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们聊天,即使面对面,都离不了手机。有的朋友微信群就几十个。不断有人问我愿不愿意加入新群,我多半摇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时候故意屏蔽自己,不再接受太多的外在干扰,甚至把占据了头脑却有害无益的东西定期清空,都是修身养性的一部分。人真的不是知道得越多就越好,得到的越多就越快乐。
记得刚出国的时候,我学习繁重,约好每月给国内写一封家信。家里则是定期每两个礼拜就来信,述说国内家中情况,鼓励我遇到困难不要心急,一切从容面对,提醒注意安全等等。每封家信都有父亲篇,母亲篇,奶奶篇和妹妹篇。每次收到厚厚的家信我都抚摸着信封,不忍匆匆囫囵吞枣,而是慢慢拆开,细细品读: 父亲的信多是叮咛嘱咐,人生开导,出谋划策; 母亲的信则充满思念慈爱,心疼我的不易; 奶奶的信总是描述她依然健康,孙女永远是她的骄傲; 妹妹的信除了姐妹之情,更多地是汇报自己的学业和对未来同样的憧憬。一封家书让我痛快淋漓地哭个欢畅,整个人又被注入了新的力量。其后的日子我常常把信翻出来再回味一遍,享受在文字中和亲人对话相聚的幸福。这样的"精神兴奋剂"可持续到下一封家信的到来。我每月的家信写得更长,通常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安安静静地把一个月来所遇所想都铺展于纸上。我没有报喜不报忧,但在年轻的时候,即使再苦,心中流淌出来的旋律却多半是阳光的。所以据说妈妈每次读完我的信,先是关起门来哭泣,等平静后又觉得未来充满希望。我信中也赞美感恩加拿大同学的友好热情,一个一个名字地述说每个朋友带给我的关爱。我说过等我拥有了和她们一样的生活后,一定要逐一回报。只是这样的誓言到今天都未曾实现。真正明白了上帝所教导: 你们不要轻易发誓,轻易承诺,因为你们指着天跺着地所说出的,多半是做不到的!
妈妈开始认真学英语了。一来为了更好地读懂我信里夹杂的英文,二来为心中隐隐的梦想做准备,哪怕这梦想根本还是遥遥无期。数学老师本无语言天赋,完全靠母爱支撑。后来妈妈似乎读我的装腔作势的信没有问题了。她的英语在最高成就阶段,能抱着字典读完简易本的"居里夫人传",读完后人几乎累病了。妈妈后来真的到了加拿大,失望地发现自己苦学的英语根本无法帮她摆脱聋哑状态,一下子泄了气,彻底放弃了。现在在多伦多10多年了,日子过得挺自在,并没有太大的不便,也是没想到的。
话说当年打个电话实在太贵,我反而练就了对写作的热爱。跨洋信件平均10天,我们都是算好了日子去等去盼的。有次我的信在路上耽搁了,急得奶奶天天站在家门口等邮差。我的好朋友Jeanne Howell (我在"拿破仑的情书"一文中写过她)实在觉得我跟家庭的交流有点悲催,所以圣诞节送给我的礼物是贝尔公司的长途电话礼品券,两张,每张面额$20。我收了,没有轻易用,想等到有特别的场合再用。后来我在毕业前的一次去美国的工作面试意外失利,原本要报喜的成了悲恸。在极度孤独失意中我拨通了中国的长途,听到电话里熟悉的声音,我呜咽半天说不出话,最后只告诉家里太想他们了!哭哭啼啼中用掉了一张长途电话券。另一张我一直留着,等多年后全家团聚了,我有次收拾东西时意外发现了被遗忘了的它,唏嘘不已。想起穷惯了的人,偶然得到好吃的东西,一直藏到坏都不舍得吃,就是我这个样子的。
我出国后不久,从前的两位同事从我父亲处得到我的地址,联合写了封信给我。这是我人生另一个永久珍贵的收藏。也是满满的体贴话语,字里行间,同事兼朋友的友情和关爱,足以温暖我心。忘年交的大姐,中学生的时候从家中偷出户口本,悄悄报名支援边疆。在遥远的新疆阿克苏,大姐挥洒了青春,透支了身体,也在困苦中得到了同样来自江南的男孩子的真爱,收获了美好姻缘。她拿我当孩子,嘱咐我不能再象她当年那样无知地漠视健康。我前年回国在曲折中找到两位大姐,年长的大姐已是晚期癌症,我20多年的第一次回国竟是赶上与她见了最后一面。我们在热泪中拥抱。她把病中精心制作的景泰蓝金属丝画送给我留念。这幅题为"雍容"的牡丹图挂在了我多伦多家中。
等妹妹出国的时候,电子邮件开始普及了。她留学期间经常和父亲通邮件。国内家里没有电脑,父亲每天去学校办公室,除了工作,也顺带看看妹妹的短信,得知平安。爸爸妈妈似乎不象从前那么揪心思念了。我们为父母办理探亲的时候,已经常常与家里通电话了,许多细节想起来就赶紧打电话再强调一遍,更放心一些。
如今父母坐在家里,电脑里有邮件信箱连接他们的同学朋友,电话每个周末都与国内姨妈姑妈互通,iPad 里有连接我和妹妹的家庭群,有国内亲戚群,妈妈的学生群,妈妈的中学同事群等等。现代通讯的发展用神话来形容都不过分。只是妈妈说,热闹过了也没多少新话题了。微信里,邮箱里多是转发的文字,太方便了,大家都懒得写了。
我庆幸自己还有一个好友Rachel在与我认真地写着。我们把电子邮件当作纸笔,用最传统的方式写我们的长信。她写尽了全家在新加坡8年的生涯,写出了作为西人在亚洲生活的苦与乐。我写我的中年危机。她愣了,心中永远的年轻姑娘怎么会和"中年危机"联在一起?再掐指一算,可不是嘛,岁月如梭啊!于是又给我分享她当年面临的困惑和走出来后的海阔天空。我们谈婚姻,谈子女,谈女人自己的空间。我最新的信中告诉她我开了博客,用自己的母语写作。要不你也学学中文吧,是很有表达能量的语言呢!她说,你还是翻译了给我吧!我们约定就保持目前old-fashioned交流方式,不再往前逐新求异了。这样每当我看见电脑上跳出"You’ve got mail!” 再看到Rachel的名字,我是欢欢喜喜地去打开邮件的。Rachel用心写的电子信,我都打印收藏了。
我想起当初我和亲人远隔千里之遥,沉甸甸的家书啊,承载了我们多么浓烈厚重的情感。虽然翘首企盼,一个月才等到一两封,但是对比如今亲朋相对而坐也已无言,各自忙着手指触动着电子平面,信息轰炸而来却没有多少用心的抒发,家信实在可以自豪地对微信宣称: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万事都是公平的:我们享受了便捷,频繁的互动,就要面对感情的平淡和表达的空洞。我们每每望眼欲穿,饥渴煎熬,盼到的多是能在记忆中珍藏一辈子的真情。想起古人的家书抵万金,那是在马车的颠簸中,海浪的搏击下甚至是炮火的轰鸣里拼着命也要表达传送的情意,比我当年每隔10天即可等到的航空飞鸿更为不易,不是万金还是什么?!
想起木心的《从前慢》:
。。。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每次收到信,会好好闻一遍,因为上面有爸爸的烟草味。爸爸的字,特别好看,哎,真怀念了!
最后几句话真的让我看哭了,“想起古人的家书抵万金,那是在马车的颠簸中,海浪的搏击下甚至是炮火的轰鸣里拼着命也要表达传送的情意“ 。。。 我很庆幸不再生活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了。我刚刚出国的时候,给姥姥的电话也要两周才能打一次,我都不敢回想姥姥是怎样翘首以盼我的消息。如今我每天每时每分钟都能和国内的家人联系。平淡就平淡,空洞就空洞好了, :) 我只高兴能随时知道他们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