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个人观察评论以及转贴一些比较又价值的文章。
正文

预制菜是不是问题

(2025-09-26 07:45:53) 下一个

我觉得预制菜的争议涉及几个问题。

第一,饮食习惯。中国人喜欢炒菜,而且现炒,讲究新鲜,这和讲究效率和标准化的预制菜当然有冲突。在台湾,对新鲜和现做的追求超过大陆。在大陆,一般如果去点小笼包,或者蒸的馒头包子一类,一般都是蒸好了放在大锅上面的蒸笼里,马上就可以吃到,而在台湾的一些小店,必须是现点现蒸,因此要求顾客吃饺子包子和锅贴必须等待十几分钟。(很多时候这些店都是女性经营做菜收钱招待,忙得手脚不停,台湾男性普遍懒惰,女性勤劳,但也因此女性非常暴躁。另一个话题了。)所以中国人对预制菜容易有抵触。

美国人吃东西经常吃罐头食品,冷冻食品,对新鲜和现做虽然也追求,但不如中国人那么强。

第二,预制菜的定义。中文与其说博大精深不如说经常含混不清。比如,预制菜的“制”意思就很含混。这个制的意思是准备,是做一半,还是完全做好到时加热,完全不清晰。英文说pre-cooked food 就明了得多。已经cook 熟了,加热一下,比如超市里大量廉价的花花绿绿硬纸盒包装的牛排,鸡肉,价格便宜,愿者上钩,比如连锁快餐店的汉堡肉饼,薯条。这些没人介意,因为价格低。我理解的预制菜就是以工厂的方式大规模标准化制作并集中配送的菜品,但这种菜品必须公开透明,而且价格低廉。

第三,对饮食的预期。真正现做的汉堡比如Five Guys 味道就明显和麦当劳不同,但价格也贵很多,这也是因为当面现做的品质和价格都不一样。去餐馆里吃饭的客人,通常的预期就是吃到点了以后才开始烹制(cook)过程的菜肴。我在国内吃到过明显是做好后加热浇汁的松鼠鱼,那和二十多年前吃到现做的松鼠鱼完全不同。当然,在餐馆里,也可能提前炸制松鼠鱼,但如果是长期冷藏,再微波加热,和提前半天炸好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什么是欺诈。在以上几点的基础上,用预制菜来欺诈的鉴定标准是很清晰的。如果餐馆没有真正在顾客点菜以后cook 各种ingredients 而只是“加热”heat 已经集中统一做好的菜,但又对外声称自己“现做”,那就是欺诈无疑。如果不公开声称,而实际上用工厂化集中cook好的菜加热,事实上也已经违背了去餐馆吃饭这个行为的心理预期和不必言明的某种商家和顾客之间的契约。如果餐馆收的是默认现做的菜的钱(含厨师的个人化技艺,食材新鲜度),而让顾客吃的是罐头食品,那同样是欺诈,因为没人愿意跑到餐馆去吃罐头。罐头本身不是问题,人们当然会为了省钱在家吃罐头,吃花花绿绿的廉价美国电视食品,但没人会跑到餐馆里,花着餐馆的钱,吃着罐头的口感和营养值。预制菜的问题就在这里。

[ 打印 ]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