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从《生死朗读》看情欲和爱情

(2018-10-08 19:23:27) 下一个

电影《生死朗读》讲述的是十五岁少年米夏和三十六岁的女人汉娜之间的故事。少年米夏对汉娜的爱慕开始于情欲,始终也没有走出情欲,他表现得狂热专一而顺从,汉娜请求米夏在做爱之前必须为她朗读,十五岁的米夏没有拒绝,于是朗读成为了米夏和汉娜之间的纽带,让这段不容于世人的不伦之恋有了爱情的姿态。

夏天过去,汉娜不辞而别。汉娜的突然消失对米夏是毁灭性的,一段铭心刻骨的初恋嘎然而止,那种由性而主导的依赖也顷刻间烟消云散,从此米夏封闭了自己,也失去了再爱别人的能力,生活得孤独而压抑。

5年后,米夏作为法学院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法庭上他意外地见到了汉娜。作为集中营看守的汉娜被宣判有罪,米夏本来可以作证为汉娜减刑,因为他知道汉娜不认识字,是不可能主使撰写纳粹报告的,但是米夏没有,于是汉娜被判终身监禁。

此时的米夏颓废地抽着烟,头发零乱,一副自顾不暇的模样。他结婚又离婚,影片中,米夏在回顾自己失败婚姻、疏远的父女关系时,对女儿说,“我不够坦诚,我对任何人都不曾完全坦诚”。

回家乡探亲的时候,米夏看到少年时给汉娜朗读过的书籍。米夏好像又一次回到了那个夏天,他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朗读录制成磁带,邮寄给监狱里的汉娜。

这也许是影片中最让人感动的情节,汉娜在监狱里收到了米夏寄来的录音机和磁带,里面是米夏日复一日为她朗诵的书籍,这些磁带不但唤醒了汉娜的回忆,也点燃了汉娜对生活的希望,她努力学习写字,给米夏写信,哪怕是写得歪歪扭扭的一句话都代表着她的感激,当然也有对爱情的渴望。汉娜在监狱的床头收集了很多小图片和小字条。其中有一张从报纸上裁剪下来的照片,上面是一位老者同一名青年握手。向那老者鞠躬的青年不是别人,正是米夏。

  汉娜在监狱里最大的愿望就是期盼米夏给她写信。每次邮件分发完了,她还在问:“没有我的信吗?”但故事走到这里却没有往情深不渝的套路发展下去,也许米夏给汉娜寄朗读磁带只是为了生活在美好的回忆中,他并不真的在乎汉娜的现状,每次米夏都草草地将汉娜的信收进储物箱,他从来都不肯回信,也从来不去看望汉娜。当二十年后汉娜终于服完了刑期,就要出狱的时候。米夏起先并没有打算去接她出狱,也没有打算照顾她的后半生的意愿,就算最后勉强去了监狱,面对白发苍苍的汉娜,他表现得冷淡而苛刻。

当汉娜从重逢的喜悦中冷静下来,面对米夏居高临下施舍般的安排,她傲然地说:“在我入狱之前,我从未反思过。现在我怎么想已不重要。死了的已经死了。” 汉娜没有等到米夏来接自己出狱的那一天,在狱间里,她脚踩着多年积攒的书籍,上吊自杀了。一周后当米夏捧着一束雪白的满天星来接汉娜,得到的却是汉娜的死讯。米夏有些不知所措,看着汉娜房间里的磁带和书,还有大量的剪报和抄写笔记,他也许会后悔没有早一点看到汉娜的深情吧。

当男人以为自己为女人付出很多时候,其实女人在背后为他付出的更多,女人的爱会更深情,更包容,当需要她做出牺牲的时候,她会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牺牲掉,或者把所有的情感隐藏起来。

汉娜对米夏不告而别也许有着她无法言说的罪恶感,对于集中营里死去的女人们她怀有深刻的愧疚,而当看见米夏为难的表情,她不愿意成为这个“孩子”的拖累,所以她决绝地选择了死亡。

《生死朗读》将汉娜放在纳粹集中营看守的人物设定上,将一段不伦恋的前因后果渲染得更具戏剧性,尤其在刻画人性的矛盾与复杂方面层次非常丰富。汉娜这个角色亦正亦邪,始终带着刚毅的色彩,而米夏似乎总是表现得幼稚脆弱,做错误的判断,少年时他与汉娜发生不伦恋,成年后沉湎于过往不能自拔,家庭不幸福,婚姻不幸福,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又不能打开心扉坦诚地接受汉娜的回归。虽然米夏一直在为汉娜朗读,但是他早已不爱汉娜,他重复着朗读只是为了沉浸在往日的美好之中。

汉娜死后,集中营受害人的女儿接受汉娜的捐赠的茶盒表现出一种包容的情怀,回顾汉娜的一生,她很真实,她有欲望有私心,她爱上了不该爱的少年米夏,她做了不该做的监狱看守工作,她不认识字,也许智慧不足,但是在她的世界里依旧有爱有幻想有柔情,还有着强烈的羞耻心和愧疚心,无论被她伤害的人是否能够原谅和接受她,她无法让时间倒流,却有勇气选择以死谢罪。

一直到汉娜死后,米夏才渐渐走出了少年时代的感情创伤,他终于有了勇气说出当年的故事。米夏到底爱过汉娜吗?我想只怕米夏自己也说不清,一开始他曾经无比迷恋过汉娜美丽性感的躯体,而后他一直无法从被抛弃的怨恨中解脱出来。那么到底汉娜爱过米夏吗?我觉得她一直都深深爱着米夏,为了米夏,她可以决绝放手也可以平静的死去,这是女人的爱情,多少带着母性和奉献的色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星如雨8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碧蓝天' 的评论 : 谢谢蓝天,确实是值得一看的:)
星如雨8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冰山火海' 的评论 : 是啊,我为汉娜的直白叫好,电影里法官听了她的诘问顿时张目结舌无言以对,他心里大概也是明白的,小小的汉娜不过是整个事件的替罪羊,但是“正义"需要一个说法,受害人需要安抚,于是无论是否合理,法官依旧用法律来迫使一个小小的集中营女看守为300个囚犯的死亡负全责,非常有讽刺意味。
星如雨8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iqiao123' 的评论 : 人性的复杂就在于每个人都不能单纯的用好人或是坏人来形容,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呈现出来不一样的品质和特性。
碧蓝天 回复 悄悄话 好棒的影评啊!俺一定要找来看看了!谢谢星美眉好文!
冰山火海 回复 悄悄话 好几年前读过. 感觉到最震撼的是汉娜反问法官的话:如果是你的话,你怎么办?(指看守所的工作需要挑选一些人被处理掉,因为不断有Jews被关进来,看守所容不下那么多) 作为一个纳粹时期的德国人,一个看守人员, 她该怎么办? 真正引人思考的好书。 谢谢楼主的介绍, 要找电影来看看。
ziqiao123 回复 悄悄话 很棒的影评。除了情欲和爱情之外,还有复杂的人性。
星如雨8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悠悠信步' 的评论 : 谢谢留言, 我其实觉得这个不认识字的梗特别牵强,二战时候,女性不能读书,没有受到教育,不认识字是普遍现象,这个也不是汉娜一个人的问题,她的“爱面子”似乎太过了,在那个年代,生存能力比认字重要吧,汉娜能够自食其力已经很厉害了。


过去的女人不认识字,但道理也都懂。比如胡适的太太江冬秀就不认识字,但做人做事都是大气有度,连学者丈夫也不得不敬她三分。据说是江冬秀后来为了看懂女学生给胡适写的情书就慢慢学了一点认字,依旧只能看粗浅的东西而已。而汉娜一个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听得懂莎士比亚的作品呢?也是奇迹啦….如果前面是因为不想让米夏看低自己还好说,在法庭上硬是自己扛下了所有的责任,说报告是自己写的,就显得太不合清理,我觉得电影里不如设定汉娜是个半文盲还是比较合情合理的。
悠悠信步 回复 悄悄话 我觉得电影的另一条主线是汉娜爱面子。因为内心对书有莫名的崇拜,而又不愿让别人知道她不识字,她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时来运转的机会。悲剧的是,当她为了爱情而作出改变开始学习以后,真正的机会已经错过。人生本来就充满了不如意,而爱情的错位是最最令人伤心的。这部电影诠释了这样的情怀,的确是一大佳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