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整洁美丽
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是指每年春季在俄罗斯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莫斯科-喀山铁路分局的15名工人在下班后“义务加班”,抢修了3台损坏的机车。随后,该铁路局职工响应苏联共产党号召,为支援前线、保卫苏维埃政权,在星期六从事义务劳动。这一活动很快得到全国工人响应。1920年5月1日星期六,举行了全俄星期六义务劳动,时任领导人列宁参加了克里姆林宫区域内的清扫工作。之后,这一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前。
指苏俄的工人阶级为反对外国武装干涉,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积极响应俄共(布)的号召,在每周末进行的自觉的义务劳动。这一群众性运动从1919年5月起在全国展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共和国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白匪军联合起来,向年轻的苏维埃国家发动猖狂的进攻,妄图把它“扼杀在摇篮里”。1919年春天,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集中全力对付苏维埃共和国,他们掩护高尔察克、尤登尼奇、邓尼金等白匪军进攻苏维埃共和国。就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列宁提出:“必须竭尽一切力量来击溃高尔察克”。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提出“一切为东线!”的口号。为响应党和列宁的号召,莫斯科和彼得格勒派了五分之一的共产党员和十分之一的职工会会员到前线去。共青团派了几千名最优秀的青年到东线去。不能到前线去的工人在后方劳动战线上表现了忘我劳动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起初,有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意义不大,但是,列宁热烈赞扬这一举动。列宁曾在好些讲演和文章中,提到它的重大意义。列宁说:“普通工人起来克服极大的困难,奋不顾身地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设法保护每一普特粮食、煤、铁及其他产品,这些产品不归劳动者本人及其‘近亲’所有,而归他们的‘远亲’即归全社会所有,归起初联合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后联合为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千百万人所有,——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开始。”
1919年11月,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在给各级党组织的指示信中强调说:“应当更经常地、更积极地、更有系统地、更有组织地进行星期六义务劳动,首先是利用这种劳动来解决燃料问题。” 1920年5月1日(星期六),举行了全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在克里姆林宫参加了这一运动。从此以后,这个运动在苏联各地蓬勃地开展着,成为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开端。
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也参加了此次活动。他表示:“今天有150多万人参加义务劳动,以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整洁、美丽和舒适。我非常感谢所有参加活动的劳动者。”俄人民演员诺日金称:“我们这些老年人也来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这是民族团结互助的象征,有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
除了莫斯科外,在圣彼得堡,20日也开展了义务劳动,约有25万人参加。在普斯科夫市,数十名俄共党员携家带口来到当地的列宁纪念馆,清扫纪念馆及周边卫生。
在俄共(布)莫斯科市代表会议上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报告[20]
(1919年12月20日)同志们,代表会议的组织者通知我说,你们要我作一个关于星期六义务劳动问题的报告,并且为了能够充分讨论这个问题的最主要方面,要我把报告分两部分来谈:第一,莫斯科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情况和效果;第二,关于如何进一步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的一些具体结论。我只想谈谈一般原则,谈谈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我们党的建设和苏维埃建设中的新事物——使我产生的一些看法。因此,关于具体问题,我只非常简略地谈一下。
刚开始组织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时候,还很难判断这样的事能受到人们多大的注意,它能否变成一件大事。我记得,报道这件事的消息第一次在党的报刊上发表时,那些同工会建设工作和劳动人民委员部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志的最初反应,如果不说是悲观的,至少也是格外审慎的。在他们看来,没有任何根据把星期六义务劳动看成了不起的大事。从那以后,星期六义务劳动有了非常广泛的发展,现在谁也不能否认它在我国建设中的重要性了。
的确,我们经常使用“共产主义”这个词,甚至把它用于我们党的名称。但是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你就会想到,这里除产生了好的一面外,可能还给我们造成了某种危险。我们不得不更改党的名称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尽可能明确地同占统治地位的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划清界限。自从社会主义运动中绝大多数正式的党在帝国主义战争期间通过自己的领袖倒向本国资产阶级方面或本国政府方面以后,我们已经很清楚,旧的社会主义已遭到极其严重的危机和破产。为了最明确表示我们不能把那些在帝国主义战争期间跟着本国政府走的人看作社会主义者,为了指明旧的社会主义已经腐朽、已经死亡,为了这一点,主要是为了这一点,当时才产生了更改我们党的名称的想法。况且,从纯粹理论的观点来看,“社会民主党”这个名称早已不正确了。早在40年代,当这个名称在法国刚开始在政治上广泛使用的时候,它就是小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政党的名称,而不是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由此可见,更改我们党的名称(它已成了新国际的名称)的主要动机和原因,是要同旧的社会主义坚决划清界限。
如果我们问一下自己,共产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区别是什么,那么我们应当说,社会主义是直接从资本主义生长出来的社会,是新社会的初级形式。共产主义则是更高的社会形式,只有在社会主义完全巩固的时候才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的前提是在没有资本家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是在劳动者的有组织的先锋队即先进部分施行最严格的计算、监督和监察下进行社会劳动;同时还应该规定劳动量和劳动报酬。这种规定所以必要,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给我们留下了诸如分散的劳动、对公共经济的不信任、小业主的各种旧习惯这样一些遗迹和习惯,这些在所有农民国家中都是最常见的。这一切都是同真正共产主义经济背道而驰的。所谓共产主义,是指这样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人们习惯于履行社会义务而不需要特殊的强制机构,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自然,在那些为彻底战胜资本主义正在采取最初步骤的人看来,“共产主义”的概念是很遥远的。因此,尽管我们改变党的名称的做法非常正确,尽管这样做好处很大,尽管我们已经完成的事业规模巨大,十分宏伟(现在共产党遍于全世界,共产国际[21]成立虽然还不到一年,但从工人运动的角度来看,它比垂死的老朽的第二国际要强大得多),但如果把“共产党”这个名称解释为似乎现在就实现共产主义制度,那就是极大的歪曲,那就是胡乱吹嘘,会带来实际的害处。
正因为这样,对待“共产主义”这个词要十分审慎。也正因为这样,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见之于实践后就有了特殊的价值,因为就在这种极小的事情中开始出现了某种共产主义的东西。我们在剥夺了地主和资本家以后,只获得了建立社会主义那些最初级形式的可能,但是这里还丝毫没有共产主义的东西。拿我国目前的经济来看,我们就能看出,这里社会主义的幼芽还很嫩弱,旧的经济形式还占很大的支配地位,这表现在小规模经营占优势,还表现在最厉害最猖獗的投机倒把活动上。可是,当我们的敌人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即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反驳我们时说:你们粉碎了大资本主义,而从你们所有的毛孔中冒出来的却是最恶劣的投机性的高利贷性的资本主义,那我们就回答他们:如果你们以为我们能从大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那你们就不是革命者,而是改良主义者或空想主义者。
大资本主义在各个地方,甚至在那些还没有采取任何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的国家中,都遭到了根本的破坏。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敌人对我们提出的所有这些批评和反驳都是无足轻重的。大资本主义被粉碎以后,当然会开始出现新的、投机性的小资本主义的萌芽来取代它。我们现在正同大资本主义的残余作激烈的斗争,它转入了各种小投机倒把活动,那就更难抓住它,并且它采取的是最恶劣的最没有组织的商业形式。
在战争环境中变得激烈得多的斗争,引起了最疯狂的投机倒把活动,在资本主义规模较大的地方尤其如此。所以把革命过渡设想成另一个样子是完全不正确的。从现时的经济来看,情况就是这样。如果要问苏维埃俄国现时的经济制度是什么,那就应当说,它是在大生产中为社会主义奠定基础,是在资本主义以千百万种形式进行最顽强的反抗的情况下改造资本主义旧经济。和我们遭到同样战争灾害的西欧国家,例如奥地利,与我们的唯一区别就是那里资本主义瓦解得更厉害,投机倒把活动更猖獗,却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萌芽,没有反击资本主义的东西。但是,在我们经济制度中暂时还没有什么共产主义的东西。“共产主义的东西”只是在出现星期六义务劳动时,即出现个人为社会进行的大规模的、无报酬的、没有任何权力机关和任何国家规定定额的劳动时,才开始产生。这不是农村中历来就有的邻舍间的帮忙,而是为了全国需要进行的、大规模组织起来的、无报酬的劳动。因此,把“共产主义”这个词不仅用于党的名称,而且用来专指我们生活中真正实现着共产主义的那些经济现象,这样做就更正确。如果说在俄国现在的制度中也有某种共产主义的东西,那就是星期六义务劳动,其他都不过是为巩固社会主义而对资本主义进行的斗争。在社会主义完全取得胜利以后,从社会主义中必然会生长出共产主义来,生长出我们从星期六义务劳动中看到的那种不是书本上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当中的共产主义来。
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原则意义就是如此,它表明这里正在形成和开始产生一种崭新的、与一切旧有的资本主义准则相反的东西,一种比战胜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更高的东西,即大规模组织起来以满足全国需要的无报酬的劳动。因此,当今年党中央委员会发出支援国家的号召[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36卷第263—266页。——编者注],忍受着极度饥饿极度困苦的莫斯科—喀山铁路员工首先起来响应的时候,当某些迹象表明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已不是个别现象,已经开始推广并得到群众支持的时候,那就可以说,这里已经发生了一件极其重要的有原则意义的事情,我们确实应该在各方面支持这件事,如果我们不愿意做一个仅仅从反对资本主义这个原则意义说够格的共产党员。从实际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角度来看,这还是不够的。应当说,这种运动其实是可以大规模开展的。我们是否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这个问题我现在不准备回答,因为关于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那一运动有多大规模,还没有总的综合材料。我只知道一些零碎的情况,在党的报刊上看到星期六义务劳动在许多城市正获得愈来愈广泛的发展。彼得格勒的同志说,星期六义务劳动在彼得格勒开展得比莫斯科广泛得多。至于说到外省,许多实际了解这个运动的同志对我说,他们正在收集有关这种新的社会劳动形式的大量材料。但是,只有在各种报刊和各城市党代表会议反复讨论这个问题以后,我们才能得到综合的材料来说明星期六义务劳动是否已真正成为普遍现象,说明我们在这方面是否已真正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不管我们是否能很快得到这种完整而又经过核实的材料,但是毫无疑问,从原则上来看,除星期六义务劳动以外,我们再没有其他的事可以表明,我们不仅称作共产党员,不仅想做共产党员,而且真正在实现某种共产主义的东西,不只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因此,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愿意忠实于共产主义原则的人,都应该拿出全部精力来帮助解释这件事并实际地加以运用。这就是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原则意义。因此,每一个党代表会议都必须经常不断地提出这个问题,并且既从理论方面也从实践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不应该只从理论方面、原则方面来看这件事。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对我们具有巨大价值,不仅是因为它在实践中实现共产主义。除此以外,星期六义务劳动对我们还有双重意义:从国家的角度看,它是对国家真正实际的支援;从党的角度看(我们这些做党员的不应该忽视这一点),它对清除混到党内来的分子和抵制腐朽资本主义环境对党的影响是有意义的。从经济方面来说,星期六义务劳动是必要的,它能使苏维埃共和国摆脱经济破坏并开始实现社会主义。
在毛主席纪念堂南大厅北侧,汉白玉墙面上用银胎镏金镶嵌着毛主席手书的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
这首《满江红》可以说是毛主席诗词之中非常知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影响力,尼克松访华时,都引用过其中的名句。
《满江红·和郭沫若》
作者:毛泽东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善于用典,是毛泽东诗词的一大特点。
蚍蜉(pífú),白蚁的别称。“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的典故,来源于《调张籍》【唐】韩愈 :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 举颈遥相望”。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中的名句,“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是一副工整的对联。“大国”与“何易”,虽然词性不对;但是“夸大国”,与“谈何易”,意义相对,亦属工对。
中国人民始终把毛泽东看作是自己敬爱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决议》)“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 1980年8月21、23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
毛泽东文武双全,文治武功盖世。有谁能收拾中国清末以后的乱局?有谁真正统一过中国(大陆)?只有毛泽东!一贯反对毛泽东的著名学者余英时,也不得不承认,毛泽东“他是一个政治强人,这一点他比斯大林还厉害,所以他是最强的强人”。(Dec 17, 2013 - 在毛泽东120诞生周年到来之际,余英时接受了BBC中文网专访)。
毛泽东,一个农民的儿子,没有进过一天军校,无师自通。在延安的窑洞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指挥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抗击日寇。
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毛泽东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8年9月中旬到1949年1月初,大概100天之内,毛泽东部署了3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 1949年4月渡过长江天险,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毛泽东诗词鉴赏》,由臧克家1990年出版, 收有毛泽东诗词57首。 分为毛泽东诗词讲稿、毛泽东诗词补编、毛泽东诗词六首和学诗启示录四大部分。 在每首诗或词后面都加有“题解”、“笺注”、“赏析”三部分。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渊博的学识,历三十余年艰辛和心血撰写而成。
本书出版后, 一版再版。它既得到了一般读者的喜爱,称之为优秀畅销书;又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称之为20世纪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的优秀代表作之一。
1962年末,《光明日报·东风》副刊邀请郭沫若为新年元旦撰写庆祝辞,郭沫若一向支持《光明日报》,甚至还是该报撰稿最多的名家之一。
郭沫若答应为新年元旦的《东风》创作一首词。
1963年的元旦前夕,郭沫若填写了《满江红——一九六三年元旦抒怀》一词,并发表于元旦的《光明日报》上:
《满江红·领袖颂》——1963年元旦抒怀
作者:郭沫若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
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
太阳出,冰山滴;
真金在,岂销铄?
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
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
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1963年1月1日,《光明日报·东风》刊登了郭沫若这首著名的《满江红》。
郭沫若《满江红》一词, 表达了中国人民面对反华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同时也歌颂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和坚强的中国人民。
毛泽东从《光明日报》上读到这首词后,于元月9日和词一首,并书赠周恩来。它不仅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抒发个人“只争朝夕”的人生理想的言志诗。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毛泽东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首次公开发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的《毛主席诗词》,纪念毛泽东七十诞辰。
注释:
蚂蚁缘槐:见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蚍蜉撼树:唐韩愈《调张藉》,“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西风落叶下长安:唐贾岛《忆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下长安。”
鸣镝:响箭,汉时匈奴冒顿单于用来发号司令。
毛泽东的和词,以气吞山河的氣魄,对几伙苍蝇、蚂蚁、蚍蜉等害人虫,投以蔑视的目光,给以憎恶的申斥。 意气风发,大义凛然。发出了战斗的号召,显示了胜利的信心。小小的地球上,有那么几只碰壁的苍蝇, 嗡嗡叫唤,貌似声色俱厉,又像哭泣一样。 这些大槐树下的蚂蚁, 吹嘘自己有多强大,却不知道他们的所做所为,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可笑! 吹响冲锋的号角(飞鸣镝),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他们。
郭沫若这首《满江红》非常霸气,第一句就是气势惊人,后来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这首词中,更是赞誉中国六亿人民,和领袖团结一心,哪怕你敌人再嚣张,也只不过是“桀犬吠尧,泥牛入海!”
敌人的言论看似嚣张,其实太阳出来就自然消融,哪怕天塌下来,中国人民也“擎得起”!
郭沫若在写完这首《满江红》后,还把手稿寄给在杭州的毛主席审阅。
毛主席的诗意也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大气所激发。
1月9日晚间,据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在居所踱来踱去,口中不时低声吟哦,时而又伏案写上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扔向纸篓……
到次日清晨,纸篓已经装满大半了,但这样主席仍然不满意,又做了反复地修改,终于写成这首《满江红·和郭沫若》:
满江红·和郭沫若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千万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毛主席这首满江红同样脍炙人口,“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
但是毛主席诗词中的“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到底指的是谁呢?
有人说是苏联,有人说是美国,其实这都对,但也不全对,要搞清楚谁是“苍蝇”就要从当时的局势说起!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苏关系就发生了裂痕。
当时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国家利益上,中苏都发生了矛盾,这一矛盾在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后进一步扩大。
赫鲁晓夫因为没有达成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图谋,在他回国时就直接批评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像一只公鸡准备打架”;
等他回到国内后,赫鲁晓夫更在苏维埃会议上批评中国是“不战不和的托洛斯基主义”,并指使华约各国纷纷批评我们,对中国的内政外交进行无端干涉和指责。
在1962年底,欧洲保加利亚、匈牙利、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五国相继召开代表大会,并在会上攻击中国。
比如意大利批评中国“帝国主义是纸老虎”论断是错的;捷克直接给中国扣了“冒险主义、宗派主义、分裂主义、民族主义、教条主义”五顶大帽子……
对此,1962年12月15日的《人民日报》发布主席亲自撰写的社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一文,掀起反对“修正主义”的论战。
而此时美国因为艾森豪威尔在位时坚持对华强硬政策,引发两次台海危机,此时虽然因为古巴导弹危机的缓解,美国也在外交上发生变化,开始大谈世界和平、要拉拢苏联缓和世界局势。
但是美国在通过U2间谍机知晓中国研制核武器后,一度打算给中国扔核弹来阻止中国的研制。肯尼迪也曾放出狠话:只要我活着中国就造不出核武器!
此时中国可以说承受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施加的压力。
但是世界局势在危机之中也蕴含着机会。
在六十年代,亚非拉各国高举民族解放的大旗,掀起了气势磅礴的革命浪潮;仅仅在1960年一年,非洲就有17个国家独立。
1960年5月3日,毛主席接见了拉丁美洲、非洲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会、妇女代表团及代表时说“我们大家都是站在一条战线上”;
1961年4月27日,毛主席又在接见非洲外宾时提出“非洲是斗争前线”重要论断。此时毛主席认为,苏联已经化为苏修,不但不支持亚非拉的民族解放斗争,而且“同帝国主义站在一起,采取种种手段扑灭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革命的星星之火。”
这正是毛主席诗词中说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所以中国开始大力援助亚非拉国家,向他们介绍中国革命的经验,培训游击战战略战术……
这些援助不仅突破了美苏对于中国的包围和孤立,而且为中国重返国际舞台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要知道上世纪60年代和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中,有14个就是非洲国家;到了1971年,正是这些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读懂了这个背景,就了解了为什么在1963年的元旦,郭沫若和毛主席先后使用《满江红》这一词牌,创作了这两首经典的诗词。
所以说,毛主席这首《满江红·和郭沫若》中,提到的“小小寰球,几个苍蝇碰壁。”指的不仅仅是美苏两国对于中国的干涉和指责,还有保加利亚、匈牙利、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等几个在苏联的指使下攻击我们的国家。
这些“害人虫”在面对历史的大潮时,只会是“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最后下场肯定是被扫除。
郭沫若后来解说时也说:不管是虎豹也好,熊罴也好,苍蝇也好,跳蚤也好,白蚂蚁也好,黑蚂蚁也好,凡是害人的东西都要一概扫除!
毛主席在词中认为郭沫若对敌人高估了,天根本塌不下来,敌人充其量就是“苍蝇”,是“害人虫”。
臧克家认为这首词:“敌情”观念强,蔑视情绪重,将词当成了一篇战争檄文整首词洋溢着快人快语的激愤,在委婉含蓄风上稍逊色于《沁园春·雪》。
1972年2月2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招待远道而来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尼克松在说祝酒辞时说道:毛主席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
时至今日,毛主席的这首诗词依然具有极强的斗争性和适用性。
2019年,西班牙媒又炒作涉疆新闻,我驻西大使馆直接回敬对方道:
中文是很优美的,但这篇文章中文水平之差,真的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你们要知道,美国朋友提供的翻译软件,有时挺不靠谱的。
无论如何,对你们开始学习中文、使用中文的努力,使馆是支持的,毕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了更好地帮助你们提高中文水平,特赠词一首,拿走不谢:
中文是很优美的,但这篇文章中文水平之差,真的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你们要知道,美国朋友提供的翻译软件,有时挺不靠谱的。
无论如何,对你们开始学习中文、使用中文的努力,使馆是支持的,毕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了更好地帮助你们提高中文水平,特赠词一首,拿走不谢:
大使馆回敬对方的诗词便是这首《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每年的高考季可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图", 也是古今中外少有的一道特色奇观。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最近两年的官方数据显示,全国高考录取率约在90%上下。
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2022年迎“最难毕业季”,1076万大学生毕业,他们又该何去何从?》《80万海归+909万应届毕业生,2021届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2020 年 874 万大学生毕业,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怎么找工作?》。
《“高考钉子户”唐尚珺:复读13年只为上清华》为何?何用?用邓小平话是"恢复高考改变命运。只是为做个上等人, 改变穷人的命变为贵人富人上等人的命。
《名校毕业、花百万留学,为什么还要回县城?》《高考己成产业链》位于安徽六安市毛坦厂镇的毛坦厂中学,号称是亚洲最大高考工厂。24000多名学生中2/3是复读生,小镇的经济也围着这所高中展开。这里常年住着8000户陪读家庭,是当地居民的2倍。这些陪读家长大都来自农村或者一些中小城镇,本就不富裕。但是为了确保孩子们专心备战高考,他们暂停了赚钱,搬过来全身心的照顾孩子的生活。
又如大学入学考试的时常出现诸如冒名代考、录取同名顶替、考前泄题等弊案。学生带手机进入考场拍摄试题求助,证明有很多环节出了问题。考生在入考前都会有专人用安检扫描仪对学生进行扫描、检查是否携带违禁品;入考前,监考老师也会提醒考生把书包与不需要用的物品放在教室外。监考老师和涉事学生存在勾结等等都有赚钱的机会。加上一切为着《高考》的相关人员和公司都可以赚钱, 钱是哪里来? 无外乎考生家庭, 尤其是收入不高的家庭想让子女通过高考改变穷人下等人的命, 变为富人贵人高等人的命。
这种高考制度,看似公平,但是实际情况是:当时的农村与城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均还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或者说在教育资源分配还非常不均衡的情况下,这种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是极其有限的。且别说是当时,就以如今来论:农村的考生若想靠分数考进北京、上海的大学,即便是有政策的倾斜(如录取名额的分配等)的情况下,他们也仍然难以企望。而这也就不难解释新中国之初的那十年,为什么很少有基层或工农兵子弟能考入大学了。
文革取消高考后,根据毛主席:“大学还是要办……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国家开始以推荐的方式,直接从社会底层即从社会生产劳动的第一线推荐优秀青年入学,这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整个文革期间共培养了80多万工农兵大学生,这些学员后来也都成为了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骨干。据09年的一份调查统计,当时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有近一半的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都是“工农兵大学生”。而如今中共领导最高层的7名常委中,就有三名曾是“工农兵大学生”,这其中就包括总书记习近平(另两位是王岐山、张德江)。
文革期间全国的“老三届”毕业生大约是1亿,据此有人说:废除高考是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以这1亿人都能进入大学为假想的一种忽悠说法。而事实上,当时全国大学的实际录取能力每年不超过20万,因此,即便是不废除高考,那十年的总计录取也不过就是2百多万人。而且,这1亿的毕业生中,属于县以下的农村毕业生约占8成,即有8千多万,那么再联系到前面说的文革前高考录取学员的构成情况还可以推知,这基层的8千万中,有可能进入大学的不会超过2万,只可能是占这2百万录取生的10%。2百万——2万——“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太能煽乎了!
恢复高考的头两年入学生总计是60多万,虽然没有查到相关的统计,但仍然可以确定,这60多万的入考生,有90%都应该是教育资源相对优越、基础知识学的比较扎实,即属于大中城市的“老三届”、“新三届”以及各类中专毕业生。而占同类毕业生总数8成,属于县以下级别的农村考生,仍然会是极少之数。
关于恢复高考,还有人忽悠说:“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的同时,也是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那就是推荐制度。这表明,即便是不恢复高考,大学校园里学生也仍然是满满,其读书声照样是朗朗,而且绝不会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又或者是"砖家叫兽"和反共反社反毛泽东以及洋奴才洋买办来。所以,一定要说改变什么的话,通过推荐而不是高考,也同样应该是“改变几代人的命运”。
推荐入学,即当时招的“工农兵大学生”一直被抹黑为是靠关系、走后门入的。以至使许多人都回避或忌讳谈自己“工农兵大学生”的经历。其实就像高考也有高考的问题一样,这种推荐入学由于开展的时间短,制度还不完善,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简单丑化昨天来赞美今天,这则是今天的右稚们常用的抹黑手法。且依实而论,当时希望入学的肯定是很多,而被推荐的必定是很少,是故没被推荐而嫉妒、怀疑以至丑化、抹黑的肯定也是多多。而若单从这个角度看,这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竟可以让人不被录取也没有了脾气,则的确是优于推荐制度。
总之,废除高考是毛泽东从人民当家作主,即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来思考并谋划的。而具体地说,毛泽东这样做,就是要在教育领域、从根本制度上废除旧的封建权贵式或西方资本式的教育路线。当然,被毛泽东废除的这一路线,后来是被走资派邓小平篡权后推翻了。而目前一些高校提倡的效仿西方的所谓“精英教育”,更可谓是这一复辟的极致写照。高考制度的恢复,吹响了“知识改变个人命运”的时代号角。也吹响了邓小平复辟资本主义的号角。又是让高考己成人分等级资本歉钱的工具。
为什么走资派邓小平要抹黑否定文革? 为什么这么多人"拥护"恢复高考? 读了文革中又是如何批判的就会明白: 1975年的中国“两报一刊”中最有名的《红旗》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抨击前苏联教育腐败的文章,可谓入木三分,针砭时弊。如今读来不就是说特色中国吗? 毛泽东及其那一代真正的共产党员们站得高看得远为工农百姓着想, 还能说是文革中取得的教育成果是错的吗?文章全文如下:
"近年来,在苏修社会里,出现了一种新的行业。这种新行业,虽然没有被苏修叛徒集团列入他们“巨大成就”的栏目内,但倒真的搞得不坏,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发达”起来。这里,且举这种行业的几个小例子,使读者开开眼界。
先看“私人授课”业。此业现在盛行苏联全国,据说是专门为中学生进入大学而设立的。私人授课每小时可得五至十个卢布,相当于普通工人一天半以上的工资。在莫斯科街头,“圆柱上”、“墙壁上”,“大门道里”,到处是这种花花绿绿的广告,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再看“代人考试”业。据《莫斯科晚报》载,有一种“代人考试组织”,专门代人投考大专学校。这种组织业务繁忙,应接不暇。有一个成员上午到食品工业专门学校代人考试,下午又到纺织工业大学代考,第二天又到莫斯科大学代人投考经济系。考取后,每位收取代考费五百卢布。
其次看“论文出售”业。《共青团真理报》载,罗斯托夫铁路运输工程学院里有一种“联合组织”,专门“帮人做毕业设计、学习论文、测验作业、实验室作业”。一份设计,售价九十卢布,有的一百五十卢布。
再其次看“毕业证书制造”业。《消息报》介绍的一个“毕业证书制造所”,一张毕业证书售价一千卢布,两年中他们就销售了五十六张这样的毕业证书。
若问这种行业为什么如此兴隆,那就要看看苏修的教育制度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苏修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早已成为进入特权阶级的阶梯。苏修总头目勃列日涅夫说:“国家主要是从经过高等学校培养的专家中吸收从事经济工作、党的工作、国家工作、外交工作、军事工作和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干部。”
许多材料证明,大学文凭是选拔干部的决定性标准。有此文凭,即使是个白痴,也能捞个一官半职;无此文凭,即使你是“共产主义劳动突击手”,“从战争年代起”就做某项工作,并且“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最后是“被裁掉”!
勃列日涅夫的话以及无数事实告诉人们:只要一进了高等学校,或者干脆只要设法捞到一张大学文凭,那就能够得到高官厚禄,就有飞黄腾达的时机。要是进不去呢,那就对不起,只能“永远”当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执行者”。许多人为了达到“高升”的目的,当然就只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业都应运而生了。
可不能小看这种新行业。特权阶级要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禄传给他们的子女,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一途。而这样做,没有上述行业的帮助,就有点儿难处。你说考试吧,“中学课程”并不完全包括大学“考试中应考的所有材料”,一般中学毕业生怎么去考?有了上述行业,苏联的资产阶级新贵们就不怕。
他们有的是钱,可以雇请“家庭教师”,或使子女进各种学费昂贵的私人“补习班”之类。这样把子女塞进高等学府以后,总算放心了吧?可是还不行,有些公子小姐们一向吃喝玩乐,谁愿去死啃书本?不能毕业怎么办?还得依靠上述行业。
在“教育市场”上,只要不惜重金,什么毕业论文、毕业文凭,甚至“副博士”之类的头衔都可以买到。有了这些玩意儿,就可以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了。不难看出,苏修教育领域的新行业,完全是适应特权阶级对劳动人民实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
“有钱,就可以进入高等学校”,这是苏修一家不大不小的官方报纸吐出来的一句很难得的真话。当然,苏修统治者“标准的提法”可不是这样。因为这么说,他们那个冒牌的“”不就露了底?你听,苏修《国民教育立法原则》说得多么堂皇:苏联全体公民不分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受教育方面一律平等”。
但事实呢?在苏修叛徒集团的统治下,劳动人民既没有那么多的钱去雇请“私人教师”,又没有那么高的地位来得到同僚们的“照顾”。他们的子女,无论在分数面前,还是在其他什么面前,怎么能同那些公子小姐们“一律平等”呢?
且以他们自己对新西伯利亚所作的调查为例,那里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子女被排斥在大学门外,而城市知识分子(不要忘记,其中也包括官僚)的子女却有近百分之九十都钻进了高等学校。按照苏修的“立法原则”,或者可以这样说吧,百分之九十和百分之九十还不是“一律平等”么?其实,什么抽象的“自由”、“平等”,从来就是资产阶级的谎言。
列宁曾说过:“只要阶级还没有消灭,任何关于一般自由和平等的谈论都是欺骗自己,或者是欺骗工人,欺骗全体劳动者和受资本剥削的人,无论如何,也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列宁的话,这样无情地揭露了一切关于一般自由、平等言论的虚伪性。可是,以“列宁主义者”自命的勃列日涅夫们,在明明不平等的事实面前,还在那儿高谈着“一律平等”之类的神话,这难道不正是为了欺骗苏联劳动人民吗!
学校商业化,知识商品化,这完全是苏修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给教育带来的必然结果。苏修统治者通过校内教育和校外宣传,公然要青年人树立“合理的利己主义”世界观,并且毫不隐讳地对他们说,“学习、掌握知识”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这是一个将能产生高额利钱的贮钱匣”。既然“知识”、“文凭”、“学衔”都可以用金钱买来。
那么,这些东西一旦到手,当然就要立即投入“周转”,以谋取更大的利润。亏本的生意谁会去做?这种腐朽透顶的“教育”,是一个黑色染缸,别说特权阶级的子女,就是少数劳动人民的子女进校后,也必然要受到腐蚀和毒害。它只能培养那种以赚钱赢利为人生哲学的新资产阶级分子,即培养特权阶级的接班人。
苏修教育领域这种新行业,闹得乌烟瘴气,引起了劳动人民的愤怒,于是苏修报纸也不得不说上几句对此表示不满的话。这当然只是装装样子、骗骗群众而已。他们心里明白,擦掉主人身上一点儿浮油,根本不可能触伤老爷们那肥胖的躯体。那些真正敢于揭露这种丑恶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不仅文章登不出,恐怕连作者都早已被关进了“疯人院”。
而经过精心筛选后登出的那些不疼不痒、避而不谈问题实质的文章,简直无异于莫斯科街头的广告,对这种行业只能起到提倡、鼓励以至“介绍经验”的作用。
很显然,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意味着推翻苏修现存的社会制度,这是苏修统治者连想都不敢想的。然而,统治者不敢想的,苏联人民却要想,并且终究有一天还要行动起来,再一次扫除这些秽物。"
毛泽东诗词欣赏
念奴娇 昆仑(1935.10)
作者: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也同此凉热。
【原注】
前人(编按:指宋张元,见《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朝天宝时歌女。
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之一,西起帕米尔高原,沿着新疆西藏边界向东延伸。东端分为北中南三支。南支可可西里山,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一些支流的源头。南支东延为青海境内的巴颜喀拉山,是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东接四川的岷山和邛崃山处,是一片海拔六千米的雪原,毛泽东在岷山所看到的就是昆仑山的这片余脉。
倚天抽宝剑: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李白《大猎赋》,"于是擢倚天之剑"。
遗:赠送之意。
【作法】
连着三个"一截",只为立意新奇,平仄破了又何妨?
作者原注:
前人(编者按:指宋代张元,见《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谓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赏读】
《念奴娇·昆仑》是一首十分复杂的词,其主题的丰富性可能会使细心的读者应接不暇,而又扑朔迷离。毛泽东的胸怀在这首词中不仅仅是容纳了祖国河山,而且容纳了整个人类世界,其气魄之大堪称穷尽八荒,涵盖寰宇。那么,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作者在1958年12月21日为这首词的批注中曾向我们揭开了谜底:“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接着作者继续批注道, “改一句, ‘一截留中国’,改为 ‘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当读者在读到 “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时,也许一定会问,毛主席为什么要把昆仑一分为三赠予英、美、日呢?根据作者的解释是反对帝国主义,我们循着这一思路向前,就会豁然开朗了。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从来都是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屑于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输得起也赢得起。他胸怀世界的抱负,是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的,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没有丝毫减退,反而越来越高涨,一浪高过一浪。终于在1935年10月,借昆仑山为着眼点或壮志之出发点,一举表达了他对于全世界的义务、责任及抱负,这一切都是很具体的,说到底就是要把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而且要铺开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形成燎原之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毛泽东对于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体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后来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学说,在最大范围内团结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为此,“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即是把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毛泽东思想传送给他们,而不是真的把昆仑砍成三段送给他们———以上也可说是此诗的思想境界之美。
再谈此词的艺术之美。对于如此复杂的主题本身,要表达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艺术相结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 (即昆仑)出来帮忙了,作者 “横空出世”般的胜任了。
词之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作者在此以昆仑象征祖国,高屋建瓴地评说祖国几千年历史的功过是非。气势流畅,有一泻千里之感,从大象入手,又有细节描绘,“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前人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两句,正如作者所说借此一句来形容雪山。此句用得灵妙自然、恰切精当。再有 “人或为鱼鳖”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奇异比喻,指夏日从此昆仑横流下来的江河湖水已泛滥成灾,加害于人,同时又暗指中国旧社会的黑暗之云。
关于 “飞起玉龙三百万”,作者有两次自注。第一次在1957年年初,注中云:“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这则注特地点出孙行者征服火焰山的民间传说,是有深意的。它表明作者非常敬佩孙行者,而且其与 《昆仑》词所蕴含的要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作者写昆仑山的 “过”时,则化用 “微禹,吾其鱼乎”的典故,直接地道出昆仑山的积雪使 “江河横溢”,为虐成灾,殃及苍生,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昆仑山的形象,经过 “横空”“出世”“莽” “阅尽” “飞起” “搅得” “横溢”,层层铺叙之后,使读者的心灵为之震撼。至此,诗人奇拔的意象却突然一顿,然后破空斗胆一句提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几千年来,昆仑山作为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有功也有过。可是,有谁从国计民生的高度对昆仑山做过公正的评价呢?只有放眼乾坤、纵观古今的历史巨人,才会发出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的慨叹。这样,就把昆仑山的自然运动与人类的兴盛衰败联系了起来。
下阕,作者挺身而出,直面昆仑,用力于 “而今”,直抒己意。“而今我谓昆仑”,作者直接向昆仑山发难了。“我”是指包括作者在内的革命力量。上阕写昆仑,它的形象够高大了,它的力量够雄伟了;而在下阕中, “我”却要抽出耿介的倚天之剑,把这么 “高”、这么“多雪”的宇宙奇观裁为三截,分赠三家!经过如此奇特的畅想,经过高大雄伟的昆仑山的反衬,使读者不由得不深信, “我”实是古今无双、寰宇无匹的伟人!李白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是抒发自己的抱负,与作者引用倚天剑典以抒发裁昆仑山为三截的抱负无法相比,此词中“我”之所以伟大,根本原因在于“我”胸怀改造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的伟大理想:“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样,就把昆仑山这个客体与 “我”这个主体连接起来。
1935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 “华北事变”,迫使国民党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 《何梅协定》,此协定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共中央酝酿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于当年10月填这首词,也许是受时局的激发。作者认为,只有打倒帝国主义,才能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 “太平世界”,昆仑山之类 “有罪”的大山也就可以化虐为利了,环球就可以 “同此凉热”了。作者的这种共产主义理想和国际主义精神,全寄寓于对昆仑山的新颖立意和瑰丽设想之中。
最后两句带有预言性质,在未来的和平世界里,全人类将共享一个冷暖适宜的气候,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潜在之意是,作者坚信他所捍卫及奉行的理想属大道中正,必将普行于全人类。这理想是世界革命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
学习和继承毛泽东的中医药思想发展现代化的中医药事业。
堂堂的科学史教授,无视中医学存在并发展了几千年的历史,用非科学的、极端方法进行彻底否定,要么是思维方式出了毛病,要么是借此哗众取宠。这不仅是非科学的态度,也是对中医历史的无知。
对于中国传统的科学文化,对于外国的科学文化,毛泽东正确地指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尤其是正确对待中西医的结合问题,毛主席早就指出了正确的结合方向。一个早就解决了问题,如今竟莫衷一是、争论不休,可见学术理论界某些人的肤浅与浮躁。故转下面文章,以作参考。
【摘要】 毛泽东十分重视中国的中医药事业,毛泽东的中医药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正确看待中医药。
二、团结中西医。
三、中西医结合,为人民服务。
四、学了西医的人,其中一部分人又要学习中医,以便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五、中国对世界上的大贡献,中医是其中的一项。
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七,看不起中医药,是奴颜婢膝奴才式的资产阶级思想。
八、《文革》中农村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以中医中药为主西医为辅。
在毛泽东的这种思想指导下,新中国毛泽东时代,尤其是《文革》期间,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要以毛泽东的中医药思想为指导方针,发展现代化的中医药事业。
学习和继承毛泽东的中医药思想发展现代化的中医药事业。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毛泽东不仅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毛泽东对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也十分重视,在对待中国的中医药事业方面,毛泽东也有自己的思想,并指导新中国的中医药事业有了重大发展,探讨毛泽东的中医药思想,对新时期发展现代化的中医药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正确评价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以尊重科学的态度,正确评价了中国传统医药———中医药的地位和作用。
1958年,毛泽东在中央卫生部的一个文件上批示,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国医药学“包含着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它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必须继续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 [1] 。
这是毛泽东对中医药的根本肯定和全面评价。
毛泽东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包括中医药学。
毛泽东认为,中医对中国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人口之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强盛,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医药卫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看不起中医是错误的。
1953年,毛泽东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谈到:“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 [2] 。
同年,毛泽东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中国对世界是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 [2] 。
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针对当时敌军围剿,根据地缺医少药的实际情况,毛泽东就指出“草医草药要重视起来” [3] 。
1949年9月,毛泽东在接见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代表时,从保护和发展中医药这一宝贵的祖国文化遗产出发提出: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发挥中医力量。
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接见音乐工作者时说:“应该学外国的东西,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4] 。
在肯定中医药的地位的同时,不能过分拔高中医药的作用。中国的传统医药为中国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医药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中医药的作用和贡献,但毛泽东也明确指出,不能过分拔高中医药的作用。
毛泽东指出“看不起中医是错误的,把中医提得太高,也是不适当的。”“中医宝贵的经验必须加以继承与发扬,对其不合理的部分要去掉 [5] ”。
这就提出了要辩证地看待中医药作用的思想,为正确评价中医药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反复强调中医药“必须继续努力发掘,并加以提高 [1] ”。
毛泽东认为,要努力发掘中医药宝库,要加以提高。
说明中国的中医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流落于民间,我们要进行发掘整理,继承是发扬的前提,而提高中医药,也需要借助前人和他人的工具和技术,借助其它学科的发展和方法,要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互渗透。
毛泽东正确看待中医药的思想从根本上扭转了百多年来对中国医药学的偏见,使中国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转机。
二,毛泽东认为,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团结中西医,为人民服务。
随着西医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传播,曾出现了西医和中医之争,是面对这场争论而产生的一种吸取中西医之特长,探索发展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一种新主张。
毛泽东对这种新主张大加赞赏,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提出“中西医合作,洋医生和土医生合作。”
1939年,为了克服中西医文化相互轻视的现象,毛泽东对卫生事业作了“打破宗派主义”的题词。
1944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中西医合作,开展群众卫生运动”的思想。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
到1945年3月,延安成立了中西药研究会,根据毛泽东“中西医合作思想”,提出了“实现中医 科学化,西医中国化”的口号。
新中国建国后,毛泽东多次谈到了中西医结合的问题,深刻论述了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新医药学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 [6] 。
毛泽东认为,这里首先要提倡的是西医学习中医。
毛泽东在1956年8月的一次谈话中说:“学了西医的人,其中一部分人又要学习中医,以便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7] 。
毛泽东还对中西医结合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如毛泽东针对当时实际情况提出:
(1)要抽调100~200名医科大学或医学院校毕业生交给有名的中医,去学他们的临床经验。
(2)各医院要有计划地请中医来院看病和会诊,允许住院病人用中药,并制定出尊重中医的各种制度,从制度上加以保证。
(3)中药应当很好的保护发展,要做出具体的规定,对制药人员应该按技术水平分别给予干部看待。
(4)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时机成熟时中医师应该总结自己的经验,编出一套统一的系统的中医医书来。
可以认为,毛泽东从卫生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了真正实现中西医学结合取消中西医学界限创造中国统一的医学文化问题。
三,以毛泽东的中医药思想为指导方针,发展现代化的中医药事业。
毛泽东的中医药思想形成了党的中医药政策的基本内容。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成功地解决了党和政府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医药的问题,即如何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几十年来,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这充分证明了毛泽东中医药思想以及党的中医药政策的正确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内外对中医药的学习、研究和开发方兴未艾。我们要以毛泽东中医药思想为指导方针,在毛泽东的中医药政策支持下,抓住机遇,发展现代化的中医药事业。
以中医药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基础,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多种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药科研工作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和方法。加快临床医疗方面的仪器设备的更新,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为中医药的现代化服务。中医院校可利用这些工具和设备,提高中医防病医疗水平。
加强基础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创新,改变中医理论建设滞后的状况。在应用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同时,积极运用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不断提示阐明其理论实质和疗效机制;不断完善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根据时代发展、科技发展和新的医疗实践的发展,学会扬弃,产生新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中医药学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做到开放,使中医药逐步同国际医学产生共同语言,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对话和交流,赢得在国际学术研究中应有的地位,才能推动中医药学向前发展。
建设现代化的中医药事业,就要巩固、发展中医药队伍,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抽调专门的医学人员学习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事业。要建设现代化的中医药事业,就要提高群体素质,造就学术梯队,培植学科带头人,在学科门类上,在知识结构上有新的发展。
毛泽东的中医药思想是发展现代化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方针,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照毛泽东辩证看待中医药的思想,既要反对急于求成,轻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不要不敢相信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研究和学习毛泽东的中医药思想,就是希望使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 张文康.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中医药政策,把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医药管理杂志,1994,4(2):8,10.
2 张存悌.中医不比西医差———毛泽东与中医.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2):761.
3 李经纬.中国革命战略时期中医工作史略.中医杂志,1986,(8):52.
4 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光明日报,1977,9,9,第七版.
5 毛泽东.对卫生工作的指示,1953年底.
6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0.
7 人民日报.1978,11,12.
共产党内的资产阶级即《走资派》是社会主义最危险的敌人,特别是“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以后,实际上起到了整个资产阶级司令部的作用。他们有两个显着的特点:
第一个显着特点:
能够提出和推行复辟资本主义的纲领和路线,能够组建推行其资本主义路线的各级干部队伍。
第二个显着特点:
他们推行资本主义路线,一律地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来进行,因此,要揭穿他们的真面目相当困难。
党内的走资派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帜,通过改变路线,强化和扩大资产阶级法权,渐进式地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他们扩大领导者、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距离,甚至把它变成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他们利用社会主义还存在的商品交换,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买卖关系;
在分配方面,他们主张和推行物质刺激,扩大收入方面的不平等;
在思想文化方面,他们宣传和兜售封、资、修的黑货,鼓吹利己主义。
总之,是通过不断强化和扩大资产阶级法权,为彻底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做好经济的、思想的、文化的、组织的各方面的准备。
他们披着共产党的外衣,干着复辟资本主义的勾当。等到他们的面目充分暴露时,他们推行的资本主义路线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推行资本主义路线的干部队伍已组建完成,资本主义势力已经坐大,资本主义复辟已成现实,无产阶级从专政的主人变成了专政的对象,劳动人民重新沦为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弱势群体。
这时候,由于核心领导和各级领导权被走资派纂夺,舆论工具被走资派掌控,无产阶级和党内的健康力量已经很难组织起强有力的反抗。
更为可恶的是,走资派搞资本主义是披着共产党的外衣进行的,他们在专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的同时,还糟蹋着共产党的光辉形象,许多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人民群众会把自己受苦受难的怨恨都发泄到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身上,认为是共产党不好,是社会主义不好,甚至愤而支持那些坚决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的党外人士。
比如前苏联的叶利钦,他本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叛徒,他曾以坚决地、公开地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着称,当他宣布退出苏联共产党后,1990年5月29日,反而以57.4 %的得票率当选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1991年6月12日,又以57.3%的支持率击败俄罗斯共产党,登上总统宝座。
看看我们自己的党。 30多年来,走资派在推行资本主义路线时,怕的是胆子不够大,怕思想不够解放,怕步子不够快。就是不怕分配不公,不怕贫富不均,不怕两极分化,不怕座座民生大山压向民众。他们大力推行私有化,积极倡导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他们打开魔盒,把“私欲”这个魔鬼放出来,让它在社会上肆意横行,致使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优良传统道德丧失殆尽,黄、赌、毒,偷、骗、抢,黑、恶、假等丑恶现象泛滥成灾。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的普通百姓苦不堪言,这些基本群众因此而对共产党产生不满,他们由原来的相信共产党,热爱共产党,变成了怀疑共产党,甚至怨恨共产党。
那些从上到下,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各个领域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更是每日每时地、不间断地往共产党的脸上抹着灰。
还有走资派豢养的走狗文人、专家学者,他们把明明是因为推行资改路线而带来的各种丑恶现象和社会弊端,却无耻地归罪于共产党的“一党专政”,归罪于“专制”、“独裁”,归罪于没有实行“西方式民主”,归罪于“僵化的社会主义制度”!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如何经受得起党内走资派、贪腐精英、无良文人三十多年来的反复践踏。曾经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无比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如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一落千丈,甚至跌落到了任人辱骂却不敢还嘴的可怜境地。不敢想象,假如真的哪一天有叶利钦一样的人物来参加竞选的话,我们这个党到底还能赢得多少比例的选票?
回来再说叶利钦。他当上总统不久,就下令查封了苏共中央的办公大楼,扯下了苏联共产党党旗,拆除了十月革命50周年纪念碑。尔后,就是震惊世界的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轰然垮台。
苏联社会主义的彻底垮台,是苏联共产党内那些走资派朝思暮想的结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共产党内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叛徒,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结局。他们是苏联社会主义的掘墓人,是葬送苏联社会主义的元凶,是苏联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最危险、最凶恶的敌人,也是全世界共产党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共同的敌人。
与西方资产阶级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是被无产阶级专过政的,是被剥夺了各种政治权利,被剥夺了财产,被剥夺了“天堂般美好生活”的阶级。因此,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充满了深仇大恨。
资本主义一旦得以复辟,他们会以“百倍的仇恨”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复仇,会以“十倍的努力,疯狂的热情”从经济上盘剥,从政治上奴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将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
以俄罗斯为例,苏联解体后的第二年即1992年,叶利钦在经济上施行“休克疗法”,即在全国迅速地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化,致使物价飞涨,当年通胀率高达2510%,老百姓的银行存款几乎损失殆尽。极少数权贵资产阶级在私有化浪潮中一夜暴富的同时,绝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在一夜之间变成赤贫,人民的生活水准普遍倒退了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