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明的黄金定律与文化差异 司徒
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很多时候不是表现在衣食住行上,而是藏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里。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克制,不去打扰别人,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耶稣则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强调的是主动,把自己希望得到的善意带给别人。
这两句话的差别,其实就映射出两种文明的气质。东方文化更倾向于先照顾好自己和身边的人,保持和谐,不轻易干涉外人。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主动伸出手,哪怕是对陌生人,甚至敌人,也要尽量去帮助。
这种差异放到外交场合里,就很容易造成误解。西方人觉得,人权是普世价值,提醒和批评别人是出于善意,是责任;但东方人听起来,却像是“你站在道德高地,指点我的家务事”,自然就会反感。其实这并不是谁虚伪,而是文化出发点不同。
在人际关系里也能看到类似的情况。东方人通常不主动干涉别人家的事。邻居的孩子学习不努力,或者做事方式不同,大家一般不会上门指点,除非对方来请教。西方人则可能会主动提醒,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善意的帮助,“我希望我的孩子这样,也希望你的孩子也能更好”。这就是一种文化里的自然而然。
合作上也能看出很大的不同。东方社会里的信任,多半依靠人情和关系。有人帮你,往往是因为你们有交情,或者你能在将来帮到他。这样很有人情味,但圈子之外的人就不容易获得信任。西方社会则更依赖契约。契约不是简单的“我相信你”,而是把彼此的期望写下来,如果没有做到,就会有惩罚。而惩罚也不是靠面子或人情来执行,而是有法律去保障。正因为这样,陌生人之间也能合作,因为他们知道规则清楚,责任明确,风险可控。可以说,契约让信任能够从熟人圈子,扩展到整个社会。
当然,东方文化也并不是没有博爱的理想。孔子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一种很宽广的胸怀。但在现实实践中,东方还是习惯先顾内再顾外,而西方则更习惯先把善意普遍化,再落实到个体。
所以,东西方的黄金定律其实都指向善,只是路径不同。东方重在不冒犯,西方重在主动关怀。一个民族,最值得理解的,不是它最差的地方,而是它最好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多看看对方最美好的一面,就会发现,“四海之内皆兄弟”与“爱人如己”,并不遥远。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1.我們和別人都認同的【善】。
2.我們和別人都認同的【不善】。
3.【有时我们认为的善,未必是别人需要或接受的善。】有時別人反而認為是不善。或實際上對我們真的是善的,對别人來說可能真的是不善。反之亦然。
孔子所講,考慮到了第三種情形。己所欲,未必要施予人。但自己不欲的,肯定不要去施予人。這樣在邏輯上才能站住腳。孔子所講,是典型的傳統思維,用否定句形式。這種思維背後不是二分法,而是三分法。這種用法在諸子典籍裡有很多例子。
羅斯福講,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用【免於】就是否定句形式。林肯也用過這類句式。
而【滿足人們文化和物質需求】這一類的口號,與“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類似。
這個那個黃金定律與社會,沒有必然聯繫。
孔夫子的教诲是:不要去做别人不愿意承受的事,避免破坏、避免冒犯。他同时也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可以小心、适度地去行善。
西方的黄金定律则更强调积极地去行善,它的好处在于为人们提供了行动的理由——去帮助陌生人,去爱你的邻居。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精神。
然而,问题在于,“善”的标准并不总是统一的。有时我们认为的善,未必是别人需要或接受的善。如果强求,就会产生冲突。因此关键在于找到平衡。
东西方文明是各自独立发展的,无法一蹴而就地调和。连孔子当年也没有完全解决这个张力。我们能做的,就是以时间和耐心去面对,更重要的是,先要意识到这种分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