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大校长念錯字想起的.......!
轰动一时的北大校长念錯"鸿鹄"二字的丑闻给了人们很多的思考, 事实上念錯字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北大校长林建华在道歉信中说是"受文革影响的"? 道歉信中还说, 一九七七年恢复旧式高考制度的首年他去参加高考了, 后被北大录取, 说明数理化考得很好, 这里这么就不讲受文革影响了呢?! 偏偏念錯"鸿鹄"二字是受影响的, 事后当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前后四十多年这"鸿鹄"二字的发音没有学好要让文革为他背黑锅? 短短一篇道歉信前后矛盾满纸谎言!
道歉信中还说, "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假如让社会倒退二十多年回到一九四九年前, 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文革, 北大校长林建华还能考上北大吗? 如果他的父母是这个小农场的场主可以还有可能, 如果不是呢? 根据一九六O年统计局的累计数字,全国在这种旧式高考制度下招收的大学生,90%是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而其出身是属于封建官僚、资本家、地主家庭的子女,竟占到近80%。这就是说, 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即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其他低下阶层家庭的子弟,则很少有人能登堂入室而为大学生者。主要原因是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的子女几乎都没有读过小学初中和高中, 因而都没法参加高考去上大学。
那么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尤其是文革后, 新中国全国性地开展成人的扫盲运动, 中央号召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小学中校免费招收所有适龄儿童上学读书,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那时代农村人民公社城市各区县都全民支持开办学校, 所有儿童都能上学读书。因新中国在长时间战争后刚刚建立一穷二白, 一切都是贪穷落后的, 但没有贪富差距, 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读书。 试想如果没有这种社会制度的存在和保障, 一个"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的奴隶的儿子能上学读书? 还能考上北大? 七七届考上大学的工人农民的子女们不都是如此相同的经历吗? 工人农民的子女们还有理由抹黑攻击新中国和文革吗? 假如是出身在旧时代富人家庭的子女例外。
其实当年恢复旧式高考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照顾让出身在旧时代富人家庭的子女应该去上大学, 这与全面平反右派为同一目的, 走资派们想建立并拉起一帮坚决拥护和支持所谓的"改革开放”实则是复辟资本主义的铁扞队伍。恢复旧式高考,还有人忽悠说:“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的同时,也是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那就是推荐制度。这表明,即便是不恢复高考,大学校园里学生也仍然是满满,其读书声照样是朗朗,而且绝不会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 又或是如北大校长式的读白字校长。所以,一定要说改变什么的话,即通过推荐而不是高考,也同样应该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的制度, 而这几代人就是工人农民们的子女, 还不止几代人又或是更长久了。
另外,新中国当时还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这样的旧式招生下近十年培养的约1百多万的大学生,却很少有人能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第一线上去。即便是有去的, 也都很快的因各种理由而返回了城市。而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全国县以下的初高中毕业生,每年却都有数百万的“回乡知识青年(农村户口)”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量。但他们都没有机会去上大学。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毛泽东对这一时期的国家高等教育十分的不满,而这也是他发动文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1966年作为文化大革命开端的一项重大决策就是要废除高考制度。
这种旧式的高考制度,看似公平,参加高考得高分者上大学。但在那时,人们有没有想一想, 考生的各种情况不同, 即有在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区别这一大的客观条件还存在有根本差别的背景下,或者说是在教育资源还非常不平 衡的情况下,这中学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是及其有限度的。且别说是当时,就以如今来论:差别更大, 富人的子女一对一补课教育不担心生活来源, 城市的孩子可参加补习班, 而农村的考生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生活困难都不能以城市比, 更不可与富人家孩子比, 如若想靠分数考进北京、上海的大学,即便是有政策的倾斜(如录取名额的分配等),他们也仍然是难以企望的。而这也就不难解释新中国之初的那十年为什么是鲜有基层或工农兵子弟进入大学的另一个原因了。而且大学生学成之后都不願去基层及经济建设第一线等艰苦的地方, 不符合国家培养学生所期望的目的, 必须实现教育民主化, 非改变旧式高考制度不可。
文革取消高考后,根据毛主席: “大学还是要办……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国家开始以推荐的方式,直接从社会底层即从社会生产劳动的第一线推荐优秀青年入学,这 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整个文革期间共培养了80多万工农兵大学生,这些学员后来也都成为了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骨干。据09年的一 份调查统计,当时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有近一半的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都是“工农兵大学生”。而如今中共领导最高层的7名常委中,就有三名曾 是“工农兵大学生,这其中就包括总书记习近平(另两位是王岐山、张德江)。
文革期间全国的“老三届”毕业生大约是1亿,据此有人 说:废除高考是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以这1亿人都能进入大学为假想的一种忽悠说法。而事实上,当时全国大学的实际录取能力每年不超过20万,因此,即便是不废除高考,那十年的总计录取也不过就是2百多万人。而且,这1亿的毕业生中,属于县以下的农村毕业生约占8成,即是有8千多万,那么再联系到前面说的文 革前高考录取学员的构成情况还可以推知,这基层的8千万中,有可能进入大学的不会超过2万,即只可能是占这2百万录取生的10%。
2百万——2万——“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改革”精英”们太能煽乎了!
恢复高考的头两年入学考生总计是60多万,虽然没有查到相关的统计,但仍然可以确定,这60多万的入学新生中,有90%都是应该是教育资源相对优越,基础知识学 的比较扎实,即是属于大中城市的“老三届”、“新三届”以及各类中专毕业生。而占同类毕业生总数的8成,即是属于县以下级别的农村入考生,也仍然会是极少极少之人数。
关于恢复高考,还有人忽悠说:“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的同时,也是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那就是推荐制度。这表明,即便是不恢复高考,大学校园里学生也仍然是满满,其读书声照样是朗朗,而且绝不会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 又或是如北大校长式的读白字校长。所以,一定要说改变什么的话,即通过推荐而不是高考,也同样应该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的制度, 而这几代人就是工人农民们的子女。
推荐入学,即当时招的“工农兵大学生”一直被抹黑为是靠关系,靠走后门入的。以至使许多人都回避或忌讳谈自己“工农兵大学生”的经历。其实就像高考也有 高考的问题一样,这种推荐入学由于开展的时间短,制度还不够完善,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简单丑化昨天来赞美今天,这则是今天的右 稚"精英"们常用抹黑手法。且依实而论,当时希望入学的肯定是多多,而被推荐的必定是少少,是故因没被推荐而嫉妒、怀疑以至丑化、抹黑的肯定也是多多。而若单从这 个角度看,这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竟可以让人不被录取也没有了脾气,则的确是优于推荐制度。
总之,废除高考是毛泽东从人民当家作主,即是从培养无产阶级革 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来思考并谋划的。而具体地说,毛主席这样做,就是要在教育领域里实行民主化,即是从根本制度上废除旧的封建权贵式或西方资本式的教育路线。 当然,被毛主席废除的这一路线,后来是翻案了。而目前一些高校提倡的即效仿西方的所谓“精英教育”,更可谓是这一翻案动作的极致写照。
中国自一九七七年恢复旧式高考制度己经四十年了, 经过四十年的实践检验那个旧式高考制度的真面目己经完全地显现了出来, 以私有制度的角度来看沿用了几千年的就是这个样子, 但从新中国曾经有过的二十八年公有制的角度看, 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化大学教育应该没有高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位名校的大校长把自己念错字怪罪为文革的原因,实在是荒谬 !! 77和78级的高考生中绝大部分都是文革期间的高中生,而这些人中很多已成为中国科技力量的大梁人物。文革的教育为后期的改革开放垫定了盘石般的基础 !任何别有用心的人不管地位有多高妄想抹煞文革的教育成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历史将会给文革的教育贡献作出公证的评价!
只有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各级干部为人民服务和接受人民群众有效监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 条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其精髓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础上的人民当家做主和为人民服务,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 化需要发展社会生产,举办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是其本质性的一面;
另一面是因其脱胎于旧中国剥削阶级的社会基础和政权体制,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旧的痕迹, 如家族资本经营、单干耕作、乡政村治、家长制作风等。怎样使新的经济基础和政权组织形成更好地适应人民国家的本质性要求,革命的共产党人一直在进行探索, 经过一波三折,直到1965年 才基本定型。如“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组织体制;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以集体所有制为补充的工矿商贸企业生产经营体制;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 分配;取消军衔制,实行官兵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实行男女平权……但在人民当家作主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上还没有完全解决,如干部决定一切还 是人民群众决定一切?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城市还是放在农村?高等教育、文学艺术是为少数精英服务还是为人民大众服务?还需要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和组织 机制的完善。
三年文革的疾风暴雨对人们的灵魂是一次极大的洗礼,最明显的变化是人民群众提升了主人翁的意识,爱评议国家大事;人民群众不仅能进 “三 结合”的领导班子管理国家事务,还能写大字报监督干部;干部从眼光向上的决策和向下的发号施令变成了“事事看群众脸色”。
兹后七年的继续革命,在批判资产 阶级法权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干部进五七干校学习锻炼、城市医护人员下乡巡回医疗、文艺工作者争创歌颂工农兵的 文艺节目等为人民服务的制度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直接为工农兵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组织机构体系,形成了与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劳动岗位相适应 的科技文化和业务管理的岗位体系。
就 农村而言,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除有县、区、社卫生院医生、中小学公办教师、文化馆(站)的文艺工作者及竹木家具厂、供销社、食品站的人员岗位外,还有公社、 大队的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代销员、文艺宣传队员岗位;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有县、区、社农场、林场、养殖场、知青点、建筑公司、运输队、搬运站、农科 所、林科所、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站、排灌站、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岗位,以及大队、生产队植保员、农机员、电工岗位;直接为农业 机械化服务的有县、区、社农机厂、农机修配站、生资门市部的技术岗位;直接为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服务的有县、区、社各类机构的业务干部岗位及大队生产队 长、会计和小队财经队员、会计、仓库保管员、记工员岗位等。
就 城市而言,直接为工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有各大中小企业内设的科研院所、设计院室、技术处室、生产处室、供销处室、财务处室及工宣教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有国 家和地方设立的各类科研设计院所、交通流通部门、质检标准化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直接为市民和城乡人民群众服务的有防疫站、医院、疗养院、商店、粮店、银 行、学校、文艺团体、文化场馆、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社、出版社、公益福利机构、公交水电燃料公司等专业技术岗位。直接为维护人民利益服务的有公、检、 法、公安、警备部队的专业技术岗位。直接为提升工业生产和城乡管理水平服务的有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党政群团机构的专业领导岗位等。
完 备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和工农业生产体系及分布其间的专用技术岗位体系,既是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源头活水,也是工农兵学员毕业对口分配工作的广阔天地。
也有个别好的,78年直接考研。
“七·一二”工人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及经过改进后 的各类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批批来自农村、厂矿、部队的工农兵学员,肩负党和人民的希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 到继续革命的新战场,上大学,管大学, 改造大学。
“那时大多数的工农兵学员是公平公正地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被送去上大学,”? 人民群众是谁?如何评定什么是公平? 你大概根本没有经历过,道听途说也不能只信一家之言。
天下本来就没有公平,对你公平,对他人就不公平。“出身不好”能当工农兵大学生吗?
除了大学,中专,技校也没了。除了能考上的,还有其他努力学习备考的人呢?大家都不读书了,难道没有毁掉一代人?
老三届就有一亿?你确定自己不是忽悠,是不会算数?
他是读错了,但道歉信所写未必不是实情。
那个字即使是文革前的高中课本里也没有。他又不是学文的。
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比懂化学没用得多。
亲爱的同学们,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最近,我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我很幸运,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天,读了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刚刚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
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再次致以歉意!
热爱你们的校长,
林建华
其实没有文革,很多人也不会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