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风城黑鹰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纪念医学教育家冯新为教授百岁人生

(2025-10-30 15:03:02) 下一个

今日(10/29/2025)传来消息,冯新为教授在同济医院离世,终年103 岁(似乎与刚刚去世的杨振宁同岁或不相上下)。

我们同济人都会沉痛悼念冯新为教授,无论公开或私下。他的一生,是医学教育与科研奉献的典范。他寿终正寝,留给我们的是丰富的学术遗产、教书育人的风范,103岁的人生大赢家。

我是大约17-18岁时在医学院2年半左右上病理生理课时首次见到冯教授的(我上医学院比同班早一些)。他是医学院里课讲得最好的老师之一。他的课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深入浅出,重点突出,备课充分,至今不忘。当时冯教授是全国统编教材《病理生理学》主编,而赵修竹教授是杂志《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主编,他与赵修竹,王迪浔及金咸瑢教授几位名师让当时的病生教研室不仅名列同济医学院前列,而且是全中国医学院里头几名。正因如此,在毕业前,我应届报考了病理生理的研究生,幸运被录取了,导师是赵教授。赵教授与冯教授实验室紧邻,在同一层楼,我们做补体免疫研究,他们做巨噬细胞免疫研究,上班时间几乎每天见面。冯教授个子不高,但举止非常端庄,文人风范,说话轻声细语,戴着得体的眼镜,头发总是梳理得整整齐齐。秋冬时,他总会戴着一条合适的围巾。他的英语与德语均十分流利,中文功底也深厚,他把唐诗三百首翻译成英德两文,有幸收藏了他的这本书。冯教授口琴也吹得好,百岁时还吹口琴。

研究生毕业后,我有幸留在病生教研室,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与冯教授一起授课,并学习他教书的风格,他不仅是年长同事,更是永远的老师。

就在他去世前4天, 同济医学院免疫学系前主任龚非力教授还与他合影,从照片上看,他的精神似乎不错,真是今日不知明日事。

谨以此文,表达对他的哀思与敬意。

冯教授学术生涯与贡献

冯新为教授生于 1923年2月,是中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与免疫学专家。 

他于1947年由国立江苏医学院转学至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49年从同济毕业。 

毕业后,他先在上海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内科工作,1950 年参加上海郊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1 年又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 

1955 年后,随同济医学院从上海搬至武汉,他在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学、免疫学教研室任职,并主编高校全国教材《病理生理学》第一至第三版,为我国医学教育贡献了重要基础教材。 

他的科研与教学兼顾,既有服务国计民生的基层防控工作,也有为医学人才培养竭力耕耘的教室讲台。

冯教授教书育人、春风化雨。

冯教授不仅在科研上成绩斐然,在教学上的影响亦深远。师生回忆中提到,他讲课条理清晰、善于引导思考。 

他长期身处课堂与实验室之间,将复杂的医学机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使许多后来成为医学界中坚力量的学子受益良多。

他不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人生导师:严谨治学、热忱育人,以自身为榜样,影响一代又一代医学生。

冯教授人格风范与精神遗产

作为一位100 岁以上仍心系医学教育的前辈,冯教授体现的是“终身学习”“服务社会”“育人育己”的精神。他的一生跨越动荡年代与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却始终坚持医学初心、教书育人初心。

他对医学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感,是我们今天依然可以学习与传承的宝贵财富。

他用平凡却持久的努力书写了非凡的百岁人生篇章:从医学防控现场,到课堂讲台,再到教材编撰,他把“医学人文”“科学思维”“教育责任”贯穿其中。

我们的惜别

冯新为教授的离去,是我国医学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缅怀,更是激励。我们会怀念他的音容笑貌,在教室里挥斥方遒、在科研里深思慎行、在教材里字字珠玑。

在此,我深切哀悼冯教授的离世,愿他安息。愿他的精神如灯塔般长明,照亮医学教育的道路,激励后来者不断前行。

—— 向冯新为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附讣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24桥 回复 悄悄话 RIP!一路好走
非常有文艺范的一位老教授,记得当年班级活动请他当嘉宾,他即兴给我们哼唱舒伯特的小夜曲。怀念。
smithmaella 回复 悄悄话 教授安息。
博主名师高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