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皮皮蝦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皮皮虾:【硅谷双城记(十一)】

(2016-06-22 08:03:41) 下一个

前些日子,本虾发现儿子借的一些书到期了,马上上网续借,但有一本书因为有人已预订不能续了,只好找出来还掉。

这本书叫《从0到1》(From Zero to One),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彼得·泰尔(Peter Thiel)。记性好的读者应该能想起来,他就是本虾在上篇曾经提到的那个在斯坦福校友杂志上发文反对AA(特殊照顾)的天使投资人。
 
 
《从0到1》这本书内容有关初创企业,当年预售时就占据了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一度卖断货,被一批创业家和企业家评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商业书”,被奉为创业圣经,在机场书摊的显要位置总能找到。怪不然不能续借呢,连我都想看呢。
 
儿子本来应该有时间看完的,都怪学校最近举行AP考试时行政疏失,许多学生不得不被要求重考。儿子这次考五门AP,共需要两周(有late exam),最后就变成四周了,另外又有期末考试和一些大的project,这本书就没时间读完了。他同时还借了许多别的书,居然有一本书名叫《何时抢银行》(When to Rob a Bank),令我大跌眼镜。从创业到抢银行,这转换也太傅立叶了吧!

我对儿子叹道:这个泰尔这么牛,还有时间写书?儿子笑道:你没见还有一个作者在下边?本虾定睛一看,果然有个第二作者以较小的字体呈现,这才是真正的作者(出版商多么势利啊)。按儿子的话说是ghost writer(枪手)。

儿子告诉我,他见过泰尔,但不记得具体在哪里,应该是某次黑客马拉松时主办方请来做演讲嘉宾的。这也算是硅谷的一项福利,孩子们因此眼界比较广。

泰尔何许人?有多牛?这个按下不表,本虾会在下篇隆重推出这个"黑手党"党????。

本虾下面几篇要讲的都是发生在新世纪前十年的故事。因为出场人物众多,你方唱罢我登场,又头绪纷繁,可能会使人眼花缭乱。本虾会使出吃奶的劲,尽量简明有条理,不让你读得累和烦。文章会掺杂一些八卦段子,显得格调通俗,不过这不正是君之所好吗?

由于内容庞杂,文章不得不稍长。好在刚好赶上几十年一遇的"草莓月"(夏至加满月),天长了,文章也长,不算过分吧? 

新世纪十年的伯乐沃土(Palo Alto)

无数的书报、电视和互联网,都疯传着这样一个关于硅谷的神话:"有两三个缀学的大学生(最好是斯坦福的),有一天在车库里不经意发明了一个什么东西,马上招来了几个风投资本家,随手甩给他们几百万美元。两年后,这几个年轻屌丝办起的烧钱公司就上市了,华尔街欣喜若狂,也不管它有没有盈利,当天就把它的股价炒了n倍,这几个创始人一夜之间就成了亿万富翁,跟着他们喝汤的员工们也个个成为了百万富翁。接下来,他们盖起百万千万豪宅、开上保时捷法拉利跑车(应该是特斯拉吧?)。每个人又甩手给母校盖了栋大楼,于是张三李四王五刘六麻子的大楼就到处都是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then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

这个神话好象每天都在硅谷上演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泡沫前,硅谷每天都会诞生60多个百万富翁。人们饭桌上聚会时的话题全是某某大发了、某某创业了诸如此类的话题。有一位到南加发展的朋友比较了硅谷和南加的热点话题,感叹硅谷创业气氛之浓。他说南加那边的话题很生活化,全是谁家孩子进了名校、谁家买了大房子之类。

在一次发生在斯坦福校园的聚会上,一大群野心勃勃的华人高科技骄子们个个踌躇满志要大干一场。只有文科出身的张慈无比焦虑和失落地说不知道干什么好。于是众人纷纷劝道:将来你就写我们的故事好了。还真是一语言中了。张慈多方筹备,最近终于拍成《硅谷中国人》第一集,还要继续这个系列。本虾上上篇已经有介绍。

斯坦福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说,“如果说创业公司在全世界的成功概率是3%,那么硅谷创业公司的成功率在10%左右,而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创业成功率往往在30%-40%"。他把这归因于自由创新的氛围。而目前在硅谷至少5000家公司的创办者是斯坦福的师生。统计表明,如果算上惠普的收入,1988年到1996年由斯坦福人的企业创造的收入占硅谷总收入的60%。

张教授认为,从 1 到10都很容易,但从0到 1 就很难(虾注:这不正是无中生有吗?当然难了!)。张教授的切身体会是:"在斯坦福的教授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但是如果你没有从0到1的创新压力,整天跟着别人后面,那是会被看不起的"。

张首晟的研究成果量子霍尔自旋效应在2006年发表后,到2007年就被证明存在,并且可以用于解决日渐走向终结的摩尔定理了。他被认为是早晚会获诺奖的有力候选人。

硅谷不仅有个斯坦福,在不远的距离还有一个加大伯克利。你可以说这两所名校是绝代双姣也好,互有瑜亮情节也罢,它们就是硅谷的左右脑。

加州伯克利大学建校以来,已有21位诺贝尔奖得主、130多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300多位美国国家文学和工程院院士以及3位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

 

建立在校园附近的英特尔伯克利实验室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工业实验室,却突显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它只有十来个人,却自2001年成立以来借助伯克利雄厚的科研实力在全世界声名远扬。

成功的奥秘就在于英特尔公司独创的开放和合作研究(OCR)模式。在此模式下,实验室的运作原则是非独家占有知识产权。英特尔虽拥有并资助这家实验室,但实验室的大多数研究成果都公开发表并与社会共享,只在极个别情况下会申报专利。这就消除了企业与大学之间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扯皮,因而加强了合作,加速了创新。实验室主任也每两三年轮换一次,以保持研究项目和方向的活力。

创业和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才。伯克利名满天下的哈斯商学院院长理查德·莱昂斯说,与其他商学院相比,他们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创业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哈斯之所以成为哈斯,与硅谷的文化密切相关。“硅谷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宽容、甚至欢迎失败者。只有这样,人们才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永远都会有人提出解决方案。” 的确,“It is OK to fail”(失败了没关系)是许多硅谷人的口头禅。伟大领袖泰尔也教导我们说,"设定一个实现起来很困难的目标,然后漂亮地失败"。是自由落体还是抛物线啊?

硅谷一直秉持着美国早期的西部精神,那是一种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当代的西部人,不再是地理上的边疆开拓者。他们有他们的新边疆,那就是新工业。这些来到硅谷淘金的人,没有家庭因素的干扰,也不用担心因创业失败而蒙羞,他们具有一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同时,硅谷比任何地方都宽容失败,人们把创业失败者称之为“有经验的人”(experienced),投资者会更青睐他们。因为他们已付出过学费,会走更少的弯路。有些公司的董事会就喜欢要败军之将作CEO,因为失败是财富,有此阅历的人应该比谁都清楚前路的陷阱在哪里。

接受失败是硅谷的重要理念。硅谷创业的失败率很高(60%-70%),能存活十年以上的公司只有10%。失败是硅谷经济运行的一部分,它淘汰了创业公司产品开发初期的不切实际想法,也锤炼了那些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创业者。

本虾在谷歌工作的邻居告诉我,他认识一位奇人曾经有过十次创业都失败的经历。这人的故事不但没有让人觉得他是个失败者(loser),反而令本虾肃然起敬。这不正是曾国藩屡败屡战的精神吗?当年曾国藩上书朝廷,将原文中的"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立马愈挫愈奋的精神就跃然纸上,意境顿时陡然上升了100个GB

有人说本虾讲现代外国人的事扯中国古代人的典故,跨度太大。好吧,那就说个近的美国的。知道麦克阿瑟麦帅吧?他最有名的话是什么?请看下句: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only fade away" (老兵不死 , 只是凋零)。这句引用贴切了吧?

下面这本书就是这位奇人的失败总结。本虾一定要在一个月高风黑的夜晚细细品读。

前几天,另有一奇人居然创出一份全部是个人失败记录的简历,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个有些人恨不得把简历充满夸张不实之辞的时代里,这样一份简历,展现的却是不言的自信!

接受失败,这是硅谷成功的又一大因素。

最有趣的是,硅谷自2009年开始每年召开一届失败者大会(FailCon),主要聚焦失败故事。大会的宗旨是无论怎样的失败,在于你如何看待。会上硅谷业界多位重要新星和大老发表对失败项目的看法,其中包括本文后面会讲到的Paypal前高管、Slide创始人莱文(Max Levchin)、David Hornik,Zynga创始人Marc Pincus等等。直到PayPal以15亿美元价格出售给eBay,莱文创办的前4家公司都遭遇了失败。

失败者大会不是为了庆祝失败,而是总结企业失败原因,使失败变得可以接受,以及如何优雅地面对失败。比如,如何辞退员工、关掉一家公司,以及如何向投资者解释钱为何打水漂了。

失败者大会的组织者Cass Phillipps说,“失败也是很有趣的,我开办失败者大会的目标不是赚钱,是为了大家不再赔钱,并改变人们对失败的看法。”许多人不再想听成功的故事了,他们想知道关于失败的更多事情。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美国百分之三、四十的风险投资投到了只占国土面积万分之五的硅谷地区,并且让硅谷创造了无数的神话。这也造成美国有百分之四十的GDP来自硅谷和其相关产业。在这里,大约每十天便有一家公司上市。美国前一百强的公司中,硅谷占了四成,包括IT领域的领军公司惠普、英特尔、苹果、升阳、思科、雅 虎、Google(谷 歌) 和现在 很红的YouTube、脸书(Facebook),以 及生物领域的基因科技(Genentech)。

为及时把握世界高科技的脉搏,各国企业纷纷在硅谷设立研发中心,寻找那些“最新的新东西”(the newest new thing)。本虾就知道有朋友在日本企业设在硅谷的点工作,那里只有几人而已,工作性质就是及时收集情况动向向总公司汇报。

然而,本世纪初的几年,硅谷发生了网络泡沫的破灭,大批工作流失,平均薪资也大幅下调。而经 济的不景气使很多公司因为无力负担硅谷的高成本而迁往异地,高科技人士也纷纷奔走他乡谋求生存之道。硅谷的失业率连续几个月高于7%,是1983年以来没有的。而正常情况下硅谷的失业率低于3%,是美国最低的地区。硅谷公司的销售和盈利急剧下滑,萧条景象现在随处可见:一片又一片公司园区里空无人影,办公楼外标志着“待租”。本虾总结的最容易判断经济形势的两大直观指标:高速公路车辆多少和餐馆是否人气旺盛,也在世纪初证实了萧条局面。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精神发生危机的硅谷人开始寻找心灵的归宿。坐落在101高速边上的生命河灵粮堂教会人数突然有了大增长。牧师刘彤一流的口才吸引了许多听众,甚至有南加的人每周坐飞机慕名前来听道。现在该教会每天听道的人有几千人之多。

中文中危机这个词很精妙,既蕴含危险,又暗藏机遇。硅谷的低谷其实意味着技术革命才刚开始。

硅谷在历史上曾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之所以一直能够在科技界独领风骚,就是得益于它的及时把握机遇实现转型和创新:硅谷70年代从国防工业转到集成电路,80年代把重心移到个人电脑,90年代又大力发展因特网。硅谷非营利机构《联合资本:硅谷网络组织》的报告说,进入21世纪,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来自亚太地区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硅谷的经济复苏相当程度上仰赖于“通过创新和创业精神开发财富的新方法”,硅谷必须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高成本来加强全球竞争性,并勇于尝试多元化的发展空间。

创新是信仰,挫折是恩赐。此时的硅谷又重新出发了。

加州伯克利大学哈斯商学院莱斯特创业和创新中心主任杰隆·恩格尔教授随手画了一张图,那是一条GDP迂回向上的曲线。然后,他在曲线上GDP调头向下的两个区间重重地画了两个圈说:“经济出现滑坡或者衰退,这往往是创业和创新的大好时机。‘谷歌’是这样,‘苹果’也是这样,我们有太多的例子。”

上次讲到的谷歌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博士生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学校研究出一种独特的叫做PageRank的搜索方法,精确度秒杀所有其它搜索引擎。这项技术在2001年获得了专利权,专利权归斯坦福,佩奇为专利发明人。

公司起名叫Google其实源自于拼写错误(typo)。他们本来想叫googol呢,那是一个数学大数,代表数字1后有100个0,象征为人们提供搜索海量优质信息的决心。自从发生拼写错误后,他们也就将错就错了。

这两位创始人有很多共同点。其一就是都从小受到了蒙特梭利教学法(Motessori)的教育,以至教育专家试图从中找到是否这种教育有益于成长成材。蒙氏教育法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该法采用大小孩子混班制,大孩子发展了领导才能,小孩子从大孩子那里学东西较快(据说大孩子比老师的讲解更符合儿童接受能力)。本市有一所抽签小学就是采用这种模式,每班是两年级混合,学生第一年是小小孩,第二年就是大小孩。交替进行至小学毕业。

谷歌两位创始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burning man(火人),火人节的参加者。火人节是硅谷人热衷参加的一项活动。特斯拉电动车创办人、“钢铁侠”马斯克曾说,“Burning Man is Silicon Valley(火人节就是硅谷)”。曾几何时,谷歌花了一年物色CEO,最后在一堆人选中选中的施密特是唯一去过火人节的人。而谷歌两位创始人都是参加火人节超过十年的老火人了,当然惺惺相惜看对眼了。施密特和两位创始人因此成为公司的“三驾马车”,他在公司上市时承诺要共同在谷歌工作至少二十年,算起来要到2024年!关于火人节,请读本虾另一篇热门文章《火人节就是硅谷》。 

佩奇和布林在谷歌项目上最早获得投资是在1998年8月,升阳联合创始人安迪.贝托尔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 给了两人一张十万美元的支票,当时公司还尚未成立。

这段根据来自《The Google Story》一书,作者是David A. Vise和Mark Malseed。然而,本市创业者梁松(Sam Liang)却另有说法。他说他的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导师David Cheriton教授1998年给谷歌写了第一张十万美元的投资支票,造就了当今世界最值钱的公司,那张支票是历史上最值的一笔天使投资。CCTV 大型系列纪录片《创新之路》去年到梁松的创业公司采访,然后梁松带他们去采访了他的博士导师。纪录片中该教授也谈到这笔投资,应该所言不虚。另外,张首晟在上海的演讲也不点名地提到这个教授的演讲投资,也佐证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即使创业专著,也不尽准确。

到1999年,由于搜索引擎的开发花费了太多的学习时间,佩奇和布林甚至考虑将其出售。两人找到Excite公司CEO乔治·贝尔(George Bell)提出一百万美元的收购价。尽管谈判后将价格降低到75万美元,但仍被拒绝了。没过多久,两人就得到了KP和红杉资本在内的两千五百万美元投资,这是后话。贝尔是不是该找块豆腐撞死呢!

不过张首晟说的却是两人想用一百万美元卖给雅虎(不是Excite),但是雅虎都不理他们,"于是我们一位教授写了十万美金的支票,现在他是全人类最富有的教授"。看看,他的一段话有两处都有不同的说法,孰对孰错,不得而知。

谷歌在2004年8月19日上市,每股价值85美元,市值立刻飙升超过230亿美元,公司许多雇员也在瞬间变成百万富翁!而三驾马车主动要求将他们自己的基本薪水降至1美分,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持有的Google股票。有趣的事,科技顽童的本性不变,他们把股份定在27182万份,因为数学常数e的值是2.7182。逗逼吧?

现在来说说两人创业初始的房东吧。两人在车库起家(又是车库!),地址在邻近斯坦福的门罗公园市,房东是朋友Susan Wojcicki 。当时房租1500美元,他们觉得便宜,有点过意不去,主动加了200美元,还给了房东一些股票。知道后来这是什么价值了吧?

这个Susan就是最近微信圈疯传的那个怀孕还拼命工作、生了5个娃、成为价值5000亿公司CEO的奇女子。

Susan的妈妈Esther Wojcicki是我们伯乐沃土大名鼎鼎的白人虎妈,她本人是的Paly高中的新闻主任,丈夫是斯坦福物理教授,育有三女,个个牛B的吓死人:Susan是老大(YouTube的董事长),老二Janet是富布莱特获奖者、儿科医生和研究员,老三Ann是如日中天的生物公司23andMe的共同创办人(30岁的美女董事长)。一家四女,老公敢情住在女生宿舍了。

1999年3月,谷歌将的办公场所搬到伯乐沃土大学路165号。2003年,公司又搬到目前所在地山景城。

谷歌这家公司很有气魄,先后推出许多令人惊叹的大手笔。比如,它决心把全世界图书馆的书全部电子化,让大众只要按一下手指就可免费阅尽万卷书。再比如,它伙同哈佛和麻省理工组成网上教育平台edX,把几千门精品课程上网供人免费学习。现在国内白领流行合伙一起上网课享受世界一流教育的风气。还有谷歌无人驾驶、谷歌眼镜、谷歌全景街景拍遍了世界大街小巷。谷歌最近又搞出个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的轰动事件,据说年底会挑战中国风头最劲的柯洁。

谷歌这么成功,一项主要原因就是挖空心思给予员工最大限度的自由,它一直以其轻松随意的企业文化著称于世。员工有20%的时间可以用于自由创造,比如谷歌邮箱、谷歌新闻都是这样搞起来的。

在谷歌,员工甚至可以自搭帐篷办公。有人去面试居然穿着短裤滑着滑板上台做演讲,这在讲究规矩衣冠楚楚的东部简直是逆天之举!而谷歌却多次被《财富》杂志列为最适合工作的企业排行榜榜首。

谷歌还有一项大福利,一日三餐各国伙食丰富可口,公司里百步之内必有食物,让你乐不思家,享受工作。这全都归功于主厨艾尔斯,他也是全美少有的还能拥有公司股票的大厨。

到谷歌访问的人都知道谷歌奇人老孟。他是新加坡华人,早期谷歌员工。他创下一项奇特记录,见过最多名人。公司无论什么大牛来访,他都要合影留念,以至最后公司就由他出面接待贵宾,再由他引见公司高层。他现在早已钱多得应该退休了,但仍然不时接待贵客。他写的书摆在公司展厅的显要位置上。

谷歌真正有名的华人是李开复。他自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毕业后,曾在该校担任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两年。李开复在中文自传中则将其翻译为副教授,被方舟子一顿乱棍。实际上assistant professor 是助理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才是副教授)。李开复先后在苹果等公司担任要职。后来加入微软,先在中国创建并领导微软中国研究院,后调回美国担任微软全球副总裁。

2005年李开复加入谷歌的当天,微软就拉开了撕逼大战,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违反竞业限制条款。法院裁决:李开复可以立即为谷歌工作,但工作范围将受到限制。这一纠纷当时引起很大轰动。后来两家公司达成非公开协议才得到解决。2009年李开复离职谷歌自创创新工场。

新世纪的十年内容太多,本来计划中的一篇现在只TM写了三分之一,本虾不得己只好打碎成几篇来写。下篇闪亮登场的有硅谷下一个比尔盖茨-马克.扎茨伯格,不知能不能有篇幅讲到彼得.泰尔和下一个乔布斯-“钢铁侠”马斯克,让我们不见不散(be squared)。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