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奋斗者的足迹

(2023-09-22 06:36:03) 下一个

*美国南方出版社让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內容簡介:這個集子,是作者於2001年10月創辦《華人》雜誌後,在無比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寫出的,也可以說,在十幾位封面故事作家參與雜誌寫作之前,採訪和寫作封面故事也是作者雜誌工作中的一部分,更是雜誌的重頭戲。在《華人》二十多年250期的封面故事中,由作者撰寫的大致七十篇左右。這一集是笔者從中選出的三十篇,是2001年創刊到2011年十年間的部分作品。 

雖然這些封面故事已經是十年二十多年前寫的,但編這本集子,又讓作者把他們認真通讀了一遍,依然感覺從這些封面人物身上,感受到激勵和鼓舞。因此,沒有任何增刪,作者把這些封面故事原樣交給讀者。

   

願您像喜歡《華人》雜誌那樣

喜歡我們的《華人》系列叢書

此刻,2021年的金秋十月,陽光一片燦爛。作為“美國《華人》雜誌叢書”總編輯,我要說的第一句話是:十月,對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1年的十月,我在美國創辦的《華人》雜誌恰巧在我生日那天推出。我的居美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二十年來,每月一期雜誌的出版,每期一位封面故事的訪談、寫作,讓我與眾多傑出的美國華人近距離接觸,從他們那裡,我學到太多的東西。我一直認為,創辦雜誌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這麼多優秀的朋友,我為每一位封面人物驕傲,以能為他們做點什麼感到無比自豪!

二十年來,因為雜誌,我和上百位優秀的作家相識相知,他們送給我的文章篇篇精彩。他們無私的支持,是每期《華人》得以順利出版的可靠保證,是做好《華人》雜誌的堅強後盾,更是《華人》吸引眾多讀者的精神食糧。因為有了這些真心支持雜誌的作者,《華人》成為一份最真實地反映美國華人的第一手珍貴資料。

二十年來,為了能給華人下一代健康成長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和我的團隊為孩子們創辦了《華人新一代》雜誌,組織了美國華人青少年交響樂團,培訓了一批批小記者小編輯,每年舉辦大型的“美國華人青少年藝術節”。能把孩子們聚在一起,向廣大讀者展示他們的精神風貌,深感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因了他們更有了意義。

2021年的十月,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圖書館收藏了《華人》二十年的雜誌期刊,除放在圖書館讓更多的人閱覽,同時也做成電子版放到網上,擴大了《華人》雜誌閱讀和收藏的交流平台。

二十年了,本來我們計劃舉辦一些活動,包括“與《華人》封面人物有約”的封面人物、作者、讀者的大型聚會、專題朗誦音樂會、華人青少年交響樂團專場演出等,來做個紀念,都因為疫情未了而統統取消。於是,便萌生了出版系列叢書的想法。

出版叢書的好處,是把每期發表在《華人》上的封面故事、文學佳作等,分門別類集中起來,以書籍的方式正式推出。通過這個新的平台,來展示旅美華人的奮鬥故事、旅美生活、對這個第二故鄉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想,也系統地把我們雜誌二十年來的精彩內容再次呈現給廣大讀者。

《華人》雜誌二十年來,本著 “鼓吹進取精神、宣揚傳統美德、聯絡鄉情親情”的宗旨,以“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獨立經營”為辦刊原則,與海內外讀者分享生活在美國各個領域的華人的故事,成為美國境內唯一一份以“華人”人物為中心內容、為所有華人讀者提供資訊的綜合性中文期刊。

《華人》雜誌系列叢書將以同樣的宗旨,同樣的辦刊原則,讓海內外的華人朋友,近距離地了解我們在美華人的真實生活——我們青年人的崛起和感受,我們老一輩的處境和心情,我們下一代的成長和徬徨,我們在美國的喜怒哀樂……

美國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她給我們華人提供了相對平等的機會,提供了通過奮鬥去實現自己價值和夢想的可能性。她督促我們不斷學習,永不言棄,去迎接一個又一個挑戰。我們根系故國,也熱愛美國——這個移民的大熔爐,我們的第二故鄉。

叢書即將從2021年十月陸續出版。我們準備分為三個系列先行推出,即“美國《華人》雜誌系列叢書·封面人物專輯”、“美國《華人》雜誌系列叢書·文學佳作專輯”和“美國《華人》雜誌系列叢書·華人新一代專輯”。

願所有的讀者朋友們,也像喜歡《華人》雜誌一樣,喜歡我們的《華人》雜誌系列叢書。

美國《華人》月刊雜誌發行人

“美國《華人》雜誌叢書”總編輯:馬 平

(2021年10月於美國加州聖地亞哥)

自 序

我慶幸結識這麽多優秀華人

這個集子,是我於2001年10月創辦《華人》雜誌後,在無比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寫出的,也可以說,在十幾位封面故事作家參與雜誌寫作之前,採訪和寫作封面故事也是我雜誌工作中的一部分,更是雜誌的重頭戲。我粗略統計了一下,在《華人》二十多年250期的封面故事中,由我撰寫的大致七十篇左右。這一集是我從中選出的三十篇,是2001年創刊到2011年十年間的部分作品。

雖然這些封面故事已經是十年二十多年前寫的,但編這本集子,又讓我把他們認真通讀了一遍,依然感覺從這些封面人物身上,感受到激勵和鼓舞。因此,沒有任何增刪,我把這些封面故事原樣交給讀者。

這些年來,總有讀者朋友問我同樣的問題,你怎麼認識這麽多優秀華人?

是啊,我一介書生,何德何能,能讓這些名人欣然接受我的採訪,成為雜誌的封面人物?

究其原因,想來有三。

一、 給雜誌起了個好名

當我起意要辦雜誌時,就做了一些考察。我發現美國的中文雜誌很少,更沒有人物性中文雜誌。我讀大學時,就對傳記文學感興趣,也寫過一些人物小傳或者特寫,寫人物應該是我的長項。寫什麼樣的人物好呢?我選擇——在美國的華人!

一開始,我把未來的雜誌定名為“聖地亞哥華人”,希望地方化強一些。幾年前去世的僑界領袖楊保羅先生說,何必局限於當地,聖地亞哥也是美國嘛,叫“美國華人雜誌”更靈活一些,以後也不會受限制。他說得有道理,於是雜誌的中文名就定為了《華人》。

我記得邀請聖地亞哥著名書畫家伍卓凡為雜誌題封面題字,伍先生一口答應。至今記憶猶新的是,那天和伍先生約在一次大型演出現場見面,剛進大廳,就有人告訴我,伍先生到處找你呢!在紛攘的人群裡,遠遠看見戴著黑色貝雷帽的大畫家,提著一個大大的禮品袋走過來遞給我,裡面裝著他書寫的“華人”二字許多不同字體,讓我挑選。他甚至還為我設計了第一期的封面,封面繪畫是一枝臘梅,好漂亮!我們倆在一起選定了兩個字,就是一直用在《華人》雜誌封面上的“華人”,這兩個字遒勁有力,氣場頗大。這是伍卓凡先生送給我的最好的創刊禮物!

緊接著,又有伍先生、馬湘文、尚德林為雜誌刻印,如今都在雜誌的版權頁內,大大增添了傳統文化藝術氛圍。

在美國,雜誌必須有英文名字,我的幾位朋友建議叫Chinese American(華裔美國人),我不太認同,我希望是American Chinese (美國華人),因為我覺得雜誌要服務的不僅是加入美國籍的“華裔美國人”,應該面向所有居留在美國的華人。我找到我的英文老師羅賓森博士,他馬上提筆寫下We Chinese in America。我問為什麼華人前邊要加上We呢,他說這樣特別加強語氣,沒聽過美國總統總是說“we American”嗎?他說得對,就叫這個!雖然後來有讀者來信批評我不懂英文,不符合英語語法,但日後得到太多美國人的稱道,時至今日,《華人》在他們嘴裡就是很響亮的We Chinese。

如今,We Chinese 依舊是美國境內唯一的以人物為主的綜合性中文月刊,二十多年一期沒有斷過。這些封面故事,深深吸引著眾多讀者,《華人》也為那些作為封面人物的優秀華人所看重。

二、堅持使用繁體字

《華人》面對的是所有在美國的華人,這些華人有來自大陸的,台灣的,香港的,中南半島的以及其他國家的。其中除了來自大陸的華人使用簡體字之外,其他地區的華人都使用繁體字。二十多年前,來自大陸的華人還不是太多,當時在美國的主要華文報刊用的都是繁體字,因而,這些“新移民”也大都認識繁體字。為了讓更多讀者能夠方便閱讀,從最初我就確定了要使用繁體字辦雜誌。

辦刊過程中,我們曾經圍繞著繁體字、簡體字舉辦過多次徵文和座談,徵文各抒己見,座談爭論激烈,有時特別情緒化,甚至到了出手的地步。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歷史,使得繁簡體之爭幾乎變成了政治性的爭議。孰對孰錯,是不可能有結論的。

可笑的是,因為雜誌使用繁體字,不少人認為我來自台灣,根本沒有想到我這位簡體字教出來的人能把繁體字比較準確地用在雜誌上。他們哪裡知道,我在文化知識匱乏的時代,沒有書讀的日子裡,是一個把一本新華小字典從頭到尾逐字逐句讀過三遍的小學生,也是一個可以順利地閱讀沒有句讀的古籍的大學生!通過辦雜誌,我的中文水平,包括繁體字水平,更是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我也確信,雜誌的新移民讀者,也因為繁體字的緣故,相對提高了閱讀水平。

後來,當北美兩大華文報紙之一的《僑報》換成簡體字時,有朋友極力建議我也轉成簡體字,說來自大陸的華人越來越多,應該照顧他們的需要。但彼時我的基本讀者群已經建立,繁體字不能變也不必變成簡體字。事實證明我堅持對了,《僑報》換字體後,銷量大減,聖地亞哥連代理處也沒有了。這成為我的前車之鑒,讓我不可能去重蹈覆轍。

《華人》早期採訪的封面人物,大多是早年來美事業有成的台灣華人、香港華人。正是選用了繁體字,在文字上也得到這些封面人物的肯定。

三、雜誌宗旨定得到位

《華人》創刊,應該像所有雜誌那樣,有自己的辦刊宗旨。

《華人》雜誌的宗旨為:鼓吹進取精神,宣揚傳統美德,聯絡鄉情親情。

確定雜誌的這三句話宗旨,可是費了一番心思的。

“鼓吹進取精神”的鼓吹二字,很多人都認為是貶義詞,是吹捧、吹噓的意思。但我認為他們更是褒義詞,是宣傳和讚揚,辦雜誌就是要做到像吹鼓手那樣,努力宣傳優秀華人在美國的成功故事,發揚他們的奮鬥精神,為後來者樹立榜樣作用。因而,每一期介紹一位封面人物,就體現了“鼓吹進取精神”這個宗旨,成為每期雜誌的重頭戲,我也成了人們眼中的“吹鼓手”!

“宣揚傳統美德”,是雜誌貫穿始終的主要內容。華人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來到美國,這些傳統不能丟。我們經常舉辦相關的徵文活動,比如母親節父親節徵文、傳統中國節日的徵文,一篇篇文章,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對傳統美德的宣傳。

“聯絡鄉情親情”,就是要報道華人社區、華人社團的重要活動,通過報道,讓更多華人讀者了解所在社區華人同胞的基本情況,從而把更多華人聯結在一起。不過,在創刊號上,這個“聯絡鄉情親情”是用的“宣洩鄉情親情”字樣。我記得一位老作家提出,宣洩是針對個人的情緒,不如改用聯絡二字,這樣大家都會有參與感。於是遂在第二期改為聯絡鄉情親情。

華人社團是一個社會的重要力量,在美國,也是具有很複雜的背景和狀態。由於《華人》雜誌沒有政治性、宗教性,不站隊,不跟風,不嘩眾取寵,堅持獨立經營,大部分華人社團都肯定這樣的雜誌,接受我們對社團組織的採訪。我記得雜誌最初十年,每期都會介紹一個華人社團,前後介紹過近百個。後來我們也系統介紹華人宗教組織和宗教人士,因為宗教界也是屬於華人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塊不能缺,甚至有宗教界人士成為我們的封面人物。雜誌的閱讀圈逐步擴大起來,喜歡我們雜誌的朋友越來越多。

回頭再讀創刊初期我寫的這些封面故事,大部分寫得不夠理想,對於封面人物的描述也沒有很好地深入下去。特別是由於時間限制,只能通過訪談的方式進行。如果是二十年後的今天,我會寫得更好一些。然而,我還是很高興地說,通過雜誌,畢竟為這些傑出華人的美國故事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記錄。

我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我慶幸結識了如此多的傑出人物,他們的故事激勵著我本人,也通過《華人》與眾多讀者分享,激勵著更多的人。

感謝所有《華人》雜誌的封面人物們!

馬 平

作者简介:馬平(Ping Ma),祖籍山東。曾任教於河南大學教育系。1994年5月來美。先在某華人報社任編輯,2001年10月創辦美國《華人》雜誌至今,是美國境內唯一一份以華人人物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月刊。現任《華人》傳媒發行人和總編。

《奋斗者的足迹》在巴诺书店上发行

《奋斗者的足迹》在Books-A-Million上发行

《奋斗者的足迹》也随着亚马逊在全球发行

购买此书请关注下面链接或亚马逊搜索书名:

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590.html

點擊下面鏈接可閱讀更多本書內容:

http://www.dixiewpublishing.com/doc/preview5671.pdf#toolbar=0

美国南方出版社简介:

“圆作者一个梦想,助作者美国出书”是美国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国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国Alabama州注册成立,多年来为诸多作者出版图书,销售不断攀升,是美国出版界的后起之秀,现正逐渐为各界熟悉。

美国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通过自己的网站,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Barnes& Noble),以及亚马逊(Amazon)等网上和实体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国会及各大地方图书馆均有收藏,美国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纷繁的世界舞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