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2)
2019 (49)
2020 (58)
2021 (46)
2022 (40)
2023 (44)
2024 (47)
这两天,美国媒体的头条都被一件震动舆论的事件占据:31岁的保守派政治运动人士、媒体名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犹他谷大学演讲时,被年仅22岁的泰勒·罗宾逊(Tyler Robinson)暗杀。更令人唏嘘的是,泰勒本身也出身于保守派家庭。
坦白说,在此之前我对查理·柯克一无所知。出事之后,我花了不少时间补看了关于他的访谈和演讲视频,可以说现在对他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文学城上已经有不少文章讨论这件事,我本不想多说什么,只是坐在电脑前,总觉得心情难以平复,不写下来,就会忍不住继续去看更多的报道。写下这些文字,也算是整理思绪,为这两天的思考画一个句号。
关于查理·柯克,我第一个看的是他四个月前接受加拿大心理学教授、媒体人 Jordan Peterson 的长访谈。一个半小时的内容让我完全改变了原先基于网络片段所形成的偏见。柯克表现得积极、阳光,思辨能力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他对家庭、爱人和孩子展现出的责任感与温情,在当代年轻人中并不常见。看完后,我甚至对LG说,如果我有一个如此积极生活和工作的孩子,我会为他感到骄傲。
但接着我看了不少他在校园里的辩论视频,对他的许多观点并不能接受。他常以“Prove Me Wrong”为口号,但与许多网友一样,我总感觉这背后的潜台词是“I am always right”。无论对手的论据多么合理,他似乎从未真正愿意倾听,而是总以预先准备好的观点收尾。这种做法,让他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工具——借助年轻领袖的影响力,将保守派思想深深植入大学校园。
再说22岁的嫌疑人泰勒·罗宾逊。作为一名母亲,我忍不住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他。我的儿子也二十几岁了,我陪伴过他青春期的叛逆与迷茫。他眼睛里的光与阴影,嘴角的笑与不屑,都会让我心为之颤动。
当我看到泰勒的照片时,那张脸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普通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的眼神里没有我们通常想象的“杀人犯的凶狠”。这让我回想起不愿去触碰的童年时亲眼目睹的一个场面:在中国“严打”的年代,军车押解死刑犯游街,大喇叭不停地喊他们是“恶魔”。而小小的我在人群里看到的,却是一些年轻的脸庞,那些眼神里并没有传说中的邪恶,似乎也很正常,甚至清澈。泰勒的照片给我的感觉很相似。
可以想象,他的父母这个周末是如何的煎熬。两天前看到儿子惊慌失措地回到家,没多久又在警方公布的视频中认出他杀人后逃离的身影。最终,父亲不得不亲手把儿子交给警察,那会是怎样的心碎?
昨天,我看到 CNN 女记者采访犹他州司法部长,问他:“What is justice?”(什么是公正?)
部长思考后回答:“Justice is when someone is accountable for what he did.”(公正是某人要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这是一个有经验的司法人员简单职业的回答。杀人是犯罪,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这一点无可争辩。但泰勒是否该被判处死刑?我心里却有些犹豫。从他身上,我没有感受到那种残忍的恶意,而更像是一场被政治、情绪和社会割裂推向极端的悲剧。
然而,美国总统在司法审判之前,就在公众场合表态说“我希望他被判处死刑”。一个民主国家的元首,在法律尚未裁决之前就先行定性,这是不是对公正的侵蚀?
作为一位母亲,我在柯克身上看到了年轻生命的激情与理想,也在泰勒身上看到了迷失与脆弱。悲剧已经发生,死者值得哀悼,罪者应当负责。但如果公正只是迅速的惩罚,而不是深思熟虑的裁决,那它依然是不完整的公正。
Jordan Peterson对柯克的访谈
CNN记者问司法部长何为Justice
总统在Fox电视台表示希望罗宾逊被处于死刑
总之,是悲剧。对双方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