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在人为

人世间所有事情的成败完全在于每一个人是否能够努力去尝试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做!
个人资料
yongbing1993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由北大校长念錯字想起的.......!

(2018-05-20 06:03:43) 下一个

由北大校长念錯字想起的.......!


轰动一时的北大校长念錯"鸿鹄"二字的丑闻给了人们很多的思考,   事实上念錯字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北大校长林建华在道歉信中说是"受文革影响的"?   道歉信中还说,  一九七七年恢复旧式高考制度的首年他去参加高考了,   后被北大录取,  说明数理化考得很好,  这里这么就不讲受文革影响了呢?!  偏偏念錯"鸿鹄"二字是受影响的,  事后当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前后四十多年这"鸿鹄"二字的发音没有学好要让文革为他背黑锅?  短短一篇道歉信前后矛盾满纸谎言!

 道歉信中还说, "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假如让社会倒退二十年回到一九四九年前,  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文革,  北大校长林建华还能考上北大吗? 如果他的父母是这个小农场的场主可以还有可能,   如果不是呢?    根据一九六O年统计局的累计数字,全国在这种旧式高考制度下招收的大学生,90%是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而其出身是属于封建官僚、资本家、地主家庭的子女,竟占到近80%。这就是说, 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即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其他低下阶层家庭的子弟,则很少有人能登堂入室而为大学生者。主要原因是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的子女几乎都没有读过小学初中和高中,  因而都没法参加高考去上大学。

那么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尤其是文革后,  新中国全国性地开展成人的扫盲运动,   中央号召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小学中校免费招收所有适龄儿童上学读书,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那时代农村人民公社城市各区县都全民支持开办学校,  所有儿童都能上学读书。因新中国在长时间战争后刚刚建立一穷二白,  一切都是贪穷落后的,  但没有贪富差距,  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读书。 试想如果没有这种社会制度的存在和保障,  一个"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的奴隶的儿子能上学读书?  还能考上北大?  七七届考上大学的工人农民的子女们不都是如此相同的经历吗?  工人农民的子女们还有理由抹黑攻击新中国和文革吗?  假如是出身在旧时代富人家庭的子女例外。

其实当年恢复旧式高考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照顾让出身在旧时代富人家庭的子女应该去上大学,  这与全面平反右派为同一目的,  走资派们想建立并拉起一帮坚决拥护和支持所谓的"改革开放”实则是复辟资本主义的铁扞队伍。恢复旧式高考,还有人忽悠说:“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的同时,也是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那就是推荐制度。这表明,即便是不恢复高考,大学校园里学生也仍然是满满,其读书声照样是朗朗,而且绝不会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   又或是如北大校长式的读白字校长。所以,一定要说改变什么的话,即通过推荐而不是高考,也同样应该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的制度,   而这几代人就是工人农民们的子女,   还不止几代人又或是更长久了。

另外,新中国当时还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这样的旧式招生下近十年培养的约1百多万的大学生,却很少有人能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第一线上去。即便是有去的, 也都很快的因各种理由而返回了城市。而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全国县以下的初高中毕业生,每年却都有数百万的“回乡知识青年(农村户口)”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量。但他们都没有机会去上大学。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毛泽东对这一时期的国家高等教育十分的不满,而这也是他发动文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1966年作为文化大革命开端的一项重大决策就是要废除高考制度。

这种旧式的高考制度,看似公平,参加高考得高分者上大学。但在那时,人们有没有想一想,    考生的各种情况不同,  即有在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区别这一大的客观条件还存在有根本差别的背景下,或者说是在教育资源还非常不平 衡的情况下,这中学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是及其有限度的。且别说是当时,就以如今来论:差别更大,   富人的子女一对一补课教育不担心生活来源,  城市的孩子可参加补习班,    而农村的考生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生活困难都不能以城市比,  更不可与富人家孩子比,   如若想靠分数考进北京、上海的大学,即便是有政策的倾斜(如录取名额的分配等),他们也仍然是难以企望的。而这也就不难解释新中国之初的那十年为什么是鲜有基层或工农兵子弟进入大学的另一个原因了。而且大学生学成之后都不願去基层及经济建设第一线等艰苦的地方,  不符合国家培养学生所期望的目的,  必须实现教育民主化,   非改变旧式高考制度不可。

文革取消高考后,根据毛主席: “大学还是要办……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的指示,国家开始以推荐的方式,直接从社会底层即从社会生产劳动的第一线推荐优秀青年入学,这 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或“工农兵学员”。整个文革期间共培养了80多万工农兵大学生,这些学员后来也都成为了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骨干。据09年的一 份调查统计,当时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有近一半的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都是“工农兵大学生”。而如今中共领导最高层的7名常委中,就有三名曾 是“工农兵大学生,这其中就包括总书记习近平(另两位是王岐山、张德江)。

文革期间全国的“老三届”毕业生大约是1亿,据此有人 说:废除高考是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以这1亿人都能进入大学为假想的一种忽悠说法。而事实上,当时全国大学的实际录取能力每年不超过20万,因此,即便是不废除高考,那十年的总计录取也不过就是2百多万人。而且,这1亿的毕业生中,属于县以下的农村毕业生约占8成,即是有8千多万,那么再联系到前面说的文 革前高考录取学员的构成情况还可以推知,这基层的8千万中,有可能进入大学的不会超过2万,即只可能是占这2百万录取生的10%。

2百万——2万——“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改革”精英”们太能煽乎了!

恢复高考的头两年入学考生总计是60多万,虽然没有查到相关的统计,但仍然可以确定,这60多万的入学新生中,有90%都是应该是教育资源相对优越,基础知识学 的比较扎实,即是属于大中城市的“老三届”、“新三届”以及各类中专毕业生。而占同类毕业生总数的8成,即是属于县以下级别的农村入考生,也仍然会是极少极少之人数。

关于恢复高考,还有人忽悠说:“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其实恢复高考的同时,也是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那就是推荐制度。这表明,即便是不恢复高考,大学校园里学生也仍然是满满,其读书声照样是朗朗,而且绝不会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   又或是如北大校长式的读白字校长。所以,一定要说改变什么的话,即通过推荐而不是高考,也同样应该是“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的制度,   而这几代人就是工人农民们的子女。

推荐入学,即当时招的“工农兵大学生”一直被抹黑为是靠关系,靠走后门入的。以至使许多人都回避或忌讳谈自己“工农兵大学生”的经历。其实就像高考也有 高考的问题一样,这种推荐入学由于开展的时间短,制度还不够完善,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简单丑化昨天来赞美今天,这则是今天的右 稚"精英"们常用抹黑手法。且依实而论,当时希望入学的肯定是多多,而被推荐的必定是少少,是故因没被推荐而嫉妒、怀疑以至丑化、抹黑的肯定也是多多。而若单从这 个角度看,这高考制度的所谓“公平”竟可以让人不被录取也没有了脾气,则的确是优于推荐制度。

总之,废除高考是毛泽东从人民当家作主,即是从培养无产阶级革 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来思考并谋划的。而具体地说,毛主席这样做,就是要在教育领域里实行民主化,即是从根本制度上废除旧的封建权贵式或西方资本式的教育路线。 当然,被毛主席废除的这一路线,后来是翻案了。而目前一些高校提倡的即效仿西方的所谓“精英教育”,更可谓是这一翻案动作的极致写照。

中国自一九七七年恢复旧式高考制度己经四十年了,  经过四十年的实践检验那个旧式高考制度的真面目己经完全地显现了出来,  以私有制度的角度来看沿用了几千年的就是这个样子,  但从新中国曾经有过的二十八年公有制的角度看,  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化大学教育应该没有高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3)
评论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财智学中有一则财富定律:对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如果第一个百万花费了10年时间,那么从100万到1000万,只需5年,再从1000万到1亿,只需要3年就足够了。开头几年是最艰苦的日子,接下来会越来越容易。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一个国家白手起家,第一个5000亿(1978年5689.8亿)花费了30年时间,那么从5000亿到5万亿(10倍),只需15年,再从5万亿到50万亿(10倍),只需要9年就够了。也即如果毛泽东更长寿些,中国应在2000年左右达到50万亿元(且无物价上涨水份)。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新中国当时还有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可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这样的旧式招生下近十年培养的约1百多万的大学生,却很少有人能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第一线上去。即便是有去的, 也都很快的因各种理由而返回了城市。而与此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全国县以下的初高中毕业生,每年却都有数百万的“回乡知识青年(农村户口)”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骨干量。但他们都没有机会去上大学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根据一九六O年统计局的累计数字,全国在这种旧式高考制度下招收的大学生,90%是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而其出身是属于封建官僚、资本家、地主家庭的子女,竟占到近80%。这就是说, 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即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其他低下阶层家庭的子弟,则很少有人能登堂入室而为大学生者。主要原因是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的子女几乎都没有读过小学初中和高中, 因而都没法参加高考去上大学。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整个文革期间共培养了80多万工农兵大学生,这些学员后来也都成为了领导中国经济建设的骨干。据09年的一 份调查统计,当时省部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中,有近一半的人,其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都是“工农兵大学生”。而如今中共领导最高层的7名常委中,就有三名曾 是“工农兵大学生,这其中就包括总书记习近平(另两位是王岐山、张德江)。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恢复高考的同时,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 中国培养好的人才都为自己挣钱服务外国了。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其实恢复高考的同时,也是废除了另一项入学制度,那就是推荐制度。这表明,即便是不恢复高考,大学校园里学生也仍然是满满,其读书声照样是朗朗,而且绝不会培养出如今这么多的右派甚至是右稚, 又或是如北大校长式的读白字校长。更不可能中国培养好的人才都为自己挣钱服务外国了。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这种推荐入学由于开展的时间短,制度还不够完善,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废除高考是毛泽东从人民当家作主,即是从培养无产阶级革 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来思考并谋划的。而具体地说,毛主席这样做,就是要在教育领域里实行民主化,即是从根本制度上废除旧的封建权贵式或西方资本式的教育路线。
lovNordstrom 回复 悄悄话 你这个其实没什么好争论的,阶级不同。你希望以出身不好压制别人上大学的机会,你好拿走上大学的机会。说明以你本来的资质,是无法跟人竞争的。
lovNordstrom 回复 悄悄话 幸好1978年恢复高考,所有人得以公平竞争。
lovNordstrom 回复 悄悄话 你不该跟1949年前比,你知道那时候在打仗,二战内战。你如果跟解放后文革前比,就知道差距了。解放后中国派出了很多留学生去苏联,很多人拿了博士副博士回来。文革中上大学的这些人,怕是连基本的俄语英语都不太会,其实不要说拿苏联博士,很多文革中上大学的,连普通高中生的数学物理基础都达不到。
yuentin 回复 悄悄话 尊翁認為折騰可以造就大治,那就隔幾年再來一就大亂好了。老百姓同意嗎?應該說社會風氣的敗坏,自"四清"開始就正氣不彰了。
haiwaiyouzi 回复 悄悄话 支持楼主的评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位名校的大校长把自己念错字怪罪为文革的原因,实在是荒谬 !! 77和78级的高考生中绝大部分都是文革期间的高中生,而这些人中很多已成为中国科技力量的大梁人物。文革的教育为后期的改革开放垫定了盘石般的基础 !任何别有用心的人不管地位有多高妄想抹煞文革的教育成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历史将会给文革的教育贡献作出公证的评价!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文革”中大专院校共招收了七届工农兵学员,约有2300万人;全国各地大中型厂矿创办的七?二一工人大学和各县创办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共招收的学员也不下2000万人。前者毕业后70%回其原来所在的厂矿、市县、部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0%由国家分配到中央和地方教科文卫事业单位和党政群团机关从事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后者毕业后大都回原厂矿、公社、大队从事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他们历经30多年的风风雨雨,大都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一些人通过妖魔化红卫兵达到了抹黑文革的目的,通过妖魔化的“大锅饭”达到了否定社会主义的目的,通过妖魔化 计划经济达到了搞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目的。通过妖魔化毛泽东,以达到否定共产党的目的。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文 革”中的高教改革既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器。相对于其他的社会形式而言,她具有不可逆性。即社会主义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采取推荐制度,其他社会形式绝对不可以采取推荐制度。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当年在工农兵中推荐优秀青年上大学,按现在人的眼光,根本没法搞。一者招生的数量少,二者历届初高中毕业的人数多,如果都为“自我”去挤这座独木桥,无疑会挤坏身子,打破脑売,踩死人命。可“文革”中从1970年开始推荐了七届工农兵学员,除张铁生交过一张白卷之外,没有发生过一起纠纷事件。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奇就奇在当时的风清气正上。

只有在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各级干部为人民服务和接受人民群众有效监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如果党风不正,社会风气很坏,选人标准就会被扭曲,选人程序就会被搞乱,有权、有 钱、有势的人就会利用职权、金钱、美色拉关系、找门路、做交易,甚至动用警察和黑社会,将自己的子女、亲属、关系户塞进各类院校,工农子弟眼睁睁地被忽 悠、被冒名、被警闭、被杀害。精英们会站出来证明弱势群体的子弟“底子差”和爱仇富,不能为突出他们而剥夺官二代、富二代的“人权”,对那些想吃天鹅肉的 “无赖”,只能用刀子捅他八刀,这样才能加快发展;贱民不服就用天价维稳,警察﹑保安不够用武警,武警不够用军队,还怕翻天不成?结果是越维越糟,世道人 心陷入一片混乱……这是任何政权、任何社会都不敢轻易尝试的。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有人说造成现在这一“毕业等于失业”的问题是扩招后大学生过多造成的。旧中国的大学何其少,每个省一两所,边远省份还是空白,且普通大学只有几百名乃至百十名在校生,清华大学1947年在校生也不过2000人,除去留学美国,也是毕业等于失业!关键的问题还是要有健全的工农业生产体系结构和城乡社会结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改革开放后己若打掉工农兵上管改这一体系,农村各级各类机构和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便首先不复存在,城市专业技术岗位体系也会随之七零八落,剩下一点杂碎连七大姑八大姨都照顾不过 来,加之国内高端企业都被外资垄断,诸多专业技术岗位还轮不到咱中国人。如此这般,大学生、研究生毕业不甘于失业,或不甘于与民工抢活干,就只好送钱去国 外“留学”打洋工,或像旧时科举考试那样,再过考公务员的独木桥,甚至像八旗子弟那样到队伍上去吃粮当兵!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划时代的工农兵上管改,犹如“文革”星空上的一颗划过的流星,仅实行了七年就开始坠落……在中国的红色土地上,她的意义和作用如同巴黎公社一样,虽败犹荣、犹著。她是工农兵占领上层建筑领域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壮举,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里程碑。她之所以空前绝后,是因为她的存活必须具备两条极为苛刻的社会条件。

一 条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其精髓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基础上的人民当家做主和为人民服务,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 化需要发展社会生产,举办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这是其本质性的一面;

另一面是因其脱胎于旧中国剥削阶级的社会基础和政权体制,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旧的痕迹, 如家族资本经营、单干耕作、乡政村治、家长制作风等。怎样使新的经济基础和政权组织形成更好地适应人民国家的本质性要求,革命的共产党人一直在进行探索, 经过一波三折,直到1965年 才基本定型。如“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生产组织体制;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以集体所有制为补充的工矿商贸企业生产经营体制;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 分配;取消军衔制,实行官兵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实行男女平权……但在人民当家作主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上还没有完全解决,如干部决定一切还 是人民群众决定一切?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城市还是放在农村?高等教育、文学艺术是为少数精英服务还是为人民大众服务?还需要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和组织 机制的完善。

三年文革的疾风暴雨对人们的灵魂是一次极大的洗礼,最明显的变化是人民群众提升了主人翁的意识,爱评议国家大事;人民群众不仅能进 “三 结合”的领导班子管理国家事务,还能写大字报监督干部;干部从眼光向上的决策和向下的发号施令变成了“事事看群众脸色”。

兹后七年的继续革命,在批判资产 阶级法权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干部进五七干校学习锻炼、城市医护人员下乡巡回医疗、文艺工作者争创歌颂工农兵的 文艺节目等为人民服务的制度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直接为工农兵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组织机构体系,形成了与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劳动岗位相适应 的科技文化和业务管理的岗位体系。

就 农村而言,直接为农民服务的除有县、区、社卫生院医生、中小学公办教师、文化馆(站)的文艺工作者及竹木家具厂、供销社、食品站的人员岗位外,还有公社、 大队的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代销员、文艺宣传队员岗位;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有县、区、社农场、林场、养殖场、知青点、建筑公司、运输队、搬运站、农科 所、林科所、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站、排灌站、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岗位,以及大队、生产队植保员、农机员、电工岗位;直接为农业 机械化服务的有县、区、社农机厂、农机修配站、生资门市部的技术岗位;直接为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服务的有县、区、社各类机构的业务干部岗位及大队生产队 长、会计和小队财经队员、会计、仓库保管员、记工员岗位等。

就 城市而言,直接为工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有各大中小企业内设的科研院所、设计院室、技术处室、生产处室、供销处室、财务处室及工宣教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有国 家和地方设立的各类科研设计院所、交通流通部门、质检标准化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直接为市民和城乡人民群众服务的有防疫站、医院、疗养院、商店、粮店、银 行、学校、文艺团体、文化场馆、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社、出版社、公益福利机构、公交水电燃料公司等专业技术岗位。直接为维护人民利益服务的有公、检、 法、公安、警备部队的专业技术岗位。直接为提升工业生产和城乡管理水平服务的有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党政群团机构的专业领导岗位等。

完 备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和工农业生产体系及分布其间的专用技术岗位体系,既是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源头活水,也是工农兵学员毕业对口分配工作的广阔天地。
零不是数 回复 悄悄话 工农兵大学生里有高中毕业的老三届,也有顶多高小文化的,三年学制,学工的从初等代数学起,大家一起上,又没有给水平高的同学开选修课,再加上学工学农,搞政治,其毕业时的平均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也有个别好的,78年直接考研。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每年7月24日和8月24日放暑假,有的留校攻读,有的回家自习和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春节放10天寒假,过完年就返校上课。学习方式除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讨论和 练习外,还结合本院工厂、农场﹑实验室的生产和实验进行对照学习,到厂校、社校挂钩的厂矿和社队聆听专场讲座和参加“三结合”攻关试验。这样设置的好处是 既能巩固学员所学的理论知识,也能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使其除具备一般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能劳动、会测算、制图、测量、开拖拉机、装收音机等,更重 要的是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从农业生产第一线入学的同学大都当过 中小学民办教师。当年大专院校均实行供给制度,工矿和部队学员带薪学习,其他同学按每人每月13.5元的伙食标准发一大张进餐券,另发5元钱零用。此外还可以凭学生证免费看病,到学院澡堂洗澡。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在1966年--1967年大学沒有招生后的1968年7月21日,中央向全国发出了高教改革的重要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农民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七·一二”工人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及经过改进后 的各类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一批批来自农村、厂矿、部队的工农兵学员,肩负党和人民的希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 到继续革命的新战场,上大学,管大学, 改造大学。
零不是数 回复 悄悄话 令堂令尊一定是“工农兵大学生”。 看你说话的口气,你自己不是。
“那时大多数的工农兵学员是公平公正地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被送去上大学,”? 人民群众是谁?如何评定什么是公平? 你大概根本没有经历过,道听途说也不能只信一家之言。
天下本来就没有公平,对你公平,对他人就不公平。“出身不好”能当工农兵大学生吗?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工农兵学员中有的来自农村, 有的来自工厂, 还有一些来自解放军, 他们穿着军装有四个口袋的, 有二个口袋的, 来自工厂的和四个口袋的军人享受原单位的工资待遇, 农村来的和解放军战士学校发生活费, 吃和住宿都是免费的. 年龄大一些己结婚有的己有孩子, 大部分年轻的都是末婚的.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改革开放复辟旧教育制度的考试后的几年里, 上大学的待遇延续了文革中工农兵上大学的待遇! 那批人上大学不用家里化钱, 毕业后包分配工作! 学到的知识是免费的, 在大学里吃住都是免费的, 包分配工作后拿着工资积累了工作经验是自己的! 长本事了羽翅硬了满世界去闯自己的幸福生活了! 然而又满世界地吹自己有多能耐, 共产党又有多坏! 有意思吗?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那时大多数的工农兵学员是公平公正地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被送去上大学, 而且大部分学成后都回到原单位工作的! 因为是初次尝试当然一定会有不完善不全面的地方需要改正和完善! 从结果看克服了在今天上大学中的许多弊端! 底层的百姓子弟同样有机会被送去上大学, 不用担心沒有钱上不起大学, 毕业了每个大学都能有工作都能学以致用..........!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文革》中工农兵上大学是在文革中教育改革的一大创举并取得了成功, 前后七年时间到改革开放后被迫取消. 随后几十年的控诉让人们知道的只是负面! 几十年的控诉让人们知道的最多的是"开后门”, 当今中国的”习大大"当时的父辈己下放接受劳动再教育了, 己不在位无权了, 他被"迫害"十五岁逃出北京求助亲戚无门之下去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面壁思过一年多下决心为了自己也为当地的村民好好干! 再有了当地的村干部和村民把他送去北京大学深造的!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读错了“鸿鹄”的发音是受"文革"影响的? 一个63岁的北大校长说出如此之理由简直谎谬之极! 什么丑事坏事都是"精英"小丑们犯下的, 而又都往"文革"身上装。请问一个63岁的人能记得小学里学了多少字? 中学里学了多少字? 中学以后就不能再学一些不懂的字了吗? 这帮臭不要脸的改革"精英”们除了学会了谎言就再没有别的什么了。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那个字即使是文革前的高中课本里也没有。"那么不会读这二个字为什么还要怪文革? 让"文革"来背黑锅?
零不是数 回复 悄悄话 “文革期间全国的“老三届”毕业生大约是1亿,据此有人 说:废除高考是毁了一代人。这显然是以这1亿人都能进入大学为假想的一种忽悠说法。而事实上,当时全国大学的实际录取能力每年不超过20万,因此,即便是不废除高考,那十年的总计录取也不过就是2百多万人。”
除了大学,中专,技校也没了。除了能考上的,还有其他努力学习备考的人呢?大家都不读书了,难道没有毁掉一代人?
老三届就有一亿?你确定自己不是忽悠,是不会算数?
零不是数 回复 悄悄话 你有证据证明是秘书写的吗?即使是,你有证据他事先没读过一遍? 我一直会写这两个字,但一直都不知道正确的发音(以为念“藳”)。因为不知道自己会读错,所以也不会去查字典。
他是读错了,但道歉信所写未必不是实情。
那个字即使是文革前的高中课本里也没有。他又不是学文的。
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比懂化学没用得多。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林建华道歉信说 "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就是秘书写好了, 开会前看一篇的功夫都没有? 发现"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不可查一下字典? 身边没有字典不可以问一下秘书? 读错字上至总统下至平民多了去了, 为什么把自己造成的一个小错误都要让"文革"来背黑锅?
雪中梅 回复 悄悄话 对于读错字的事情来说,做为北大校长的确不应该.这件事情也许給许多人敲了警钟,那就是对演讲的稿件一定要事先去读,对叫不准的字一定要查字典.平安是福.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尤其是文革后, 新中国全国性地开展成人的扫盲运动, 中央号召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小学中校免费招收所有适龄儿童上学读书,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那时代农村人民公社城市各区县都全民支持开办学校, 所有儿童都能上学读书。因新中国在长时间战争后刚刚建立一穷二白, 一切都是贪穷落后的, 但没有贪富差距, 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读书。 试想如果没有这种社会制度的存在和保障, 一个"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的奴隶的儿子能上学读书? 还能考上北大? 七七届考上大学的工人农民的子女们不都是如此相同的经历吗? 工人农民的子女们还有理由抹黑攻击新中国和文革吗?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道歉信中还说, "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假如让社会倒退二十多年回到一九四九年前, 没有社会主义更没有文革, 北大校长林建华还能考上北大吗? 如果他的父母是这个小农场的场主可以还有可能, 如果不是呢? 根据一九六O年统计局的累计数字,全国在这种旧式高考制度下招收的大学生,90%是生活在大中城市家庭,而其出身是属于封建官僚、资本家、地主家庭的子女,竟占到近80%。这就是说, 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即广大工人、农民以及其他低下阶层家庭的子弟,则很少有人能登堂入室而为大学生者。主要原因是占中国人口九成以上的基层百姓的子女几乎都没有读过小学初中和高中, 因而都没法参加高考去上大学。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念錯字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北大校长林建华在道歉信中说是"受文革影响的"? 道歉信中还说, 一九七七年恢复旧式高考制度的首年他去参加高考了, 后被北大录取, 说明数理化考得很好, 这里这么就不讲受文革影响了呢?! 偏偏念錯"鸿鹄"二字是受影响的, 事后当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前后四十多年这"鸿鹄"二字的发音没有学好要让文革为他背黑锅? 短短一篇道歉信前后矛盾满纸谎言!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且不说这种观点对错, 但改为“谎言与忽悠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人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人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诚信、实事求是的勇气和认真勇以认错改错的行动。”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又要去忽悠和欺骗年轻一代了!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文革"影响了“鸿鹄”的发音???"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如何又是考上北大的"文革"没有影响了? 从当中学老师到大学教授前后有四十多年没能学好“鸿鹄”的发音? 又要怪罪于"文革"?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林建华 "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就是秘书写好了, 开会前看一篇的功夫都没有? 发现"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不可查一下字曲? 身边没有字曲不可以问一下秘书? 读错字上至总统下至平民多了去了, 为什么把自己造成的一个小错误都要让"文革"来背黑锅?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北大校长 林建华的道歉信

  亲爱的同学们,

  很抱歉,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说实话,我还真的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这个错误会使很多同学和朋友失望,觉得作为一个北大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样差。说实话,我的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出错是把这个问题暴露了出来。

  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革,教育几乎停滞了。开始的几年没有课本,后来有了课本,也非常简单。我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我生活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农场,只有几十户人家。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当时的闭塞状态,农场离县城几十公里,距离虽不能算远,但乘马车要一整天时间。当时不但没有现在发达的互联网,连像样的书都很难找到。最近,我刚出了一本书《校长观念-大学的改革与未来》,其中还提到了当时的情况: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小学五年级,几年都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我们背语录和老三篇。十几岁时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书,反复读毛选和当时一本干部培训用的苏联社会主义教程。我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最初都是通过读毛选和后面的注释得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当时都读过,中学政治课又学了一遍。一分为二、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这些概念都滚瓜烂熟,也深深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观念。”

  我很幸运,77级的高考语文考试作文占了80分,词句和语法只有20分,否则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试前的几天,读了一本语法方面的书,刚刚知道什么是主语和谓语。语法概念不清,上大学之后学英语也多费了很大的劲。

  我写这封信,告诉大家这些,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你们知道真实的我。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另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所有重要讲话,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书,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再次致以歉意!

  热爱你们的校长,

林建华
零不是数 回复 悄悄话 当了几十年教员就一定会念那两个字吗?
其实没有文革,很多人也不会念。
haohao88 回复 悄悄话 我觉得大家更纠结的是他作为北大校长办校的理念,对“质疑”的否定,反映出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校长。
A_bobcat 回复 悄悄话 读错一个字社会上就那么多不满的声音?网上查了一下,林建华-无机固体化学和材料化学博士, 不是语言学博士。再说,博士出论文的时候,不知得先检查多少遍,才寄出去。观点和分析结论正确重要,还是完美主义重要。校长的讲稿多是秘书起草的,美国总统也是如此。特朗普刚才发推特祝贺妻子出院却拼错了名字, 让他因这事辞职,就太大笑话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谦虚到了只有别人有一点可取,便可尊其为师。现在是一字之差,就有被万人打到的感觉。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北京大学"文革"时有17个系,64个专业,4200名学生。他有2100名教师,与文革前数量相等。另一方面,以前学生录取数量是11000名。据固体物理学家 Raphael Tsu说,到1974年,在校学生有望达到10000名。 Tsu还说教师数量与文革前保持一致。文革期间,老师们忙于重新整理、写作新的课本,设计新的课程和做研究。北京大学革命委员会的副主席周培源,等同与校长,是一个物理学家,他还是中国科技协会的代主席。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美国科学家联盟代表团就北大的修改过的录取政策与课程变化做了广泛的交流。文化大革命期间,学生不是在大学接受训练。当学生被录取,他们只接受一年新生的学习。到目前这些学生是在他们的第三年。学生不再从高中录取,而是必须在公社、工厂或者军队里工作至少两至三年。他们是从同龄人里,按照智力,政治意识和健康的身体挑选出来的,但最终决定权在大学。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当被问及这些学生与老的选拔方式选出来的学生相比如何的时候,FAS被告知,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评价新的系统,因为还没有一个班毕业。文化大革命期间,班级暂停了,所以他们目前刚刚录取了他们的第三班学生。课程从文革前的5、6年被缩短到了目前的3年,(除了理论物理要4年),而获得相当于本科的学位。在大学里有小型的工厂,其中的一个制造示波器,学生在这些工厂里要花很多时间。在北京大学的初级物理实验室,Goldberger看到了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的设备。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高能理论学家杨振宁(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今年夏天再次回到中国参观。他去年曾成为多年来第一个参观中国的物理学家。(Physics Today, 1971年11月,61页)他与北大物理系一组40到50人的学生聊天,他发现这些学生非常敬业,工作努力而且有高度的积极性。对比于他以前住在中国的时候知道的一般学生,他发现这些学生非常善于表达,他把这归功于目前鼓励人讲话的态度。“学生们非常关心他们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中国整体的进步。他们把他们自己的学习当作是他们可以为社会做贡献的方法。杨和一个25岁的大一学生进行了交谈,这个学生以前是在工厂做了7年技工。当被问及他是怎样来大学的时候,他说每个适龄的人都有机会来。他们有讨论组来决定他们中的哪一个人会被推荐上大学。然后大学会出人筛选候选人。这个以前工厂的工人觉得尽管他已经忘记很多东西了,他7年的工作给了他其他高中毕业生没有的经历。
yongbing1993 回复 悄悄话 所有的新生要经过一个为期4个月的补课来弥补他们已经忘掉的知识,为将来的课程提供一个均一的水平。去年理论物理和低温物理没有接受新生,但是今年接受了。这种情况为什么发生并不清楚。“很明显,设立这些专业并分配学生到这些专业里去,中国正在使科学训练,比之余通常情况,比如美国,更加专业化”。他觉得中国已经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因为他急需各种应用物理专业的人才,而且中国觉得这种方式可以快速的训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