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也许是对自己太失望 --- 读《麦田守望者》

(2019-05-27 23:00:40) 下一个

一个不成熟者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者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麦田守望者》/塞林格

 

 

吃过饭,带上手机出门,迟来的春天已经耽误了很多室外锻炼的时机,最近更加感到焦虑。

一天工作下来,虽然觉得很有些累了,还是打算再出门练上一大圈。一路上陪着我的是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这本书实在太有名,被列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是许多中学和大学的必读书目。“一个不成熟者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者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书中的这句话是许多人的座右铭。我曾经几次翻开过,但是都因为通篇的抱怨和谩骂般的叙述风格给搁下了,一直不懂这样的文字为何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听书选到这本其实是很无意的,读书的是个嗓音甜美的女主播,配的音乐也好听,所以也就懒得换了,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也无妨。想象一下一个16岁少年的满嘴跑炮,各种抱怨牢骚,愤世嫉俗的尖刻刻薄,在一个萌妹子的细声软语下徐徐道来,这种反差不亚于让林黛玉客串薛蟠。但渐渐的,我被故事的内容吸引,倒也不觉得声音和内容上的反差是否刺耳了。

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看不惯一切的少年人,看不惯装腔作势,看不惯老师和校长的虚伪,看不惯自己不喜欢的学科,看不惯不讲卫生的同学....但是一切的看不惯背后还是自己因为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迫退学的窘境。我快步走路,脚下生风,耳边全是少年的骂骂咧咧--他是个细心又敏感的男孩子,总是能看清事物的真相和伪装,总是能穿透表象一针见血。他努力过,但是还是把事情搞砸了,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他用愤怒和讥讽去抗拒身边的一切。

听这孩子尖酸刻薄的牢骚话,还有无处不在的咒骂和脏字儿,对少年人那无处安身的烦闷和失望,甚至有些感同身受。别说是这个倒霉的被退学的16岁孩子,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对于不喜欢却又无法改变的人与事,也往往是焦灼暴躁怒不可遏,对现实的无力感,对自己的无能,对虚伪的鄙视和对平庸的厌恶都让我们气不打一处来。但如果认真想想,其实那种怎么都不顺心不满意的欠打模样,真正的根源是对自己无能的失望。

小说中,霍尔顿一方面渴望逃离现在的生活,去远方;另一方面,他又想做个“麦田守望者”,将那些随时可能坠入虚无的孩子们拦住。在小说结尾,霍尔顿看见妹妹天真喜悦的笑容,忽然心情变好了。塞林格是个高超的作家,他没有用说教的语言去教育读者,但是从行文中可以看到霍尔顿在为妹妹做事的时候,从中获得了价值感。从始至终,妹妹在霍尔顿心目中是纯真和真实的象征,而让霍尔顿从绝望中走出来的,正是他发现自己可以为美好却弱小的人们守望一片麦田,有了这种想法,霍尔顿心中的虚无和失落感就变得毫不重要了。

整个小说里,最打动我的还有另一幕:霍尔顿经过两天的游荡已经筋疲力竭,过马路的时候,每走一步,都似乎在无限下沉,然后他想到了他死去的弟弟艾里。他在心里对艾里说:亲爱的艾里,别让我消失,别让我消失,请别让我消失。

文学研究者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青春成长的小说,而是作者从战场重返社会后的情感抒发。霍尔顿的出走与归家也是作者本人心路历程的记录。战争创伤对霍尔顿的影响——他在参战期间耳朵被爆炸声震得几乎失聪,鼻子被撞变形,塞林格在传记《梦的守望者》中曾提到“无论你活多久,人肉燃烧的味道都无法从你的鼻孔里消散”。

晚年的塞林格过起了隐居生活,拒绝任何媒体的打扰。他在住宅外的森林中建了一所隐居小屋,平时连家里人都不知道他的行踪。塞林格从1965年开始,就不再出版任何小说。但是他的写作一直在继续。在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新罕布什尔的小镇,他一直写到2010年去世的时候。塞林格后期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禅宗、吠檀多和各种基督教派的研究。

从少年退学的霍尔顿,经历战争的摧残,到老年遁世的塞林格,能看到他理想破灭却不断寻找答案的努力。塞林格在《为艾斯美而写》中写道:“生活是地狱”,“地狱就是失去爱的能力之折磨”。然而,他还是相信自己总有希望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