠夺财富争夺权力可以亲人们联合起来,但是也可以互相残杀,父母儿女互相残杀,夫妻互相残杀,兄弟姐妹互相残杀,贵族精英们还会用表演仁义礼智信忠孝掩盖他们的残暴冷血。
贵族精英们垄断私有化了一切生存资源,就像人把鸟儿关进了笼子,垄断了鸟儿的生存资源,使鸟儿失去了生存自由,使属于鸟儿的大自然生存资源被人强行剥夺。一切生存资源私有化属于了极少数精英,大多数人失去了生存资源,就像被关进了鸟笼子,生存资源需要被垄断者恩赐。生存资源包括生产资料,包括文化思想,包括民主权利,包括人性的平等自由,就是用生存资源公有制建立平衡有序的社会,平衡自然有序。官僚和资本家地主们掠夺垄断了所有生存资源,人类社会失去了平衡,导致经济危机,导致混乱战争,导致犯罪,导致道德败坏。
官僚、知识分子、资本家、地主这些剥削阶级用垄断生产资料,垄断代表思想,垄断知识搞专制,用专制权搞剥削,把人人变成了鬼,事实证明没有专制权就不会有剥削,是专制社会把人变成了鬼,掠夺,剥削,残害,毒害,欺骗,生存资源的垄断把人变成了不同等级的精神奴才,一级一级的向垄断自己生存资源的上级势力投机投靠做奴才不,同等级的上级用恩赐生存,恩赐升官,恩赐发财把下级变成自己的精神奴才。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在家庭中都是这种恩赐与报恩的奴才文化,没有责任文化。
一个国家的主体是每个国民,国家就是所有民,民就是国家,其他事物都是用。人人是国家主人,但是,国家需要有法律制度,需要各种官位、学位,各种社会职责依法管理、经营,所以,当一个人在任职行使那些职责的时候就是用,不属于“民”这个国家这个主体,而是为国家这个主体服务的工具。就是不能把有职权的人同时也有主人权利,因为那样就会产生专制权。国家的一切用都属于全民公有的,包括权力公有,生产资料公有,一切党派也是公有的职责工具。
国家不应该有执政党,所有党派都属于服务党,只有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永恒的执政主人。没有执政党,就没有了政治斗争。所有官职,社会性职责,企业职责,都是为人民这个国家主人服务的职责,必须接受全民监督,必须被全民选举和罢免。
人们生活在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大染酱缸的社会里,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变迁时代,所有的事物都在急速流动、不断变异,社会转型,制度失衡,利益重新分配,多元论冲击一元论,价值观混乱,秩序在离析,规矩在败坏,一切都在洗牌和重新出发,世界处在一个价值纷争、精神困惑的时代。
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的推行,导致了文学正在经历着从作品到商品,从写作到策划,从创造者到生产者,从读者向消费者的变异转化过程,类型化取代典型化,真实性消解理想性,语言文本向图像文本转化,使文学的审美趣味越来越趋向娱乐化、欲望化、世俗化、感官化、表层化、断裂化,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理想和道德精神价值的挑战。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出现了各种混乱的情况:
反道德的渎圣主义。鲁迅被骂成“乌烟瘴气鸟导师”,智勇双全的杨子荣染上匪气,陷入三角恋爱,抗日英雄阿庆嫂变成“风流婆”和“窝囊废”,《红岩》中的江姐和叛徒甫志高谈情说爱……从古到今的圣贤、智者、先知、英雄、大师几乎都成为反道德者的箭靶子,遭致不同程度的审判、攻击、嘲讽与贬损,或者颠倒黑白的污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丑化、漫画。
典型的如四卷本《石康文集》,既是一部完整的周文(书中主人公)的个人性史和情史,也是一部“道德沦丧史”,用作者的话来说叫“猖狂写作”、“无耻写作”,“新恶心小说”。它内容宠杂,格调低下,充斥着不少“污言秽语”。作者将自己称为“活流氓”,“摆出一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架势,绘声绘色地向嗡嗡描述我的浪荡生活”,从勾女人、嫖娼、酗酒、吸大麻、服兴奋剂摇头丸到偷自行车、偷试卷、偷父母钱等醉生梦死的堕落。作者说他的创作源泉就是“毅然写出我的无耻之作”,“我只有全无顾忌地追求荒诞无耻的生活,只有荒诞无耻的生活才是我真正的向往,那是我的趣味……”因此,他写空虚、孤独、无聊,他骂学校、骂老师、骂考试,诋毁岳飞,嘲讽民族英雄,赞美秦桧,说他“很有点特立独行的味道……就是圣雄甘地也不过如此风度嘛。”此书放肆地嘲弄道德,颠覆理想,以一种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态度写作,体现出“人生信念的迷失”,成为地地道道的文字垃圾。
反道德不一定是公开宣称的反,直接声言的反,而是从其作品的价值取向、写作的宣传主张、创作的理念和人物形象之口所表现的倾向,流露的态度。如拒绝一切崇高的尤其是神圣的价值,拒绝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一切优秀的遗产,对一切崇高的人与事物:英雄、圣贤、智者不遗余力地嘲弄、侮骂、毁谤,把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推向极端,代之以恶意的、否定的感情用事。又如以无知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挑战既定的道德伦理秩序,挑战人类道义与良知的底线,以丑为美、以德为敌、以破坏为荣,欣赏荒诞,热衷于暴力和残忍,沉溺于性反常,鼓吹反认识、反理性的情绪。
如果说渎圣不过是一种手段,放纵才是其目的,渎圣和放纵是一体两面的。因为过去之圣贤多是主张节欲、勤俭、克己复礼、修身养性、无私奉献的,那么现今的反道德者一定是鼓吹放纵,是为了享乐,是将盲目的物欲、钱欲、情欲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和意义,而大加渲染,竭力推崇,赞赏和炫耀的。
譬如余华在长篇小说《兄弟》中对流氓成功者李光头财大气粗、颐指气使、喝令一切的描写,与其忠厚老实的兄长宋刚失业漂泊,落魄到卧轨自杀的两极比较,客观上就在宣扬一种反道德者春风得意飞黄腾达,持守道德者步履维艰处处受难的残酷哲理。小说在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揭露时,却对李光头“邪恶的智慧”、手眼通天的本领津津乐道,不无艳羡,让读者在“讽一劝百”的描述文字中也神昏心迷,放弃道德操守,投降世俗情趣。
非道德的虚无主义。如果说反道德是出于对过去存在和提倡的道德持不满、反对或是攻击态度的话,非道德者则对一切道德现象都不以为然,刻意抹煞,他们对道德要么不作区分,要么持怀疑态度,对是非、好坏、善恶、应该不应该不作判断取舍,主张“什么都行”,无可无不可,其结果便是导致取消共同的道德标准、道德原则,让人们几乎什么都不相信,只糊里糊涂地在一个很低的价值平台上滑行与苟活。
在道德虚无主义者看来,既然一切都是相对的,虚无不实的,那么所谓的好坏、善恶、优劣便统统没意义,毋须区分,相对性便等同于虚无性,嫉恶如仇便不如不遣是非,与其明辨善恶,不如难得糊涂。尤其是近年来盛行的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奉行的基本就是一种反道德的“虚无主义”,它们都否认真理、否认道德,混淆价值观,对价值采取“隔岸观火”的相对主义态度,对道德采取“冷漠综合症”,或将其悬置起来,对所有被接受的都要重新质疑。因此曾是后现代主义干将的罗蒂在晚年时断然宣布:“后现代主义不是一条出路,后现代主义多半是破坏性的,没有什么正面的建树。”
非道德貌似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其实必然会滑向低俗、流俗一边,因为向崇高、善良、优雅境地努力是特别费力的事,而滑向低俗、流俗则无需努力,随波逐流就能达到目的。古人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是这个道理。现今充斥于文坛的所谓以客观超然的姿态,不动声色地从事“零度写作”,就是一种集中的表现。那就是叫作家躲避情感,躲避感动,躲避崇高,其实就是回避价值判断,不歌颂真善美也不鞭笞假恶丑,不承认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而热衷于去写世俗的、琐碎的和平庸暧昧的东西,对真实的人性光辉视而不见,对丑恶黑暗的现象置若罔闻,于是人性堕落被当作新的文学元素,人性沦丧被视为商务卖点,男女两性的露骨描写被当作扩大销量的拿手好戏,体现了时代和文学的堕落。
比如电影《色,戒》,就是用现代影视多种手法把王佳芝与易先生两性交欢的过程渲染得惟妙惟肖,让俗众去尽情偷窥,却刻意淡化易先生杀人刽子手的身分,淡化一段国破家亡的惨烈历史,用“性”、“色相”、“人性”、“爱情”之类的东西混淆敌我、模糊是非,消解神圣,抹杀正义与邪恶斗争的必要性,否认献身者的精神内涵与风骨节气,借这段历史故事大赚钞票,流露出历史观的虚无与价值观的错位。又如已有人尖锐地批评文坛上长期被遮蔽的病象:汪曾祺小说的“可疑之处”,是“无条件地称颂、认同”所谓的“民间标准”,其实不过是“精神状态的下移和倒退”;余华的主要作品传达的“苟且偷生”、“唾面自干”、“逆来顺受”则是很低俗很陈旧的人生观念。
此外还有池莉小说中鼓吹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人生哲学,与李国文倡导的“生在哪年,是不重要的,死在哪年,也是不重要的;活着,才是人生的全部目的。”“无论如何得想方设法活下来,哪怕当癞皮狗,哪怕当三孙子,也在所不惜”,包括有人鼓吹的“生存是什么?生存就是不择手段地活着。你可以卑鄙、你可以无耻,你还可以下流。只要能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就好”遥相呼应,共同散发着一种浓烈的市侩与犬儒气息,其主要特征是放弃生存原则与精神节操,崇尚活命哲学,为了保命,什么都可以放弃与出卖。让人不得不怀疑,倘若遇到利益诱惑与生死威胁,他们是否将“快乐地堕落”,义无反顾地叛变?
应该说,对待每一件事,人们当然会有不同的认识判断和不近一致的态度,这是属于正常范围的。但如果面对的是关乎国家、民族利益,是关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还有人轻佻地采取不置可否,“怎么都行”的态度,那就让人难以苟同了。因为选择一种态度就意味着肯定一种价值,反对一种事物也意味着反对那种价值或道德。生于人世间,每个人都有许多无法逃避的责任与选择。若什么事都不作判断,不加区别,那就会取消应有的是非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甚至会连带取消共同的价值原则价值取向,造成纷纭杂乱、莫衷一是的局面,或是酿出分裂和任何共识都难以达成,真理永远缺位的灾难。那是我们必须加以防止和反对的。
卡·马克思:《北美内战》1861年10月20日于伦敦。摘录部分内容:
数月以来,伦敦新闻界的主要周刊和日报对美国内战一直重复着同样的一支调子。它们一方面诬蔑北部的自由州,同时又惴惴不安地防备别人怀疑它们同情南部的蓄奴州。事实上它们是在不断地写着两篇文章,一篇文章攻击北部,而另一篇文章又为自己攻击北部作辨护。
辩解的论点主要是:北部与南部之间的战争是一个关税战争;进一步说,这场战争是无原则的,它没有触及奴隶制度问题,事实上问题只牵涉到北部的主权欲;最后,即使正义是在北部一方,难道想借武力压服800万盎格鲁撒克逊人不是很狂妄吗?南部的脱离难道不正好使北部完全摆脱与黑奴制的关系,并且使北部及其2000万居民和广大的土地获得迄今梦想不到的更高程度的发展吗?因此,难道北部不应该把脱离运动当作一桩喜事来欢迎,倒应该用流血而无效的内战来镇压脱离运动吗?
北部与南部之间的战争——第一条辩词这样说——仅仅是一个关税战争,是保护关税制度与自由贸易制度之间的战争,而英国自然是站在自由贸易一边的。奴隶主是应当享有奴隶劳动的全部果实呢,还是这些果实应当被北部的保护关税主义者骗走一部分?据说,这就是这次战争所争的问题。
在美国无疑每一个人都知道,1846—1861年间实行的是自由贸易制的税则,众议员摩里耳的保护关税制的税则只是在1861年叛乱爆发以后才在国会通过。所以脱离运动并不是因为国会通过了摩里耳税则才发生的,充其量不过是因为脱离运动已经发生,国会才通过摩里耳税则。当南卡罗来纳州于1832年第一次发动脱离运动的时候,1828年的保护关税制的税则确实曾经被用来作为借口,但也仅仅是作为一个借口而已,这一点人们从杰克逊将军的声明中已经知道了。可是这一次,旧的借口事实上并未被重复。在蒙哥马利的脱离派国会中,都完全避而不谈税则问题,因为最有势力的南部几州之一的路易西安纳州的植糖业是完全依靠保护关税政策的。
美国的战争无非是一个用武力来维持联邦的战争。北方佬不能下定决心从自己的国旗上取消十五颗星。他们想在世界舞台上扮演大角色。当然,如果这次战争是为了废除奴隶制度而进行的,那就又当别论了!但是,奴隶制度问题,是与这次战争毫无关系的。
这次战争不是由北部而是由南部发动的。北部是防守的一方。它有好几个月一直平静地听任脱离派夺取联邦的堡垒、兵工厂、造船厂、海关、信贷机关、船只和武器储备,侮辱联邦的旗帜,俘掳联邦的军队。
最后,脱离派决定大动干戈以迫使政府放弃其消极态度,并且仅仅为了这个缘故,才动手炮击查理斯顿附近的萨姆特尔堡垒。4月11日(1861年),他们的博雷加德将军在和萨姆特尔堡垒司令官安德森少校的会谈中获悉,该堡垒只备有3天的给养,3天后必将不战而降。
为了防止他们不战而降,脱离派第二天(4月12日)拂晓便开始炮击,几小时之内即将该堡垒攻陷。关于这件事的电讯一传到脱离派召开国会的地方蒙哥马利,陆军部部长沃克就立刻以新成立的同盟的名义公开宣称:“没有人能够说今天开始的战争将在何处结束。”
同时他预言:“在5月1日以前,南部同盟的国旗就将飘扬在华盛顿的古老的国会大厦的圆顶上,而在短时期内大约也会飘扬在波士顿的凡尼耳会堂上。”
只是到这个时候,才出现林肯征集75000人来保卫联邦的文告。炮击萨姆特尔堡垒截断了唯一可能的依照宪法途径的出路,即召开一个美国人民的全国代表大会,像林肯在就职演说中所提出的那样。
对林肯来说,这时只剩下这样的选择:或者是逃出华盛顿,撤离马里兰、德拉韦两州,并且放弃肯塔基、密苏里、弗吉尼亚等州,或者是用战争来回答战争。
关于美国内战的原则问题,已经由南部在破坏和平时发布的战争口号作了回答。南部同盟的副总统斯蒂文斯在脱离派的国会上宣称,在蒙哥马利新近制造出来的宪法与华盛顿、杰弗逊的宪法的主要区别在于:现在奴隶制度第一次被承认为本身就是一个福音的制度和整个国家建筑的基础;而革命的前辈,那些被十八世纪的偏见所愚弄的人们,却把奴隶制度看做是一种从英国输入并将逐渐消灭的罪恶。南部的另一个魁首斯普腊特则大叫:“对我们来说,这是建立一个伟大的奴隶制共和国(a great slave republic)的问题。”
所以,如果说,北部拔出刀剑只不过是为了保卫联邦,那末,南部不是更早地宣称奴隶制度的继续存在与联邦的继续存在再不能相容了吗?
正如炮击萨姆特尔堡垒发出了战争开始的信号一样,北部共和党在选举中的胜利,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了实行脱离的信号。
林肯于1860年11月6日当选。1860年11月8日,南卡罗来纳州发出的电讯就说:“这里已认为脱离是既成事实”;11月10日,乔治亚州立法议会就忙于搞脱离计划;11月13日,密西西比州立法议会决定召开特别会议来考虑脱离问题。
但是,林肯的胜利本身只不过是民主党阵营分裂的结果。在竞选期间,北部民主党人投的是道格拉斯的票,而南部民主党人投的则是布雷金里季的票,由于民主党选票的这种分散,共和党才获得了胜利。
那末,为什么共和党在北部占了优势呢?另一方面,在民主党内部,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行动一致的南北两部分为什么发生了分裂呢?
南部通过与北部民主党人的联盟逐渐篡夺统治联邦的权力,他们的这种权力在布坎南任总统时期达到了最高峰。
1787年的末届大陆会议和1789—1790年根据宪法召开的第一届国会,曾经通过法律,禁止在俄亥俄河西北的全部共和国领地上实行奴隶制度。(大家知道,领地一词是美国版图内居民尚未达到根据宪法成立自治州的必要人数的垦殖区的名称。)
所谓密苏里妥协案(1820年)——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美国就是这个妥协案所产生的结果,——曾禁止在纬度36度30分以北和密苏里州以西的每一个领地上实行奴隶制度。
根据这个妥协案,实行奴隶制度的区域推进了几个经度,而另一方面,限制奴隶制度将来再扩展的地理界限看来已经十分明确地规定下来了。
这个地理上的防线在1854年又被所谓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所推翻,这个法案的倡始者就是当时的北部民主党领袖斯蒂·阿·道格拉斯。被国会两院所通过的这个法案废除了密苏里妥协案,置奴隶制与自由于同一地位,规定联邦政府对两者一视同仁,由人民即垦殖者的多数来决定某一领地是否实行奴隶制度。
这样,在美国历史上,就第一次取消了使奴隶制度不得在领地内扩张的一切地理限制和法律限制。
由于这个新法案,在此以前一直都是自由领地的新墨西哥(其面积大于纽约州4倍)便变成了一个蓄奴的领地,因而蓄奴地区便从墨西哥共和国边境扩展到北纬38度。
1859年,新墨西哥接受了一个奴隶制的法典,这个法典的野蛮性可以与得克萨斯和亚拉巴马的法典相比。
然而1860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在新墨西哥的约10万居民中,奴隶还不到50人。因此,
南部只要派遣若干冒险家携带少数奴隶越过边界,然后借华盛顿中央政府以及它在新墨西哥的官吏和承办人之助,击鼓召开一个冒牌的人民代表会议,就可以把奴隶制度以及奴隶主的统治强加于这个领地了。
但是,这个便利的方法在其他领地还是行不通的,于是南部便采取了下一个步骤,即从国会转而诉诸美国最高法院。
这个最高法院有法官9人,其中5人属于南部,所以它很久以来就是奴隶主的百依百顺的工具。
1857年,它在臭名昭著的德雷德·司各脱案件中决定,每个美国公民都有权携带宪法所承认的任何财产进入任何领地。
宪法承认奴隶为财产,并且规定联邦政府必须保护这种财产。
因此,根据宪法,奴隶主就可以强迫他们的奴隶在各领地内劳动,每个奴隶主也就可以违反垦殖者多数的意志,把奴隶制度带到一直是自由的领地中去。
各领地的立法议会被剥夺了禁止奴隶制度的权利,而国会就同联邦政府一起,被赋予保护奴隶制度的先锋的义务了。
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上,也同在对内政策上一样,奴隶主的利益成为指路的星辰。
布坎南事实上是靠了发布奥斯坦德宣言才弄到总统一职的,这个宣言宣布,用购买办法或用武力夺取古巴,是国家政策的伟大任务。
在他执政时期,墨西哥北部已经被美国土地投机分子所瓜分,这些人都迫不及待地一等发出信号便袭击契瓦沃、科阿韦拉和索诺拉。
海上走私者对中美各国不断进行的海盗式的远征,同样是由华盛顿白宫指挥的。
联邦政府暗中支持重新开放奴隶买卖,就同这种公开以征服新领地来扩展奴隶制度和奴隶主的统治为宗旨的外交政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斯蒂·阿·道格拉斯本人在1859年8月20日就曾在美国参议院中宣称:去年一年,自非洲运来的奴隶比前此任何一年都多,甚至比奴隶买卖为法律所准许的时期还多。去年输入的奴隶的数目已达15000人。
向国外武装扩展奴隶制度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直言不讳的目的;联邦事实上已成了统治南部的30万奴隶主的奴隶。
一系列的妥协导致了这种结果,而这些妥协是南部依靠它与北部民主党人的联盟而达到的。
在这个联盟面前,自1817年起周期性的反抗奴隶主日益加甚的侵犯的一切尝试,一直都遭到失败。最后,才到来了一个转折点。
取消了奴隶制度的地理界限并将新领地是否实行奴隶制度的问题交由垦殖者多数决定的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一经通过,奴隶主的武装特使,密苏里和阿肯色的边境暴徒,就一手执长猎刀,一手执连发手枪,进袭堪萨斯,并且以前所未闻的暴行企图把垦殖者从他们定居的领地上赶走。
这些盗匪式的袭击受到了华盛顿中央政府的支持。于是引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应。在整个北部,特别是在西北部,成立了支援协会,以人、武器和金钱支援堪萨斯。
就从这个支援协会中产生了共和党,所以共和党实起源于保卫堪萨斯的斗争。
在借武力使堪萨斯变为蓄奴领地的企图失败以后,南部便企图借政治阴谋来达到这个目的。
特别是,布坎南政府尽一切力量企图强迫堪萨斯接受一个奴隶制的宪法,作为一个蓄奴州加入美国诸州的行列。于是开始了新的斗争,这一次主要是在华盛顿国会内进行的。
甚至北部民主党的首脑斯蒂·阿·道格拉斯,这时(1857—1858年)也起来坚决反对政府及其南部的同盟者了。
因为,强制实施奴隶制宪法是与1854年的内布拉斯加法案所规定的垦殖者主权的原则相抵触的。道格拉斯是西北部伊利诺斯州的参议员,如果他承认南部有权借武力或者借国会的法案来夺取北部所垦殖的领地,他自然就会失去自己的全部影响。
所以,正像保卫堪萨斯的斗争产生了共和党一样,它同时也引起了民主党本身内部的第一次分裂。
共和党在1856年发表了它的第一个总统竞选纲领。虽然它的候选人约翰·弗里芒特没有获得胜利,而他所获得的大量选票则确凿地证明了这个政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西北部的迅速发展。在他们为竞选总统而举行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860年5月17日)上,共和党人重新提出了1856年的纲领,仅仅作了几点补充。
这个纲领的主要内容如下:不再让给奴隶制度一寸新的领地;在国外的掠夺政策必须终止;遣责奴隶买卖的重新开放;最后,必须颁布关于自由土地的法律以鼓励自由垦殖。
这个纲领的最重要之点是不再让给奴隶制度一寸新的领地;反过来说,就是奴隶制度要永远限制在它已经合法存在的各州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奴隶制度就被限制住了。然而,不断扩张领土,不断扩展奴隶制度到旧有界限之外,却是联邦各蓄奴州的生存规律。
由此可见,整个过程过去和现在都是以奴隶制问题为基础的。这里的意思还不是说,现有的蓄奴州内部的奴隶是否应当解放,而是说,北部的2000万自由居民是否应当继续屈从于30万奴隶主的寡头统治;共和国的各个巨大领地是应当成为建立自由州的基地,还是应当成为培植奴隶制的地方;最后,用武力向墨西哥、中美和南美扩展奴隶制度是否应当成为联邦的国家政策的指导原则。
1971年,林彪乘坐一架军用三叉戟飞机向中蒙边境飞去。周恩来将情况汇报给毛主席,请示是否用导弹将飞机打下来。毛主席没有说话,过了很久,长叹一口气,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无法可设,由他去吧。”
那么,这个典出自何处,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本句出自《何典》,这本书是清朝人张南庄写的,是一本奇书,写的是一些人情世故的传奇故事。此书的最大的特色是用语十分接地气,全部用江浙一带的俚语方言写成。比如有一句“肉面对肉面的睡在一处”等等,而且有很多泼辣的讽刺,鲁迅就很喜欢这本书,还有李敖。可以说中文界最会用文字骂人的两位都从这本书里得到了灵感。
其实说的是一个叫朱耀宗的书生。他进京赶考高中状元。在殿试时,皇帝看他一表人才、才华出众,就招为了驸马。这时,朱耀宗提了一个请求,说自己母亲早年寡居,一个人把他拉扯大,非常不容易,希望皇帝开恩,能给自己的母亲立一座贞节牌坊。
皇帝一听,很高兴,这是孝子啊,就御笔一批,同意建一座贞节牌坊。
于是,朱耀宗兴高采烈回到故乡,告诉母亲为她申请了一座贞节牌坊。
为啥呢?原来,朱母早年不再婚,只是为了拉扯儿子,但她心中早已经有了人选,就是朱耀宗的授业恩师。朱母心想等儿子考上之后,就准备改嫁过点幸福生活。谁知道这个仆街仔自己娶了公主,却要老娘继续守寡。
于是,朱母告诉儿子,自己是一定要改嫁的,这个贞节牌坊自己不能要。
这就麻烦了,皇帝已经批了,结果你说要改嫁,这不是欺君嘛。但朱母的意志很坚定,最后提了一个方案:今天洗一件衣服。然后拿到外面晒一天一夜,如果衣服干了,自己就不改嫁,守寡到老。如果还是湿的,那说明是天意。
这一天,阳光很好,朱耀宗一见,心想肯定能干啊,就同意了这个方案。
于是,当天下午把衣服洗了挂到外面,可没想到,到了晚上阴云密布,第二天一早更下起了暴雨。一天一夜过后,衣服依然是湿漉漉的。
最后,朱耀宗只好打报告给皇帝,表示自己的娘要改嫁了。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用这一句来形容林彪的出逃呢?很多人从政治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但其实大家都没有从感情方面思考毛主席跟林彪的关系。
毛主席跟林彪的关系十分的深远。早在井冈山时期,林彪随南昌起义的部队上山,当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连长。毛主席听说他仗打得不错,而且还是好友林育英林育南的堂弟,就更加赏识跟信任,一路提拔,从连长到营长再到团长、军长、军团长,一跃成为红军主力军的指挥者。
而林彪在井冈山时期也没让毛主席失望,一仗比一仗打得漂亮。
可见,毛主席在众人当中看到了林彪过人的军事能力,毛主席是林彪的伯乐,而林彪也在众人当中看到了毛主席的领导能力,林彪可以说是毛主席的粉丝。
在长征途中,毛主席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林彪却不理解,认为是绕弯路,写信要求毛主席将军事指挥权交给彭德怀。毛主席并不在意,只是如亲人般说了一句: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
在抗战时代 ,林彪在平型关大败日军,却不幸中友军的子弹受伤,毛主席亲自出迎。
在解放战争时候,毛主席派林彪火线出关,虎啸东北,一举打下解放战争胜利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而在新中国之后,毛主席让在家多年的林彪出山,参与工作,并将他列为接班人写进了党章。
吴法宪甚至说,要是林彪是毛主席的儿子就好了。
可是,正是这位最信任的伙伴最终选择了叛逃,这对毛主席的打击非常大。他的失望跟落寞不言而喻。正是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他无奈地说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这里面,有痛惜,有惊讶,但更多的是无奈。
最后林彪的飞机在蒙古境内坠落,林彪身死。这也不是毛主席希望看到的结局,他内心还是希望林彪能够活着。有一次,毛主席就说道:只要林彪不跑,政治局委员还得让他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