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到中年(三)

(2016-02-24 20:21:26) 下一个

人到中年(三)

     我最终愿意去上海船厂集装箱分厂,并不是那设备科科长的职务吸引着我,我很有自知之明,我是一个最不会管理人的人,是一个纯技术的技术人员。而是那里的从德国引进的一整套设备使我感兴趣。

      这要回溯到一年前,技术科外协组要我们为九江的一个集装箱厂设计一套油漆房(包括喷漆,漆雾处理系统,通风系统),领着我们参观了这里的油漆房,顺便参观了整个车间的设备。那里的完工线(包括:整箱表面抛丸处理;自动喷漆;自动烘干)的设备给我印象深刻,对于原来就有好印象的德国技术,更是推崇之至。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集装箱制造业的现场,但万万没有想到,隔了一年后的今天,我竟然成了这个行业的建设者。

      上海船厂的前任厂长是一个老革命,实干家,叫冷大章。据说以前在北方局干过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有经验和战略眼光,这个厂也就是他在任时,于一九八四年与德国通过补偿贸易而建成的工厂,也是我国最早的集装箱厂之一(南方还有两家)。他离休后,仍然还很关注着这个工厂。我去工作的第一天,副厂长给我引见了厂长,在厂长室里又遇见到了这位老厂长。瘦瘦的细高个,操着一口苏北口音,声音洪亮,身体硬朗,一点也看不出他是一个直肠癌患者(后来才知道的)。在副厂长作了简单介绍后,他对我寄予厚望地说:“小李同志,您能来这里,我们非常欢迎,这些设备就交给您了,拜托了。”我听了以后,一下子使我增加了很大压力,忙说:“厂长言重了,我只能尽力而为,还要靠领导的支持,全体员工的努力。”

      这里的厂长叫王俊峰,是冷老北方局的部下,总厂工具科科长。工作很有魄力和个人魅力,很有商务谈判经验和能力,集装箱的业务谈判对象大多是国外客户或承包商。由他来担任厂长是再也合适不过了。

      我第一次领导近二十来人的团队工作,起初还真的少不了已经调往运输队任队长的施师傅(原设备科科长,工人出身)的帮助,他是一个正直,热情的老师傅,我对他怀有很深的敬意。如果说我通过两个月的实践,已经胜任了这份工作,那应该说是他帮助的结果。

      在我们这个团队里有:技术人员五位(包括我和其中一名是电器工程师),还有电工,钳工,焊工,车工,仓库及工具管理员等共十余个工人师傅。就依靠着他们,保证着整个工厂的设备正常运行,这就是我的职责。

      这个厂其实就一个生产车间,除了一些各种吨位的压机,剪板机以外都是非标设备,车间中央放在一条钢板清洗流水线,占去了车间很大一个地方,其余不成线的工位按工序尽量靠在一起,分布在车间的各个地方。只有总装工位在车间的东端一侧与后面的完工线连在一起。完工线布置在这个车间的东端延伸出去六十米长,五米宽的长条车间内,集装箱沿着完工线上的轨道,走出车间便是集装箱强度试验架子,将在这里做十多项试验合格后才能交货使用。

     我来这里时,这些设备已经使用快四年多了,一些易损件,备品备件已经所剩无几,一般都是德国原装进口的,这对以后的检修工作带来了隐患。我与电器工程师及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商量,根据四年来的使用和库存情况,马上制定备品备件,易损件清单,申报采购。一些损坏设备需要更换,更换之前必须要测绘图纸,尽快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图纸,然后外协或自制。一般这些设备都由我自己来绘制,设计。如:整箱抛丸除锈工位的设备比较多,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抛丸除锈,设备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都非常的恶劣,设备损坏的最严重。其中的两台高压风机已经严重损坏,乘着节假日(就是我们设备维修保养,检修的时间),我与两个钳工把它拆下来,根据它残存的资料和它的外型尺寸,重新计算,设计了一台高压风机,亲自去上海鼓风机厂技术部门请教他们,他们坦言,这么高压头的风机,他们也很少搞,但对我的计算是认可了,我心中也有了底,于是就与他们的有关部门签订了好容易才谈成的两台风机的制造协议,但不提供性能试验报告,因为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性能试验不能作为产品合格与否的依据。

      将要去提货的时候,我们厂又来了一位高工,叫杨时平。原来是总厂的高级工程师,我在总厂时,他一直在外面工作,所以没有见过面,现在他在外面的工作已经完成,冷老把请来,增加我们这里的力量。对我而言,真是求之不得,心里踏实了许多。杨高工高高的身材,上了年纪,走路或行事身体总是不能很挺拔,性格随和而老实,一点没有高工的架子,脸上总是流露着带点羞涩的微笑。我主动把目前的设备情况向他作了汇报,并提出做一次高压风机性能试验的想法,马上得到了他的支持。

      高压风机来了以后,我们俩对它作了一次性能试验,试验的结果出人意料的成功,马上由工人师傅装上,经试用达到了使用要求。

      由于设备的备品备件都陆续到厂,我们心里踏实了许多,工人师傅根据多年来对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检修,已经积累许多经验,只要检修技术员,编制设备维修保养和检修计划,班长会自觉地带领工人师傅会按照计划去完成。使我有更多的时间去熟悉这些关键设备,研究这些设备。我亲自去生产现场进行考察,了解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又听取了生产车间对有关设备的意见,使我又有了新的设想。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产瓶颈主要发生在整箱抛丸除锈工位,这个工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位,一般验箱师对每只集装箱的内外表面的处理质量都要检查,往往因表面处理不合格而拒收这批箱子。我们发现经整箱抛丸以后,箱内死角(钢丸打不到的地方)面积过大,这些死角必须由手工喷砂(钢丸)来处理,并达到表面处理质量要求,这样将增加了这工位的作业时间,影响了日产量。

     我从集装箱的结构特点和箱内表面处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再结合抛丸除锈机的实际作业情况发现,抛丸除锈机与箱内处理表面的角度是影响表面处理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于是我根据实际箱内表面处理的作业情况,在图板上按比例,画了多种角度的箱内表面处理图,取其处理面积最大的角度为最佳设定角度。我把这些分析的情况与电器工程师进行研究,分析,达成了一致意见。

      他认为,这些角度可以在PLC内重新进行设置,设置以后,可以去现场做个试验。我们为了不影响车间生产,又与生产车间领导商量,让他们安排一个时间,并派人配合一起做试验,也邀请检验科派人参加。

      试验安排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进行,我和电气工程师很早来到了现场,我把隔天拟写的试验操作程序与他商量了一下,同意按此进行。

      八点钟不到,参加的人都到齐了,我把试验的程序与要求与大家交待以后,我们的试验开始了。首先电气工程师把我从绘制的图中选择的最佳角度输入到PLC中,更改原来设定的角度时发现,输入的角度与原来设定的角度有一定的误差,我在想,就是这个误差影响了箱内表面处理的质量和效率?但这个结论为时过早。

      整箱内外表面处理是由一套自动化程序来控制完成的,为了安全起见,它是在一个密闭的环境内进行的,无法看到作业的全过程。根据程序的编制,设备的主要性能如下:经总装,焊接后的集装箱,用台车由轨道进入抛丸除锈间,由限位开关使其在一定的地方停下。在抛丸除锈间的右侧安装着一台液压机械手,机械手的双臂分别用爪子插入集装箱两端对角的角件内,将集装箱紧紧抱起,人工将集装箱下面四角上台车卸除,机械手可使集装箱旋转至程序中设定的角度(处理不同的表面,角度是不同的)。上面行车在左侧往下挂着一根柱子,柱子上设置两台成90°的抛丸机,抛丸机可随着柱子的旋转而旋转成所需要的角度(处理不同的表面,角度是不同的)。行车上还装有两台高压风机是用来抛丸以后,清洁集装箱的。行车可以沿着集装箱长度方向按所需速度行走(行程=集装箱长度+3米)。

      我们用一只总装,焊接后的集装箱进入抛丸除锈间,按照修改后的程序做了箱内外表面处理的试验。由生产,检验,设备三方一起对这只箱子进行了检查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死角的面积有明显的减少,估计可以提供效率10%以上。第一次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