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幺六六

用心灵诠释心灵
博文皆为
原创

个人资料
老幺六六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家有“十七八”吗?

(2020-07-24 01:27:55) 下一个

前天,有一位妈妈和我聊起念高一的女儿最近常听同学聊起如何找一个理想的对象以及父母在这方面的期待,她想知道如何和女儿聊这个话题,才能正确引导她。

高一的学生都十七八岁了,他们不仅可以探讨恋爱的问题,而且有的学生已经把理想照进现实了。所以,父母有必要和他们好好聊聊这一话题。我告诉这位母亲,您可以先听听女儿和同学的看法(如果孩子愿意告诉的话),然后顺势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引导女儿阅读大量的情感类文学经典,也可以观看相关影视。比如《简爱》、《傲慢与偏见》、《苔丝》、《安娜.卡列宁娜》、《复活》、《山楂树之恋》……这些不朽的爱情故事把爱的价值、爱的真谛、爱的磨难、爱的挫折、爱的曲解和忏悔……演绎得淋漓尽致,它们会让您和孩子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父母可以和孩子们在茶余饭后讨论读后感和观后感。还可以给孩子聊聊自己的或者别人的初恋故事,成功的失败的,正反两面的都可以聊给孩子听听。聊这样的话题,不必太正式太严肃,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不经意地提起,比如散步的时候、享受美食的时候。在聊的过程中要注意聆听孩子的心声,如果亲子双方某些观点发生了歧义,不必马上反驳,也不必强求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兴许孩子的观点是正确的,如果那样,做父母的可以放下成见接纳他们的观念,当然,孩子们社会经验不足,心理不够成熟,也有走入误区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不必惊慌失措,不必暴跳如雷也不必过度焦虑。要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只要我们懂得自助和求助,总会等到水到渠成的机会。

倘若发现家中的“十七八”处于热恋之中,大可不必用兵临城下的心态去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说到这里我自然想起了那本叫《十七岁》的小说。

美国小说家剧作家,布斯·塔金顿(Booth Tarkington,1869年7月29日-1946年5月19日)。他与威廉·福克纳约翰·厄普代克是仅有的三位两次赢得普立兹小说奖的小说家。(来源维基百科)布恩·塔金顿的《男孩彭罗德的烦恼》、《十七岁》等作品用细腻幽默生动的笔触描述了青少年欢喜悲忧的心理成长路程,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小说的主人公威廉是一位十七岁的高中生,他的人生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转型时期——刚刚由少年变为青年,又将很快变为成人。书中对此做了精辟的概括:“因为十七八岁的年龄,青春期发育可能已经完成,但不是由于经验的成熟。这些年龄有自己的悲剧。一个人一生中的这个时期不能容忍自己在外表方面有任何不完美:地位、财富、家庭、以及在公共场合的风度是否优雅和拥有尊严。然而,那青年经常被他内心依然不时要冒出来的那个孩子所出卖,而不识趣的人们也总当他还是一个孩子。”

十七八岁属于青春期的高光时段。从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这一阶段是人生中生理和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心理狂飙期”,同时,又是人生中最富有活力的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朦胧与清醒中有了心仪的异性朋友,渴望走近对方,同时又碍于自尊在父母面前矢口否认被他们无意窥视到的心迹。

由于这一阶段,自尊和自信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十七八岁的青年希望得到周围的人尤其是异性朋友的认可。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特别注重自己和家人在人前得体的仪表,不喜欢父母邋邋遢遢、啰啰嗦嗦地出现在自己的同学尤其是异性同学面前;他们希望自己的家庭拥有优越的经济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地与同学攀比由此生出自豪或自卑来;他们非常注重自己在团队的地位和表现,把篮球队,足球队、棒球队、舞蹈队等作为向异性朋友展示实力的重要平台;他们自以为凭个人的能耐可以处理好学习、活动、交往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然而,当遇到棘手问题走投无路的时候,又不得不求助于师长;面对他们偶尔表现出的不知所措,有的父母误认为他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那些一听说孩子在谈恋爱就谈虎色变的父母就是庇护意识超强的家长。他们只看见了孩子心理不够成熟的一面,将目光永远停滞在孩子的少年时期,并以保护孩子为借口,用堵塞的方式治理江河,其结果犹如大坝决堤,使得孩子的情感更加泛滥。所以,如何看待和引导高中生的恋爱观,唯一可取的方式是疏导。

 十七岁的威廉在夏日的某个下午和一位漂亮女孩擦肩而过,这让他认定爱情从天而降,他开始为她写诗歌;悄悄地穿上父亲的晚礼服,把自己打扮得很绅士去拜见她;甚至收藏她所碰过的花花草草,他经常沉浸在玫瑰色的幻想中;当她丢下他去和别的男孩玩耍的时候,他会痛苦万分,甚至把那些男孩当中的某一位当成假想敌;听说女孩要来家拜访了,他激动得手忙脚乱,不知道穿什么才好,他躲在房间不停地选择和更换外衣,总觉得哪一件都不如意,结果耽误了会见的机会;当多嘴多舌的小妹妹曝光威廉的小秘密的时候,他恨得牙齿痒痒的;女孩就要离开这个地方了,他照着镜子想象着到车站送她的场景,不禁喃喃自语。“朝镜子望去时,他的眼神中流露出片刻的惊喜,仿佛在悲伤的艺术中,他发现自己的天分比想象的高,但他的悲伤并不因此而不真挚。”这正是十七岁的爱做白日梦,又自命不凡的青春期心理特征。

 父母要善于抓住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去理解和开解他们,让他们在温馨的氛围里潜移默化地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爱情与友情有什么区别?恋爱的特征、条件和目的是什么?如何从当下所陷单相思的情感囹圄解脱出来中逐渐趋于平和?

 威廉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懂得顺势疏导的家长。她明明知道儿子处于陶醉于自以为是的初恋中,但偏偏就是不去戳穿他,而是旁敲侧击地提醒他,当威廉的父亲不理解儿子一系列的行为并为此十分恼怒的时候,妻子提醒他这个过来人冷静回忆一下自己初恋时的情景,用同理心去换位思考,去包容儿子,以善解十七八的态度陪伴儿子走过人生的这一特殊时期。

《十七岁》的作者抓住了主人公青春期特有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冲突,演绎出一个个诙谐的令人哑然失笑的故事。书中反映的是二十世纪初美国中西部小城的生活场景,与现代社会相比,那时生活节奏缓慢,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也没有网络这种让当代青少年痴迷的信息源和联络方式。不过,虽然时代不同,但本书描写的青春期心理特征和十七岁的主人公惟妙惟肖的心理活动,仍然具有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类的共性,今天读来同样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像威廉一般大的高中生随着心理发展与成熟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心理, 并初步完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建构。如果在这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不注重心理素质的完善,则会对一个人的终身产生不利的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如何与异性交往作为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青春期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因而作为父母要着眼于帮助你的十七八树立其青年特有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其审美情趣与艺术涵养;帮助他们塑造健美的体型和得体的外表;帮助他们掌握与异性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学习生育与避孕的知识与方法。这些都是在为他们的恋爱和婚姻做必要的准备。

当代的孩子大都早熟,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开始涉足成人的领域了。有个别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在偷食禁果之后导致女生早孕堕胎。因此未雨绸缪很重要。建议朋友们读读《爱情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著),在这本书里作者以书信的方式严肃而亲切地告诉十四岁的女儿什么叫爱情。亲爱的朋友,如果有必要,您不妨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和孩子交流这个话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老幺六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舒啸' 的评论 : 舒兄言之有理。高中时期谈恋爱的人,成功率较高。顺其自然未尝不可。如果他们愿意想父母倾诉当然是好事情。那么就涉及到一个家长如何懂得孩子,是否需要自己充电的问题。毕竟书本是过来人总结的经验。虽然父母也是过来人,但是到底个人有局限。
另外,初中生谈恋爱,虽然也有,但一般都比较盲动,所以会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比如小女生人流,对其身心伤害很大。我觉得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关注和引导是必要的。不过,要讲究艺术。总之,按照孩子的身心规律去办,也就是舒先生说的顺其自然。欢迎多发“谬论”
舒啸 回复 悄悄话 发点谬论:我觉得小孩子们(初、高中生)谈恋爱是好事,是自然者就任其自然。现在孩子们信息通畅,各类书籍影视不乏这方面内容。家长试图去“教育”、“引导”反倒会让孩子疏远,不愿向家长吐露心事。
老幺六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一步一景' 的评论 : 多一些兴趣爱好(包括养小动物)可以消耗青春期的过剩精力。不过与女生交往也是小帅哥的必修课。
一步一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老幺六六' 的评论 :

因为我家有只天仙女狗狗,
学校里任何女孩都不及ta可爱
老幺六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西西所言极是。是的,家长简单粗暴必定出问题。我有一个姐夫曾经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儿子的恋爱问题,使得非常聪明活跃的儿子一度自闭抑郁,和父亲形同路人。
老幺六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很高兴听到菲儿好评。
老幺六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一步一景' 的评论 : 呵呵,你家的花季男孩很有想法哦,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好像和你家小子有同感,年轻的时候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很难进入角色,总是觉得差点什么。兴许被你家小子说中了。
xiaxi 回复 悄悄话 六六的分析透彻有理。对于高中生的恋爱观,疏导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双方也需要统一认识。一些父亲简单粗暴的干涉,容易加重孩子们的反抗心理。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一步一景' 的评论 : 哈哈哈:)

老幺又一篇非常有见地的好文!
一步一景 回复 悄悄话 我家有个16岁男孩,学校英语课正在读"罗密欧和朱丽叶",本来以为他会被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打动,他却一个字stupid全概括了,悲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