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

本人是喜欢历史的机械工程师,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个人资料
正文

隋唐系列五:贞观盛世之二十四:唐太宗赦免党仁弘与魏徵病逝

(2017-07-12 10:14:54) 下一个


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九月初四(丁巳),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郑国公魏徵为太子太师。冬十月十四(丙申),殿中监郢纵公宇文士及去世。


唐太宗跟侍臣们说:“薛延陀在漠北称霸。现在我们对付他们只有两个策略:要么发兵消灭了他们,要么和他们联姻加以安抚。你们看哪个办法更好!”房玄龄答道:“中国刚刚稳定,发兵只会给国家增添危险。臣觉得还是和亲更好。”唐太宗说:“朕也这么觉得。做为百姓的父母,朕考虑的是民众的利益,怎能为了怜惜一个女子而发兵!”


先前,左领军将军契苾何力的母亲姑臧夫人和他弟弟贺兰州都督契苾沙门都在凉州。唐太宗让契苾何力回家探亲,并且去安抚他的部落。当时薛延陀人的力量很强,契族部落都想归附他们。契苾何力大吃一惊,问他们说:“主上对我们如此厚恩,你们怎能匆忙就成为叛逆!”契苾族徒众们说:“夫人和都督都已经先到他们那里去了,我们怎能不去!”契苾何力说:“沙门对母亲尽孝,我对君王尽忠,所以绝不能跟你们一起去。”他的徒众们便拿下他,前往薛延陀部落,让他站在薛延陀头领真珠的牙帐前头。契苾何力轻慢地盘腿坐下,拔出佩刀,面朝东方大喊道:“岂有唐朝的忠烈人士,在胡虏的庭院受辱?天地日月为鉴,但愿明白我的真心!”于是割下自己的左耳,对天发誓。真珠想杀了他,但他的妻子一再劝谏,他才作罢。


唐太宗听说契苾族反叛,说:“这一定不是契苾何力的本意。”身边侍从们说:“戎狄人臭气相投。契苾何力到了薛延陀那里,一定不过如鱼得水罢了。”唐太宗说:“不会的。契苾何力心如铁石,必定不会背叛朕。”刚好有使者从薛延陀那里过来,详细诉说了契苾何力的事。唐太宗为他流泪,跟身边的侍从们说:“契苾何力果然一片忠心!”于是当即命令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去全权劝谕薛延陀人,并答应将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用来交换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因此得以回归长安,唐太宗拜他为右骁卫大将军。


十一月初四(丙辰),唐太宗到武功的岐山去围猎。


十一月初五(丁巳),营州都督张俭上奏说,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杀了高丽王高武。泉盖苏文不但凶暴,而且行为不法,高丽王和大臣都想杀了他。泉盖苏文暗中得悉后,集中了他所部兵马,装作检阅军队的样子,并在城南举行盛大宴会,召各位大臣一道前来赴宴并观赏阅兵式。然后他趁机将他们全都杀了,死者多达一百余人。泉盖苏文接着飞马入宫,亲手弑杀了高丽王,把他砍成好几段,投进沟里,然后立高丽王的弟弟高子藏为王,自己成为莫离支,相当于唐朝的吏部兼兵部尚书。于是他向全国发号施令,专制国事。泉盖苏文相貌雄伟,意气豪逸,身佩五刀,身边的人都不敢抬头看他。每次上下马,他总要让贵人和武将跪伏在地当他的脚垫。他出行时也一定要整列队伍。前导的人长声高呼,手下士兵就必须奋勇前进,不避坑谷。于是高丽路上看不到行人,百姓叫苦连天。


十一月十九(辛酉),唐太宗派使者去祭扫隋文帝的山陵。次日,唐太宗到岐阳围猎,并顺便巡幸庆善宫。十一月十五(丁卯),他召来以前相识的武功地区父老,在庆善宫南门设宴招待他们。半醉时,唐太宗和父老们流着泪谈论旧事,老人们也轮番起舞,争着为唐太宗祝寿。唐太宗也为每人各尽一杯。十一月十八(庚午),唐太宗从岐州回到长安。


十一月二十(壬申),唐太宗说:“朕作为兆民的君主,想让大家全都富贵。如果用礼义教导他们,使他们少敬长、妇敬夫,那么他们自然就尊贵了。朕再减轻徭役和租赋,使他们各自管好家业,那么他们自然就富足了。如果每家都丰衣足食,朕即使不听管弦音乐,乐也在其中了。”


毫州刺史裴行庄上奏请求讨伐高丽。唐太宗说:“高丽王高武每年进贡不绝,结果被贼臣弑杀。朕为此非常悲哀,固然不会忘记他。但利用他们的丧乱去征服他们,即使得胜也没什么了不起。况且山东地区依然凋弊,所以朕不忍心谈论出兵的事情。”


李渊当年率军入关时,隋武勇郎将冯翊人党仁弘带领二千多人在蒲阪归降他,并跟从他平定了京城。不久李渊便任命他为陕州总管。李世民率领大军东征时,党仁弘不断为他们提供军饷,并历任南宁、戎、广州都督。党仁弘有将材和谋略,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名声和政绩,唐太宗非常器重他。然而他生性贪婪,从广州卸任回来后,被人指控,说他贪赃一百多万,罪当处死。唐太宗跟侍臣们说:“朕昨天见到大理寺五次上奏,要杀了党仁弘。朕可怜他已经白发苍苍了还要被杀,那阵子又正在吃饭,所以便下令撤案。然而想为他找条生路,又无法做到。今天就想委屈一下法律,让你们饶他一命。”十二月初一(壬午),唐太宗重新把五品以上官员集中到太极殿前,跟他们说:“法律是人君受命于天而制订的,不能因为私情而失信。今天朕因为党仁弘的私情而想赦免他,是违犯了法律,也对不起上天。朕打算到南郊去坐在草席上,每天只吃一餐蔬食,这样连续三天,好向上天谢罪。”房玄龄等人都说:“生杀予夺的权柄,是人主的特权。陛下何至于如此自我贬责!”唐太宗不肯,群臣于是在朝堂上下跪磕头,从早上直到傍晚,再三请求。唐太宗只好降下手诏,自称:“朕有三罪:知人不明,是一罪;以私乱法,是二罪;善善未赏,恶恶未诛,是三罪。因为你们再三劝谏,暂且依照你们的请求吧。”于是将党仁弘贬为庶人,发配钦州。


十二月二十二(癸卯),唐太宗临幸骊山温泉,并于次日在骊山狩猎。他登上山顶,见到围猎的圈子有断开的地方,便看着身边的侍从们说:“我见到围猎的部队军纪不整。如果不将失责的将领处以刑罚,那么就是不尊守军法。但如果将他们处以刑罚,那又好像是我登高临下,寻找他人的过失似的。”于是干脆借口道路艰险,便牵马到山谷去,避开了这事。十二月二十四(乙巳),他回到了长安。


刑部提出意见,认为“造反和叛逆,根据连坐的法律,兄弟只是被籍没官府为奴,判罪过轻。请求朝廷将之改为一并处死。”唐太宗下敕令让八座大臣讨论这事。参与讨论的大臣们都认为“根据秦、汉、魏、晋的法律,犯反叛罪的都应夷三族。现在应该批准刑部的请求才是。”给事中崔仁师反驳道:“古代时父子兄弟都罪不相及。为何要用败亡的先秦酷法去变更兴隆的周朝章典!况且杀了反叛者的父子,足以让他们心痛。如果他们连父子都不顾了,还顾得着兄弟吗!”唐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唐太宗问侍臣们说:“自古以来要么君主昏乱而臣下清明,要么君主清明而臣下淫乱。二者哪个更好些?”魏徵答道:“君主清明,则对善恶的赏罚将会恰当,淫乱的臣下怎能乱得起来!假如君主不清明,放纵暴虐,刚愎拒谏,即使有良好的臣下,又怎能使用!”唐太宗说:“齐文宣(即齐显祖高洋)得到杨遵彦,难道不是君主昏乱而臣下清明吗?”魏徵说:“他们只能避免败亡罢了,却不足为治!”


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春正月十五(丙寅),唐太宗跟群臣说:“太子有脚病,而魏王聪颖明悟,所以经常跟随朕出宫游幸。听说外间不少士大夫因此以为朕心有异议,那些侥幸之徒,便开始附会。太子虽然腿脚不便,但并不影响他的行走。况且根据《礼记》,嫡子死了,也该立嫡孙。太子的男孩已经五岁了,朕终究不会用孽子取代正宗,从而开启庶子窥视皇位的源泉!”


郑文贞公魏徵重病不起。唐太宗派去探望他和赐给他医药的使者络绎不绝。他又派中郎将李安俨在魏徵的府第过夜,随时向自己报告魏徵的病情。唐太宗还和太子李承乾一同前往他的府第,指着衡山公主,想让她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戊辰),魏徵病逝。


魏徵字玄成,是钜鹿曲城人。他父亲魏长贤曾任北齐的屯留令。魏徵少年时孤苦贫穷,但豪放不羁,胸有大志。他不置产业,出家成为道士。魏徵喜好读书,知识广博。他见到天下逐渐大乱,因此尤其注重纵横的学说。隋炀帝大业末年,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响应李密,召魏徵来负责他的书记工作。李密每次读到元宝藏的奏疏,经常感叹不已。知道是魏徵写的后,李密马上派人召他前来。魏徵进献了十道策略给李密,但李密虽然感到惊奇,却不能采用。当王世充到洛口攻打李密时,魏徵劝李密的长史郑颋说:“魏公(李密)虽然打了仓促的胜仗,然而损失了不少骁将锐卒。加上军队没有府库,无法奖赏有功的将士,造成军心怠惰。光这两点就难以应敌。我看不如深沟高垒,跟他们打持久战。这样一来,不过个把月,敌人粮尽,将不战自退,然后我们出兵追击。这是取胜之道。而且东都粮食将尽,王世充黔驴技穷,一心想决一死战,所谓‘穷寇难与争锋’。还希望魏公谨慎行事,不要和他们开战。”郑颋说:“这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魏徵说:“这是奇谋深策,怎能说是老生常谈?”因而拂袖而去。当李密败后,魏徵跟随李密来长安归降。到了京师后,他长久默默无闻。因此他自己请求到山东招安,朝廷才任命他为秘书丞,到黎阳去招抚。当时徐世勣(即后来的李勣)仍然作为李密的部将在山东拥有军队,魏徵因此写信给他说:


“自从隋末大乱离散以来,群雄竞相逐鹿,跨州连郡,不可胜数。魏公由叛将起身,奋臂高呼,四方响应,万里风驰,云合雾聚,有部众数十万。他的威严所及,将近半个天下;在洛口攻破王世充,在黎山摧毁宇文化及。他正想西蹈咸阳,北凌玄阙,扬旌瀚海,饮马渭川,然而却以百胜之威,败于奔亡之虏。这时他才知道皇位神器的重大,自有所归,只能天授,不可力争。所以魏公考虑到皇天有所眷顾,这才断然进入函谷关,归降大唐。明公生于天下扰攘之时,深感知己的恩遇。虽然根本已拔,却岿然不动,鸠合遗散,据守一隅。王世充乘着胜利(打败李密)的余勇,却不能往东谋取明公;窦建德利用灭敌(消灭宇文化及)的声势,却不敢往南对付明公。明公英豪的名声,足以震惊古今。然而谁没有善始,但善终却颇为困难。这关系到去就的良机,安危的大节。如果找到明主,那么九族都会得享余辉。如果投靠非人,那么一身也不能自保。前车之鉴,为时不远,也是明公亲所见闻。‘孟贲犹豫,童子先之’(楚汉时的蒯通曾说:‘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意思是事情必须当机立断。一个犹豫不决的大勇士往往不如一个果断的童子)。一旦了解时机,片刻都不能等待。如今明公占有兵家必争之地,应该趁机掌握主动。如果仍然迟疑不决,想坐观成败,那么只怕凶狡之辈,在明公下决心之前就动手了。这样一来,明公的大事就完了。”


徐世勣收到魏徵的信后,便决定派使者到长安表示归顺,并开仓运粮,支援唐淮安王李神通的大军。不久后窦建德率众南下,攻陷黎阳,俘获了魏徵,任命他为起居舍人。当窦建德被擒后,魏徵和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李建成听说他的名声,聘他出任洗马,对他非常礼遇。魏徵见到李世民的功勋和声望日益加强,因此总劝李建成尽早想法对付。当李建成败了后,李世民派人去召来魏徵,责问他道:“你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答道:“皇太子如果听我的话,必定不会有今天的大祸。”李世民平时就很器重他,也知道他是各为其主,于是聘用他为詹事主簿。李世民即位成为唐太宗后,提拔他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魏徵后来的事前面都已细说,这里就挑些没讲过的。


唐太宗刚即位时,励精图治,多次请魏徵到自己的卧内,征求他为政的得失。魏徵不但有经国之才,而且生性刚直,无所屈挠。唐太宗经常欣然采纳他的建言。魏徵也很高兴遇到知己的君主,因此竭诚尽忠,知无不言。唐太宗曾慰劳他说:“爱卿所陈谏的,前后二百多件事。要不是爱卿至诚奉国,怎能这么做?”贞观七年,魏徵取代王珪出任侍中。尚书省有很多疑难不决的案件,唐太宗下诏让魏徵处理。魏徵并非法律出身,但他懂得大体,总是以情理断案,人们无不心悦诚服。当初,唐太宗下诏让令狐德棻和岑文本修撰《周史》,孔颖达和许敬宗修撰《隋史》,姚思廉修撰《梁史》和《陈史》,李百药修撰《齐史》。魏徵受诏总加撰定,做了不少增减,倡导简正。《隋史》的序论,都是魏徵所作,他还为《梁史》、《陈史》、《齐史》写了总论,当时人们都称这些史书为良史。史书修成后,朝廷加授魏徵为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赐给他二千段布帛。


徵觉得自己对唐太宗登基毫无贡献,只是靠自己的推理和口才,才得以参与运筹帷幄,所以害怕地位太高,招人忌恨,便多次借口眼病上表请求逊位。唐太宗说:“朕在仇敌之中提拔爱卿,让爱卿担任枢要职位。爱卿见到朕的过失,未曾不苦口直谏。爱卿难道没意识到,金在矿里时,有什么贵重的地方?只是因为冶锻成为金器,才被人当作宝贵。朕正把自己比作金子,把爱卿比作良匠。爱卿虽有眼病,但尚未衰老,怎能便请求逊位?”那年,魏徵又面请逊位,唐太宗不好一再违背他的意志,便拜他为特进,但还让他负责门下省事务。后来魏徵又上了四道奏疏,陈述朝政的得失(见《旧唐书-魏徵传》,这里就不详述了)。


后来有一次唐太宗到洛阳宫时,在积翠池宴请群臣,并在半醉时让大家各为一件事赋诗一首。唐太宗赋了《尚书》诗:“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魏徵赋了西汉的事:“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唐太宗说:“魏徵每次出言,总要以礼约束我。”


魏徵觉得西汉学者戴圣的《礼记》编次有问题,便另著了《类礼》二十卷,根据类别归类,削去重复的部分,采用先儒们的训注,选择好的用上,作了认真的研究,多年后才完成。唐太宗阅读后很满意,赐给他一千段布帛。他还让人抄录了几本赐给太子以及诸王,并将原本珍藏在秘府。


当魏徵一病不起时,唐太宗曾到他府上探视,抚摸着他流泪,并问他有什么话要说。魏徵说:“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意思是忧国忧民)。”几天后,唐太宗夜里梦见魏徵,就像平日那样。早上醒来后就有人上奏说魏徵病逝了,终年六十四岁。


魏徵死后,唐太宗亲临哭丧,还为他取消朝会五日,追赠他为司空和相州都督,谥号文贞。朝廷命令九品以上官员都到郊外送葬,还给了羽葆鼓吹和班剑四十人为他送葬,并送给他家一千段绢布和一千石米粟,让他陪葬昭陵。即将祖载(将棺柩放在车上,举行祖祭之礼)时,魏徵妻子裴氏说:“魏徵平生节俭朴素,今天用一品大员的礼仪安葬他,羽仪过于盛大,并非死者的意愿。”因此全都谢辞不受,只用一辆布车载着棺柩前往葬地,毫无任何文彩的装饰。唐太宗登上苑西楼,望着送葬队伍痛哭尽哀。他还亲自制写碑文,并在石碑上写字。


唐太宗追思魏徵不已,因此赐给他家食邑九百户。他曾临朝跟侍臣们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经常保留这三镜,以防止自己的过失。今天魏徵病逝,朕失去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的宅第,在他的书函里找到一道奏表。那是一份草稿,字迹很难辨认,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分辩。他这样写道:‘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他的遗表就是这样。然而朕思量再三,恐怕真有这事。公卿和侍臣,可以把这话写在牙笏上,知道朕有什么过失必定得直谏!”


魏徵的相貌还不如一般人,然而他历来很有胆智,总是犯颜进谏。即使遇上唐太宗赫然震怒,他也神色不移。他曾暗中推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俩有宰相之材。魏徵去世后,杜正伦因罪被贬黜,而侯君集犯了叛逆罪被处死。唐太宗因此开始怀疑魏徵结党营私。魏徵又把自己前后谏诤的言辞记录下来,反复出示给史官起居郎褚遂良看。唐太宗后来知道了,更加不高兴。他起先答应将衡山公主嫁给魏徵的长子魏叔玉,后来亲笔书写了手诏,停止这一婚事,对魏徵家庭的照顾也逐渐少了。这都是后话。


要想知道唐太宗后来的情况,请看下篇的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