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连天

以怡然之心,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山高水长,静水深流
正文

北美名校究竟是怎么招生的?中外认知差异巨大

(2018-04-02 18:28:40) 下一个

中国的教育口号一直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那么依此话推理,优秀的人才自然是指在社会上有好的道德情操, 成绩优秀,体格强健的人啦。可是多少年来,这个口号不过徒有虚名。一到实际,无论中考高考,分数变成了唯一的评定标准,而且是只能一战论英雄。平时再出色都没有用,最后考试的分数就代表全部。

 

难怪国内出现了应付高考的快速人才制造厂,据说这类学校连体育课都取消了,至于其他对高考没用的学科,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没必要存在的了。这样的学校即便倾尽其能,培养的也不过是发展不健全的考试之才,用这种密集轰炸,填鸭式做法培养人才是真正的急功近利,缺乏远见的表现。

 

目前,已经可以看到这种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身体素质大面积下降;由于学校忽视情操培养,孩子对社会缺乏认知和责任感;学生因长年累月枯燥记忆,反反复复的重复式训练,变得只会应付考试,进而造成进入大学的孩子们的创造力整体下降。这就是很多人不明白的现实:明明是引以为荣的基础教育培养出的孩子,进入高等院校后,为什么会一无所成,无论在学术研究上,创新上,都几乎难以和世界好的高校抗衡?正是这种教育上的偏颇和追求急功近利的弊端,使人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非常担心。

 

孩子们未来的人生之路很长,除了读书,我们还要教给他们的东西还很多,比如如何做人,对社会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如何服务社区,还有在进入社会过程中,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必须基础教育。另外,除了读书,他们还要有时间锻炼,强健身体。这样全民身体素质提高才不会是空话,经过这样教育的孩子们,即使将来,他们不能成为社会精英,不能成为独树一帜的国家栋梁之才,他们仍然可以是不作恶的好人,有着健康体质和健全人格,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报道,说几十名考取了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满分的中国孩子家长,因为孩子不被哈佛录取,要和哈佛大学对薄公堂。不知道这则新闻有多大的属实性,但是,单凭消息本身所要传递的含义,不难看出,这些家长是完全的中国式思维,与世界各国顶级高等院校的思路完全不对接。这样看似玩笑式的报道,最近几年,几乎年年都能看到,当然从没听说谁打赢了官司,转而把孩子送进长春藤名校的。

 

中国式的高考教育,和高等院校的录取体系,是完全不把培养德智体全面人才当回事的。在分数代表一切的思维之下,其他关于道德情操,身体素质等的要求,当然只能是奢侈的装饰品和摆设,没人当真的。所以,基于这种思维之上,中国家长们有理由认为:孩子在美国的高考中得了满分,就意味着成功的全部,名校不录取,真正岂有此理,这些名校,你们还要怎样?

 

是啊,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常春藤名校除了高分,还要什么呢?这是这类家长百思不解的问题,他们的结论是:这里一定有不公平,甚至有些人直接联想到种族歧视,或者是其他什么因素的歧视。更有好事之人想方设法让名校拿出硬性录取标准, 他们软硬兼施,方法用尽,可是说到大天,实际结果实在令人遗憾:哈佛名校一族就是不拿出那个国人想象之中,类似高考的一目了然的标准——像是一条高考线,在此之上就录取,在此之下就淘汰,多简单,多好啊。可惜,这些高等教育的精英学校不是这样想的。

 

在高等教育方面,享誉全球的北美名校都有自己的算盘。首先看看这几家常春藤,他们是私立学校,换句话说他们从政府得到的拨款很少,不是旱涝保收,而是自负盈亏,校友就是经济基础,资金来源,校友的成败不仅关系学校的声誉,更事关学校未来的生死存亡,所以选择学生太关键了,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名校录取标准,那就是:一定要选未来最有可能成功,能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创造能力,取得非凡成就的潜力股。当然,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常春藤名校录取也是一样。这里,我们不去讨论学校本身照顾校友的孩子,另外,那些出身带有很强社会背景的人群,当然还有各国政要,给学校捐款的成功人士,这些人的孩子当然自带光环,不可能被忽视和小觑,进入名校他们有强有力的后援。

 

另外,我们也不去讨论特长生,那种在各个领域,因为单项成绩斐然而被录取的个案,比如在全国,甚至世界各种各样竞赛,不管体育还是学术类,拿到名次的同学,这是特长生录取。很多加拿大高中的冰球运动员,赛艇运动员因为在全国和全美高中比赛中,取得过不错的比赛成绩,就被美国各大院校录取,其中不乏常春藤名校。除去以上种种的情况,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孩子进入常春藤的确有非常大的难度。每年各个名校公布的录取百分比基本都是在个位数徘徊,就很说明问题了。刚刚公布的2018年哈佛大学录取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五。

 

对于录取什么样的学生,常春藤名校虽然不出示硬性指标,但是软性指标还是有的,而且绝非玩笑。比如,成绩当然要出色,这里的成绩包含学生在高中所有成绩,(有的北美高校只要求高中最后两年的成绩),SAT,大学预备课程的成绩,出色的自传文章等。另外,还有孩子在社会/社区中所发挥的作用,这里包含他们所做义工的时间,在什么样的机构服务;个人的领导组织能力,在什么样的学生组织/社团工作,担任什么样的学生领导角色;还有孩子有什么样的创造性——这一方面有些难度,创造性是个很泛泛的分类,可谓见仁见智,而且有时间性。比如过去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到非洲去体验生活,因为当时这种行为很超前,这样做的学生人数很少,名校曾经向这样的同学伸出过橄榄枝。所以,后来的学生群起效仿,纷纷赶赴非洲,现在这样做已经不起作用了。因为,名校也在时时调整策略,当一种创新行为变为流行品种以后,它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味。

 

林林总总说了好几项,究竟哪个最重要呢?成绩究竟是不是关键?是不是象我们以前理解的,其他条件不过附庸风雅的陪衬呢?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答案是哪一个都很重要,甚至排名不分先后,成绩好只是其中一项,录取委员会是公开的逐项评审,再集体表决。所以,成绩加领导能力加创造力加社区服务等,在各方面综合实力强的候选人,当然比起只有成绩出色的学生,具有绝对更强的竞争力。这里当然也是有依据的,拥有好成绩,并不意味这个人未来更成功。很多中外的统计数字,都曾指出很耐人寻味的现象:那些成绩出色,甚至大学少年班里一路成长的学霸们,长成后,成功的比例和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比其他人更多更大。因此,名校反而不要求学生必须学业成绩顶尖,其实申请人中,大家谁又不是各个学校的学霸呢? 那么,差几分根本也说明不了多少问题。最后,还是综合评定。

 

总而言之,名校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是人生特定阶段的追求,考上名校更象搭上一路顺风车,几年下来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但是,人生很长,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高等教育只是人生起点,绝不是终点,以后的机会和选择还很多,最重要的还是拥有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和对社会做出贡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大海61 回复 悄悄话 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我女儿现高中十一年级,我用作者相同的思想开导她。我认为如果能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并加以解决,这就是一种创造力。否则就是书吊子一个。
wodedongxi 回复 悄悄话 这文章太低估国内的家长学生了,真的是完全不了解国内的情况。我在国内的出国机构兼职过几年,人家对你说的这套懂得很。大多学生有关系,早早的弄到了各大机构、银行的实习证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很多简历比美国本地的学生亮瞎眼的。录取率都是100%,差别就是去哪里而已,2010年的时候,我们用UCLA来保底,后来就发现去名校越来越难,真的是因为申请的人太多,而录取人数没有明显增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