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和看景

个人观察评论以及转贴一些比较又价值的文章。
正文

说说余杰,摩罗,孔庆东

(2025-11-11 07:39:44) 下一个

198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文化界一片沉寂,也在巨大的冲击下反思和转向。

一部分人回归传统文化,一部分人走向西方的后现代和后殖民批判。

在这种时候,1990年代,趁着当时的文化出版界其实还有一些空间,一个叫贺雄飞的内蒙古的出版人鼓捣出一套书,算是延续了一点高度郁闷和批判的声音。其中的三个作者,一个是余杰,一个是摩罗,一个是孔庆东。

余杰当时以愤懑的“抽屉文学”著称,写了很多杂感式的愤世文字,有点鲁迅,有点李敖。这些文字浅显,直率,但也令读者感到一丝血气和活气。孔庆东嬉笑怒骂,有点才子之风,两人都是从北大钱理群那里继承的一些思路。

摩罗是华东师大背景,有更深的学理性,记得媒体说,他的女友会对他赞叹:哦中国的别林斯基!他总是感到痛苦,觉得自己生活在耻辱中,摩罗这个笔名,取自鲁迅早期杂文:摩罗诗力说。

九十年代的某年月日,我在一个书店里见到了摩罗和余杰,是一个读者见面活动。朋友找我去,说摩罗想见到我,我想我跟他不认识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去了。和他面对面坐着,感觉他和他的文字一样冷峻,压抑。他当然不知道我,其实是想见我爹,但我爹当时正好不在。摩罗大概觉得和我也没有好谈的,也许他生性内敛,总之话不多,气氛甚至有点冷场。

然后我才知道,摩罗当年混海南,先父曾经帮过他,他其实念念不忘,很多年后还想见见,见不到就见到我这个后人充个数。“你的父亲是个好人”,他凝重地说。

为了缓解尴尬,我就问了他一句,你觉得现在的文化气氛和八十年代相比怎样,他沉默了一阵,只说了一句:“差得很远”。

我看到余杰在旁边,顶着标志性的大脑门,在和坐在他对面的读者交谈。我一时间想起王朔的《顽主》里的交流活动。我生性不喜凑热闹,就走了。

多年后,摩罗从愤怒批判传统转向批判西方,余杰成了基督徒和华川粉,脑门还是一样又大又亮。孔庆东我觉得最不堪,名声也最坏,钱理群也大概很失望, 只能与之分道扬镳。

但是孔庆东没有丢掉幽默感。他的一篇文章里说,他有一次办了什么事出来,抬头一看,四个大字的野广告,把他气晕:

“专业打孔”

[ 打印 ]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