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我的大学(10)--- 第一次生产实习(上)

(2016-04-17 17:16:57) 下一个

在第三年级快结束时,利用学生的两个月暑假,学校按照苏联医学院的教学模式,把刚刚学完医学基础课程加上内科与外科基础学科的医学生,送往专区医院或县医院去进行第一次生产实习。我们班的60个同学分成三队人:约有一半人去绵阳专区医院,另有20人左右去内江专区医院,还有10人左右去眉山县医院。我被分配到绵阳专区医院,唐治平去了内江。

初夏的一天早上,我们30位男女医学生,在外科杨经国医师的带领下,背着行李,坐车到了成都北门火车站,搭上去绵阳的列车,沿着新建中的宝成铁路向绵阳进发。这是我第一次坐火车,坐在宽敞平稳的车厢里,迎着从车窗口吹来的凉风,听着咣当咣当的列车奔跑时敲打铁轨而发出的富有节奏感的声音,颇感心旷神怡。大概2-3个小时,我们就在绵阳火车站下车了。绵阳专区医院的负责人带领我们坐车去医院。走进医院大门看见一个旧式的四合院,这是过去最早的医院,现在只作为门诊部使用。紧接四合院的后方有平行直立的三棟砖砌的楼房,作为内、外、妇产科的住院部。手术室是一个单独的楼房,位于住院部的旁边。在这些建筑物的侧面有一个很大的操场,有跑道,其中一边还有城墙的遗址。我们常常在晚上到这里乘凉,散步,随便摆些龙门阵。有时,趁着月光,还讲起聊斋鬼故事。加上在操场边还有一个停尸房,更增加了恐怖的色彩。

上图为我与部分同学在校园内合影(我在后排靠中间的位置)

整个实习时间被平均划分为三部分,轮流在内、外、妇产科实习。第一次看门诊,遇到一个主诉眩晕的病人,我当时毫无耳鼻喉科的知识,简直不知从何下手去询问病史。只有去找上级医师帮助。在内科住院部里,我负责管理几个病人。练习写病历,查体,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写逐日记录。每天早上,主治医师或主任查病房时,要向他们报告病人的情况。根据上级医师的意见和决定,采取必须的各种治疗措施。我至今还保持较深印象的一个病例是一个患胸膜炎的年轻女病人,主治医师杨献功是北方人,年约半百,体胖肤黑。采用叩诊胸部,加上听诊,他准确地判断出患者胸腔积液的平面,用笔在积液的体表位置作个记号。然后,他就首先消毒该处的皮肤,采用皮下注射的针头注入普鲁卡因(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然后,再换用一根较长的穿刺针从已经注射麻药的部位直接刺入胸腔,用一个大号的注射器从胸腔里抽出浅黄色的液体约百多毫升。病人立即感觉呼吸有所改善。这生动的一课,印证了我们在学习内科基础时所学的基本物理诊断技术如何可以用于临床,为病人服务。

上图为1944年华西医院的病房内景。该照片来源于照片中国 《华西大学及华西医院老照片http://www.picturechina.com.cn

盛夏的绵阳城没有一丝风吹,十分酷热,但当时的医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专区医院外科主任成宾,解放前,原是华西大学生理系的讲师。后来,他辞去讲师一职,来绵阳行医。现在是绵阳医院外科手术的第一把手。值此酷热的天气,他本来就发胖的身体,益发不能忍受这样的高温。从早上起,他就只穿背心和短裤。手不释卷一样地摇动着一把大蒲扇。上班时,他把大蒲扇的手柄插入皮带里,再穿上一件白大褂。正好,大蒲扇的宽阔扇面就在他的背心与白大褂之间形成了一个通风的空间,并且防止背心在浸透了汗水之后会同外面穿着的白大褂粘连在一起。在病房里,在手术室里,在门诊部,都常常可以看到他白白胖胖,背后因插着大蒲扇而高耸起来的白大褂背影。

 

附注:大学时代由于条件所限,照片很少。文中许多插图来源于网络,对此,作者感谢照片的原作者及相关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