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三国(3):丹麦王室阿美琳堡很朴实亲民
在欧洲旅行,每个国家的王室都想要看看,今年夏天,我们终于有机会来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亲身参观了著名的阿美琳堡宫(Amalienborg Palace,也称阿玛琳堡王宫)。这座宫殿是丹麦王室的冬季官邸,1794年开始启用,宫殿以索菲·阿玛丽王后(Queen Sophie Amalie)的名字命名,阿玛丽是17世纪的丹麦王后。宫殿群由四个对称的罗可可式建筑组成,环绕着一个八角形的广场。它不仅是丹麦王室的象征,还融合了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这次参观包括了外部漫步、内部探索,以及观看卫兵换岗仪式。
顺便学习了一下罗(洛)可可式建筑(Rococo Architecture)风格,它是18世纪初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艺术和建筑风格,作为巴洛克风格的延续和演变,以其轻盈、优雅、繁复和装饰性强为特征。
我们是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抵达阿马林堡宫的。从运河边步行过来,远远就能看到宫殿的轮廓及远处的大理石教堂。
广场中央矗立着弗雷德里克五世的骑马铜像,他是这座宫殿的建造者。
广场上有四个类似的宫殿绕着八边形排列——分别是克里斯蒂安七世宫、克里斯蒂安八世宫、克里斯蒂安九世宫和弗雷德里克八世宫——对称地排列着,每一座宫都以白色/土黄色墙壁、金色装饰和红瓦屋顶为特征,散发着18世纪的优雅气息。
克里斯蒂安九世宫现为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住所,用于官方活动。
弗雷德里克八世宫为王储弗雷德里克的住所。
克里斯蒂安八世宫部分开放为阿美琳堡博物馆(Amalienborg Museum)。
克里斯蒂安七世宫:用于接待贵宾和举办国宴。
漫步在广场上,游客会感受到一种庄严却不压抑的氛围。广场宽阔,地面铺设着整齐的石板,有些地方绕着铁栅栏。宫殿的外墙上点缀着精致的浮雕和柱廊,窗户整齐对称,体现了罗可可风格的精致与平衡。
另一面是大运河及对岸的哥本哈根歌剧院和一座喷泉, 这里也是来哥本哈根游轮的停靠处。
外部参观不需要门票,我花了大约半小时在这里拍照和闲逛。唯一的小遗憾是,广场上偶尔有游客太多,稍显喧闹,但这也增添了活泼的氛围。
阿美林堡宫内部并非全部对外开放,只有克里斯蒂安八世宫(也称阿马林堡博物馆)允许游客进入。我买了门票(大约150丹麦克朗),存了重物,开始了内部参观。博物馆展示了从19世纪至今丹麦的王室历史,包括家具、肖像画、瓷器和服饰。
一进入大厅,就见华丽的楼梯和水晶吊灯。每个房间都像时间胶囊:维多利亚时代的客厅里摆放着精美的沙发和壁炉,墙上挂满王室成员的油画;
卧室区展示了玛格丽特女王的私人用品,让人感受到王室的日常生活并非遥不可及,。在2014年,丹麦的 H.M. Dronningen(即“女王陛下”)是玛格丽特二世(Margrethe II)。她从1972年1月14日起担任丹麦女王,直到2024年1月14日退位。她是丹麦历史上第二位在位的女性君主,也是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长达52年。玛格丽特二世于1940年4月16日出生,全名为玛格丽特·亚历山德琳·索希尔杜尔·英格丽(Margrethe Alexandrine Þórhildur Ingrid),是弗雷德里克九世国王(Frederik IX)和英格丽王后(Ingrid)的长女。她在1953年成为王位继承人,此前丹麦通过了新的《王位继承法》,允许女性继承王位。这是墙上玛格丽特女王的画像。
还有一个特别的展区,介绍了丹麦王室的现代化进程,比如环保倡议和慈善活动。导览器(可选英文讲解)会讲述有趣的王室故事,例如宫殿如何在火灾后重建,以及王室与民众的互动。
内部参观大约花了1小时就可以了,我们特别喜欢一个展示王室珠宝的房间,那里的皇冠和项链闪烁着光芒,提醒着丹麦的君主制传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头和蜡烛香味,整体环境安静而舒适。相比外部的宏大,内部更注重细节,参观后对丹麦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法国英国王室相比,这里总体上叫简朴。
阿马林堡宫最著名的活动莫过于每天中午12点的卫兵换岗仪式(Changing of the Guard)。我们特意提前半小时抵达广场,找了个位置。仪式从罗森堡城堡出发,卫兵们穿着传统的熊皮帽、蓝色制服和红色肩章,扛着步枪,伴着军乐队行进到广场。
整个过程大约持续30分钟:先是旧卫兵列队迎接新卫兵,然后是整齐的步伐、敬礼和旗帜交接。军乐队的鼓点和号角声回荡在广场上,吸引了数百名游客围观。
当女王在宫内时克里斯蒂安九世宫会升起旗帜(所以通过旗帜判断),仪式会更盛大,包括更多士兵和马队。这次运气不好,正好没赶上女王驻跸,场面就没有那么壮观。卫兵们的动作精准如机器,却带着人性化的庄严——偶尔一个微笑或眼神交流,让人觉得他们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守护者。
人群中不时爆发出掌声,尤其当小狗或孩子意外闯入时,增添了趣味。结束后,卫兵们分散站岗,广场恢复平静。
不远处还能看到大理石教堂的穹顶,与宫殿遥相呼应,形成一幅完美的城市景观画卷。顺便进入了大理石教堂(The Marble Church),就在阿美琳堡王宫对面。拥有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穹顶,建筑非常宏伟。免费入内参观。又叫做腓特烈(又译为弗雷德里克)教堂(Frederik’s Church),哥本哈根一座标志性的巴洛克风格教堂。
位于王宫八角形广场的轴线上。灵感源自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1749年,历经波折,最终于1894年完工。现为路德宗教堂,供公众礼拜,同时也是丹麦王室举办重要仪式(如婚礼、洗礼)的场所。教堂拥有北欧最大的圆顶,直径约31米,外部以绿色铜顶覆盖,气势恢宏。
腓特烈教堂是为纪念奥尔登堡王朝(House of Oldenburg)统治丹麦300周年而建,由腓特烈五世(Frederik V)于1749年下令兴建,与阿美琳堡宫同期规划。最初由丹麦建筑师尼古拉·艾格特维德(Nicolai Eigtved)设计,他提出了巴洛克风格的宏伟蓝图。艾格特维德去世后,法国建筑师尼古拉-亨利·雅尔丹(Nicolas-Henri Jardin)接手。由于造价高昂(特别是挪威大理石的使用)和政治经济问题,工程在1770年停工,教堂仅完成部分结构,遗址被称为“废墟”长达一个世纪。19世纪,丹麦富商卡尔·弗雷德里克·蒂茨(Carl Frederik Tietgen)资助项目,建筑师费迪南德·梅尔德尔(Ferdinand Meldahl)接手,于1894年完成教堂,但外墙改用丹麦大理石而非挪威大理石,略微降低了成本。
祭坛和管风琴尤为精美,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腓特烈教堂的圆顶是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高约46米,外部覆盖绿色铜盖,内部装饰精美壁画,描绘宗教场景。圆顶由12根柱子支撑,灵感来自罗马的万神殿和圣彼得大教堂。教堂外墙以光滑的丹麦大理石为主,呈现浅灰色调,典雅庄重,因此得名“大理石教堂”。内部以巴洛克风格为主,装饰华丽,包括彩色大理石、镀金细节和宗教雕塑。
这次参观阿马林堡宫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丹麦王室的“亲民”魅力。与一些欧洲宫殿(如英法)的奢华张扬不同,这里更注重平衡与和谐——外部的广场像公共公园,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广场。内部的博物馆教育性强,换岗仪式则将历史与现代连接。作为游客,能感受到丹麦如何将君主制融入日常生活:王室成员有时骑自行车出行,宫殿广场上孩子们嬉戏,这是一种低调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