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芥末酱 / 编辑:陈沉沉;本文首发【看见心理】。
在《奇葩说》中,马薇薇有一段自白让我很触动。
她说,转学生是最容易受欺负的孩子。
她老家在山东,上学在贵州,之后又屡次往返广州和河北上学。
作为一个转学生,她经历了南北方吊打式的欺负。
她自嘲道:因为有这么悲惨的童年经历,才造就了一个“变态的她”。
和马薇薇有着相同处境的,还有那些从小被寄养的孩子。
他们生长的环境不断变换,好不容易有了停留的岸口,又随时可能被带走。
从小被寄养在亲戚家的朋友阿玲,就曾对我说过:
在深夜里,她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根。
她融合不进自己的寄养家庭,和自己的原生家庭也联系不强。
而这种没有根的感受,其实是源自于没有归属感的焦虑。
“成为这个世界的孤儿"
“没有根”这个说法,其实很形象。
在《西游记》第六十九回里有这么一段剧情,孙悟空给人看病,说药引要用无根水。
里面提到的“无根水”是这样描述的:
“井中河内之水,俱是有根的。我这无根水,非此之论,乃是天上落下者,不沾地就吃,才叫做无根水。”
没有落地的水就是无根水。
没有落地意味着一直在空中,身无归宿,心无归属。
文学作品中也常会用“无根之人”来形容那些一直在外漂泊或四处飘荡的人。
例如《阿飞正传》里的阿飞。
他常常说自己是一只没有脚的小鸟。
一生都在飞行,即使累了困了,也只会睡在风里。
阿飞的生母遗弃了他,养母只是为了钱养他。他在金钱代替情感的环境中长大,常常觉得自己没有归属。
不知道自己从哪来,更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去。
像阿飞这样没有归属感的人,内心可能会有这样的表现:
1)想依靠,又无法依靠。
阿飞对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女人都表现得放荡不羁,喜欢在一个个女人之间穿梭,用新鲜感和情欲的快感来满足自己。
但他始终不能找到心灵的归属感。
很多人也是这样,喜爱社交,也有不少朋友,但依然会有种不知道自己可以停留在哪里的孤独感。
走在路上,看着形形色色的行人,繁华的城市街景,却仿佛有种距离感。
没有什么是属于自己的,而自己也不属于这个地方。
遇到可靠的人,就会产生一种想依靠、想停留、想有一个家的渴望。
但每次都不敢放心停留,因为害怕对方随时会离自己而去。
2)没有能力自我负责
对无根感的焦虑,其实是出于「对自由的恐惧」。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自由意味着永恒的孤独。
进一步说,自由意味着要自我选择。这时不仅要为个人的作为负责,也要为个人的“不作为”负责。
所有的事情都要独自面对,这会让人感觉无人可依、无处可依。
很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将无根感带来的焦虑称为“焦虑的底端”。
它甚至比死亡,更让人感到焦虑。
可能你会觉得很奇怪,像阿飞那样的浪子,不是应该享受自由,害怕被束缚吗?
事实恰恰相反,不愿意被束缚只是表象,“想要自由”,也是他用来掩饰自己的伪装。
他早就厌倦了颠沛流离的日子,只是遇见谁都无法安心依靠,所以不得不维持着自己的浪子形象。
而这种的心境的形成,也许和他的过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我身份的迷失”
从小被寄养在亲戚家的阿玲,也跟阿飞一样,有倦鸟归巢的心态,却发现无巢可归。
阿玲6岁前被寄养在亲戚家,在亲戚家里,她觉得自己是个外人,等后来见到了父母,却总是有种陌生感。
容不进去的寄养家庭,也回不去自己的家。
她常常觉得身无所依,心无所属。
总的来说,没有归属感,可能出自以下几点的原因:
1)依恋对象的缺失
如果经历过反复地分离或被抛弃的人,他们可能会觉得世上没有可依赖的事物。
每当孤独恐惧的情绪袭来时,他们只能自己消解。
而没有体验过安全可靠的依恋,他们也很难想象真正地依恋一个人是什么感觉,也无法真正去做到依恋别人。
哪怕有人主动靠近他们,他们依然无法安心地依恋对方。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直说不清道不明的疏离感。
2)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渴望
没有归属感之所以会让人感到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是害怕自己无法被接纳。
一方面,被接纳意味着安全,生存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被接纳是自我认知构建的必需品。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我们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我。
当我们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被某个群体、某个人接纳时,我们才能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从而获得归属感。
如果我们不能确认这个地方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时,我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就像那些被寄养的孩子,不管是亲戚家还是自己家,他们都觉得自己像个插入者,像个边缘人,无处不透着尴尬。
3)对爱与归属的渴望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看,人人都希望与他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感受爱与被爱。
和他人的情感联结,能够给我们一种支撑感。
但是觉得自己没有根的人,他们难以找到情感上的联结。
对他们来说,爱就是想伸出去又害怕地收回的手。
在心理上,他们只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一个人,悬着的心没法着地。
有多渴望爱与被爱,就有多恐惧没有归属感。
不能安心地拥有正常的亲密关系,也是他们内心痛苦的一个原因。
“感觉不到人生的意义”
像阿飞那样,缺乏归属感的人,总是自带一股忧郁的气息。
他们看起来浪漫、迷人、捉摸不透,但是他身边的女生,或多或少都会感到痛苦。
长期处于无根的感受里,也很难获得生命的动力。
甚至还有以下的后果:
1)增加抑郁的风险
小时候就离开家的人,他们可能需要过得小小心翼翼。
这些经历也容易让人觉得闷闷不乐。
不管身边是否有人陪伴,他们都容易感觉到内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
在生命的进程里,他们总是会有一种强烈的缺失感。
因此,他们总是容易羡慕别人身上的美好,同时这又放大自己的缺失和不足。
因此他们常常会觉得人生百无聊赖、情绪惆怅。
2)陷进无限的虚无
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生命便被拿来肆意挥霍。
为了摆脱虚无感,他们可能会不断地追求存在感。
例如在爱情中,他们或许可能快速地进入一段感情,甚至在一个又一个异性之间穿梭,用新鲜感和情欲的快感来满足自己。
但也可能会拒绝进入关系,形成「情感隔离」。
这两种方式,都只是沉迷于表层的满足,而忽略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
他们在其他领域也会有相似的困境。
比如,在工作中,他们可能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用忙碌来麻痹自己;但也可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
实际上,他们也想投入、也想寻找到安放自己心灵的场所。
但很快他们会发现,这种寻找没有结果,似乎还要一直不停地找下去。
渐渐地,他们甚至忘了自己在找寻什么。
或者说,不知道自己的找寻有什么意义。
于是就陷入了无尽的虚无感中,在无意义的事物里放纵自己,挥霍人生。
“去体验,依恋的感觉”
无根的人,内心深处都渴望一种着陆感,但他们往往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让自己感到安定。
针对这些苦恼,这里也有几点建议:
在关系里,体验依恋的感觉
因为小时候没有可依靠的人,所以没有体验过安全的依恋。
但我们仍然可以让自己去体验和学习那种依恋的感觉。
宠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依恋对象。
有时候面对人的时候我们会有防御,但面对宠物,我们卸下防御,反而能够安心去体会依恋和被依恋的感觉。
阿玲就曾跟我说过,她的室友养了一只英短,有好几次,那只小猫咪都会把她蹭醒。
在早上醒来时,就看到一只小可爱依偎在她身旁,这是她从未体验过的愉悦和满足。
同时,也试着可以多对信任的人坦诚自己的感受。
找到信任的伙伴、朋友或家人,然后试对他们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
你也可以和他们制造一些美好的回忆,这些回忆能在日后填补你的空虚感。
本文首发【看见心理】。累了,就来看见心理。这里是由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创立的心理平台,提供专业心理内容与服务。
你说的极是,真是左右太过了都不大好。必须要有点智慧来turn things around
人这辈子总是要吃苦的,早吃或是晚吃的问题。真把孩子放保险箱里也不行啊,以后吃不得苦经不起挫折,反而更加让人担心。
但是一个事情总是有两面性, 受过欺负的孩子会更知道同情心,同理心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 LOL 想想奥巴马12岁就流落到印度尼西亚念书去了, 全校就他一个外国人, 还是个黑人,克林顿也是个私生子被他妈带着改嫁的, Elon Musk的老爸简直就是罄竹难书的变态渣男。。。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家庭真是少之又少。 总之,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有时候很难自我选择, 成才的境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长大成人了也带着各种缺陷和遗憾, 但这也并没有阻挡有的人成才, life is complicated so is human being and we can handle that.
只要能觉察到,总是会好起来。
自己强大,是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