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在微信群中谈论起毛线,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久远的过去。
上海的毛纺产业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形成规模,奶奶年轻的时候也曾来沪打工,六进六出(6:00am-6:00pm)纺毛线。作为全国纺织企业的龙头老大,上海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和最优秀的工人,出产的毛线梳理细致、分股均匀、染色到位。
上海市民对毛线情有独钟,却没有因自家门口发达的毛纺业而得到多少实惠。在我小时候,毛线是非常昂贵的东西。那个年代的中国与今日的朝鲜有几分相似--毛线柜台里,粗的细的、纯毛的混纺的,看似琳琅满目,却不能轻易拥有。毛线不仅价格高,还要凭日用品券。全家一年只有几张券,买了毛线就不能买别的东西。
尽管如此,主妇们都会省吃俭用东挪西借,想方设法给家人购置毛线。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买了粗的还要细的--毛衣得有厚有薄;条件差一些的,顾了大的顾不了小的--把零星的毛线凑一起,红一行绿一行蓝一行,穿在身上入披彩虹般。而那些拆棉纱手套编织衣裤的家庭,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上海的冬天阴冷潮湿,没有什么比羊毛贴着身体更惬意。等你穿上毛衣毛裤,不再冻得浑身哆嗦,才有那份闲心去奢望“三转一响”。
毛线虽然昂贵,好在它是一笔永久收益的投资(不得不说,针织的发明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衣服小了、袖口开了、下摆裂了。。。只要够勤快,这都不是问题。把旧毛衣拆开,断开的线头接上。换一种织法,螺纹花成了孔雀花;换一种式样,圆领成了鸡心领。若是能双色交织,更显得手艺超群。
毛衣大多为深色,一整个冬天不用洗。女孩子是红色绿色的,男孩子是蓝色黑色的。要是谁穿了雪白、粉红、淡黄,用时下的流行话:那是土豪!
春暖花开的季节,商店里会有茶籽饼卖。洗毛线的时候放一些,会很有光泽。别看刚拆开的毛线好似方便面一般卷卷曲曲,一到温温的水里,它会立刻舒展开来。从水中提起,借着水的重量,毛线又恢复直挺,再没有痕迹,这是纯毛独特的优点。
上海丈夫以买汰烧闻名全国,但无论他们多么能干,编织是女人的专利。相比农村妇女织布纳鞋底的粗犷,城里女子织毛衣本是一件多优雅的事情。然而,当全家老小的冬衣都指望着你的话,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那个年代,无论公交车多拥挤,女人的包包口上总有尖尖的毛线针露出来。妈妈随医疗队去外地,也不忘把毛线带上--白天给农民送医送药,晚上为家人编织毛衣。
奶奶早年当纺织工的经历,使她毕生对毛线感情深厚。她擅长编织,又懂得毛线保养,肩负着姑姑一家五口的编织重任,如一台永不磨损的机器,在编织-拆洗-编织中走过一生。
后来我长大了,国家经济渐渐好转,商店里各种羊毛衫时尚新颖,编织任务不再繁重。当我们这代为人妻为人母的时候,织毛衣基本出于兴趣与爱心。
眼下,普通的羊毛衫又被奢侈的鄂尔多斯羊绒所取代,它更柔软细腻。然而,我怀念当年穿妈妈手工编织毛衣的日子,那温暖的感觉无论如何忘不了。
(图片来自网络)
谢谢来访和留言!
谢谢你的贴。
握手!
毛衣是网上找来的,看着它,就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谢谢来访!编织是件很有趣的活,可惜我的水平不咋地,拿不出像样的作品。
谢谢你的分享!
是的,那个年代纯羊毛线真是不太容易买,上海生产的毛线不知道运哪里了,害得我妈妈到处托人,到青岛、新疆去买。
谢谢来访,周末快乐!
那时候好像只要经济允许,大家尽量买毛线回来囤积着,遇到有结婚生子的,毛线也是最好的礼物。
谢谢留言!
童年时代我也总是帮忙妈妈缠毛线。那时候人小,能做的只有这个。
谢谢来访!手工编织的毛衣融进了爱和关怀,是金钱买不到的。
谢谢!中秋快乐!
你好能干啊!我会织,但不很熟练。
中秋快乐!
谢谢!我小时候的毛衣早就没有了,这件是网络上找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