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生,对钱有不同的态度 司徒
我平常聊天的朋友不少,病人也看了许多年,有些甚至跟了我十几二十年。聊天的时候,除了病情,也会聊到他们的生活、家庭和对钱的看法。久而久之,我发现,不同的人走着不同的路,对钱的态度也完全不一样。这不是什么科学研究,也不是社会学的调查,只是一些个人的观察。
我说的不是那些特别穷的人,也不是那些特别有钱的人,而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普通人。他们靠自己的专业、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日子有各种滋味。
一、高收入的专业人士
像医生、律师、公司高管,这些人收入较高,生活也相对讲究。开豪车、住大房子,孩子送去私立名校,对他们来说都很自然。他们觉得钱是身份的一部分,花出去就是要达成一个目标,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对子女的要求也特别高,希望下一代能比自己更优秀,最好继续维持这份光环。
可是钱来得快,也花得快。到了退休,收入停下来,开销还在,他们反而变得谨慎。很多人会做点兼职,不单是为了钱,也是为了维持“我是个专业人士”的身份感。我认识的一位家庭医生,退休后还是每个月去 urgent care 值一天班,说白了,就是想告诉自己:我还是个医生。
二、资产累积的房地产投资者
这些人对钱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他们年轻时特别节省,开旧车、住普通房,能省则省,因为每一分钱都是“子弹”,要用来买房子、还贷款。别人出去旅游,他们可能在修房子、谈租约。对子女,他们多半希望过得比自己轻松,最好能读个专业,做医生或律师,而不是再吃他们吃过的苦。
这样的日子前二十年确实辛苦,但慢慢地,房子一套一套还清,开始源源不断地产生租金。等到退休,他们常常笑着对朋友说:“现在我们钱多得花不完。”他们的心态就是先苦后甘,早年省下来的苦,换成晚年的底气。
三、中产双职家庭
还有一大群人,就是典型的“美国梦”家庭。夫妻两人都有稳定的工作,老师、工程师、IT 或行政人员,早九晚五,下班后还能看电影、去健身房、陪孩子。周末到海边。他们开的是丰田或本田,不追求奢侈,但也很愉快,
这些家庭靠着稳定的收入,长年累月存进 401(k),有的还留下几套房子出租。退休后,靠双份的社会安全金、退休金,加上一些租金或年金,生活依然稳稳当当。他们对子女的要求比较简单:读大学,有份安稳的工作,过日子不要太辛苦就好。整个人生,关键词就是“稳定”。
总的来说:
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对钱的态度也不一样。有人年轻时享受,老了小心;有人早年辛苦,晚年宽裕;也有人一辈子稳稳当当,既不夸张也不焦虑。
朋友多了,谈得多了,常常有人会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为什么别人这样过,我却那样过?但其实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自由意志可以完全决定的,而是跟人生选择的道路密切相关。走哪条路,就会有哪种心态和哪种结果。
比如,丈夫是外科医生,属于高收入专业人士,妻子却专门做房地产投资,两个人对钱的态度就会叠加在一起:一边想享受身份带来的生活品质,一边又精打细算,把钱当成投资的子弹。再比如,妻子之前的前夫是公务员,习惯安稳的收入和福利,这种痕迹也可能带到现在的家庭观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