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方出版社让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这部纪实文学记录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山东省高密县(现高密市)水城村一个普通家庭的真实故事,“三元隆”是作者家族的堂号。
自 序
我于1936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现高密市)水城村,家族堂号是“三元隆”。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的生命只是一个刹那。在无垠的宇宙中,我所到之处仅是狭小一隅。然而人生舞台却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亲身经历的事,父母亲经历的事,好像上帝写好的剧本让我们来扮演。我走向社会,又有缘遇到了这么多人,这么多事。我好像在一个变幻莫测的舞台上游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父亲毅然应征抗日。他满怀豪情走上抗日前线。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一决定,注定了他一生的悲惨命运及给家庭和子女带来的灾难。 父亲当兵后,奔波在枪林弹雨中,母亲终日提心吊胆。有时母亲住处在阵地附近。会听见连续不断的激烈密集的枪声,担心凶多吉少。战斗结束后,母亲迫不及待地走向惨不忍睹的阴森阵地……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木那地凝视着一张张可怕的脸,翻动着一具具尸体去认找父亲。
1938年的一天,母亲在做饭时,门犬狂吠,大兵闯入家中。母亲敏感地判断此事与父亲有关——走为上。于是母亲把我夹在腋下穿越大兵,在大兵群中戏剧般地逃离了缉拿和追捕。原因正是一派地方武装的司令要抓母亲做人质,迫使父亲投靠他的麾下。缉拿未遂,司令恼羞成怒,洗劫了我家。
1947年风云剧变全家到了青岛,临时借住在一个朋友家中。一天深夜突遭搜查,父亲被捕。这突来的变故如同天塌一般,母亲带我们姐弟四人怎么生存?母亲愁思茫茫。时年二姐十三岁,天天跑警察局。一个从乡下初来青岛的女孩子,最后竟然救出了父亲。
在青岛,全家人在饥饿死亡线上陷入绝境。父亲无奈把我的两个姐姐、一个妹妹送救济院寄养。自己摆地摊算卦、天桥叫卖,却坚持要我上学读书。我在1954年幸运地考取了清华大学。父亲却在1955年,在“肃反”中以历史反革命罪判处五年劳改。假如我晚一年考大学,就必将被拒之于所有大学门外,清华园就只能是我的梦中楼阁。从乡下来青岛入学插班时,经考试学校安排我在四年级。是父亲百般恳求,我才被勉强收在五年级试读。我记得父亲的坚定和鼓励, 也记得自己初到城里的胆怯和退缩 。哪里会想到这一个年级之差竟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
1957年,在清华,一位党员三次动员我参加整风鸣放会, 前两次我婉辞拒绝了, 这“三顾茅庐”我不得不参加。我在犹豫不决、欲言又止的状态下持续到会议结束。“反右”运动开始,在这次鸣放会上的发言者无一不是“右派”。当时如果冒失地开了腔,我的历史就会重新撰写。
196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我中学的一位未曾见过面的校友, 她倏忽而现, 又骤然无踪。我读高中时,做过初中的少先队辅导员,就听说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队员,这次见到的竟然是她。我们也就只有十几分钟的见面时间, 后来她却成了我的终身伴侣。她地主出身,哥哥是右派,父亲逃台。那时,“逃台”被视为“洪水猛兽”, 她的高考档案上有该生不得录取的标志。考学无门,工作无着,没有家。曾与母亲栖身于青岛湛山寺庙,后流浪保定做小学代课教师。为什么偏偏是我和她一见倾心呢?
婚后我们就开始了“风雨行舟”的凄怆岁月。十年中,千方百计想调在一起,均未奏效。1973年,华中工学院校长助理率队来我院进行教育革命调研,听了我在六号楼阶梯教室讲的“锻压一条龙”大课后,短短的一封商调我们一家五口赴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的信,激发我院三级领导联合到山东省委政治部奔走。终于促成她于1975年调到山东工学院(现山东大学)子弟学校,从此结束了“咫尺天涯”离散生活。
家庭团聚后,我们进入了满目青山的辉煌时刻。我的科技成果捷报频传。1980年我被破格提升副教授,1983年任命为教研室主任,1986年公派赴美留学。她也因工作出色桂冠连连,获得济南市优秀教师等多种荣誉称号。她走在校园里,许多她不认识的人会对她点头微笑。学生家长纷纷要求将孩子转入她教的班。校长挂出“免战牌”:“你们都想让孩子去她的班,可她的教室最多只能有50个座位呀!”
这种青云直上的升腾局面,我和她都想到福祸相依的哲理,有些担心。但出国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我出国前全力以赴地突击英语,出国后专注于与美国教授合作,无暇考虑国内的事。然而正在这段时间,校内嫉妒的“幽灵”却在背后不停地游走。1988年当我学成回国后,陡落困境。我意识到要报答母亲深恩的时候,母亲走了;满腹凌云壮志要报效祖国的时候,寸步难行;苦苦等待我的书出版的时候,一把“天火”烧了;我渴盼的学术梯队也是镜花水月。
在厄运中,我努力去争取那一缕阳光。正在极端的困境中,一位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相识的老友“雪中送炭”,帮助解决了急需的启动科研的经费问题。我奋力拼搏:在国内外期刊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多项科研成果 。并走出国门:去日本讲学,去德国、韩国参加学术会议,取得了国际合作研究成果。
1999年6月我接受了山东省计划委员会的产业化项目。与一个工厂合作,合同是四年。不幸一年后学校骤然宣布我退休。在没有人力,没有办公地点的困境中总算组织起了一个班子。历经磨难,退休前苦干一年,退休后又往返中美在漩涡中奔游三年,终于研制成功。但谁会想到合作方竟把我方一脚踢开。——2005年美国定居。
一个个的人在我面前亮相,一幅幅场景在我面前展现。真实地客观地把事实记录下来,已成为我的夙愿。家庭祖先的资料早在历代社会变乱中丧失。父母给我们讲述的事情还有些记忆。我的日记及相关记录大部分已在"文化大革命"中化为灰烬。我和姐妹、亲友一起回忆、讨论、核实,终于形成了一幅家庭历史图景。
我的父亲原本是一个农民,抗日战争时应征抗日。日本鬼子要活埋他;国民党说他是“八路”,把他关起来;共产党判他五年劳改,在北大荒一待就是十八年。在残酷的抗日战争中,父亲死里逃生,我们一家奔波飘荡。1947年到青岛,有着苦难春秋的岁月。1955年我成为“反革命”的后代,1965年结婚后我们又是“逃台家属”。在那个不平静的年代,我的父母,我的一家得以幸存,是上天保佑,是善良人们相助。我们的救命恩人,他们丝毫没有考虑到日后的报答。当我们回忆过去,要去感谢他们时,恩人不见了。去探寻旧址,已为沧海桑田。
三元隆的先辈勤俭节约,为后代积累财富。我的父母苦难一生,盼望子孙兴旺发达。三元隆近百年沧桑变化,后代漂流四方。父母嗟叹,没有给后代留下财富和荣誉 。其实,父母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黑暗中点燃起希望之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又有什么比这更珍贵呢?
我是一个幸运者,记录了逝去的岁月,实现了我的夙愿。
感谢南方出版社编辑部的先生们及全体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及对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感谢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哈佛大学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张凤老师对我写作的热情关怀和支持,给了我完成此书的巨大推动力。感谢知名作家、哈佛大学协作研究员姚蜀平老师的鼓励,使我有勇气和信心完成了这本著作。姚老师在百忙中,阅读了全书的原始初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完成此书起了重要作用。感谢王盛基先生和邹淑文老师对本书的指导和关切,他们阅读了本书初稿的部分章节并提出了宝贵意见,感谢一切关心和支持本书的朋友们。
感谢我的姐妹们对我的鼓励和帮助。二姐写的多篇回忆片段, 大姐、二姐及妹妹的口述都是家庭历史的珍贵材料,她们的记忆和补充是本书不可或缺的历史根据。与姐妹们共同讨论的结论形成了本书的主线。感谢各位外甥们细心收集了多张难得的老照片,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和资料。
感谢我的孩子们:铭铭、燕燕和小三。他们都对全书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见,并协助了全书照片的甄选。小三一家在疫情其间,对我和琳关怀备至,并创造了安全的和安静的环境,使我能集中精力安心写作。燕燕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仔细阅读了所有章节。从前后逻辑,组织结构到遣词造句,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铭铭除了审阅全书,选择整理并统一处理了所有照片外,还在最后成书的过程中常常和我一起在电脑前工作到深夜。最后根据二姐的记忆及提供的三元隆平面简图,燕燕又以徒手草图的方式,绘制渲染,再现了民国时期三元隆这个农家宅院的风貌。
最后,要感谢琳,她是书稿的第一个读者,她尖锐地提出意见并对个别部分进行了改写。在写作后期,我疏于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非常内疚。没有她的鼓励,理解和支持,就没有这本书。
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用心血和着泪水写完这本书。在浩瀚的历史洪流中,它只是一滴水。我谨以此书奉献给九死一生的父亲,含辛茹苦的母亲,苦难中拼搏奋斗一生并为我做出巨大牺牲的三姐妹,和世界上一切勤劳善良正直的人们。
二〇二二年四月二十日
美国麻州剑桥市
作者简介 :昶文,名李培武,1936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现高密市)。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从事锻压机械的教学、研究和设计工作,为山东工业大学(后为山东大学)教授,培养了众多锻压专业人才,获得丰硕的科技成果。曾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曾去日本、德国、韩国讲学、合作研究与交流。曾任中国锻压学会设备委员会委员、中国锻压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锻造工业》编委会副主任、山东锻压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2005年定居美国,喜爱文学,为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理事。
《三元隆》在巴诺书店上架发行
《三元隆》在英国的BookDepository上架,全球免邮费
《三元隆》也随着亚马逊在全球发行
美国南方出版社简介:
“圆作者一个梦想,助作者美国出书”是美国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网站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国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国Alabama州注册成立,多年来为诸多作者出版图书书,销售不断攀升,是美国出版界的后起之秀,现正逐渐为各界熟悉。
美国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图书通过自己的网站,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Barnes& Noble),以及亚马逊(Amazon)等网上和实体书店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国会及各大地方图书馆均有收藏,美国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纷繁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