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粗读了胡鞍钢2015年发表在清华学报上的论文,以及2017年发表在经济导刊上的文章,将与朋友的讨论小结如下。
在使用货币计量的七个资源中,有四个使用了购买力平价PPP。其它三项估计原本就是以美元计算的。2015年论文在说明使用PPP的时候,引了另一项研究作为参考文献,而那个研究的结论是,按汇率计算的GDP低估中国经济实力,而用PPP则高估中国经济实力。我觉得这是符合一般认识的。胡鞍钢当然也应该是清楚这一点的。按正常来说,使用PPP当然不算问题,但应该明确指出结果可能高估中国实力。不指出当然也不能说他什么,但读者要记住,他说的超越是在使用PPP前提下的。
关于模型,个人认为简单不能算问题。选取的八项(2015年文章)或者九项(2017年文章)资源因素,似乎还算全面。问题比较多地出在大因素项下的子因素选取,以及各个子因素的相对权重。以军事资源为例,给予军事人员高达40%的权重,很难让人相信不是为了故意人为提高中国军事实力的数值。相比较瑞士信贷发布的军力强度指数,给予军队人数的权重仅有5%。在其它因素的计算中,也同样存在类似的现象,子因素和权重的选择都偏向于利用中国庞大人口,夸大中国的实力。
他选择的军事资源因素中的另一个子因素是军事支出(也是用PPP),中国虽然近年来军事支出增长较快,但过去欠账很多,因此拿中国目前的军费与它国相比,也会高估军事实力。而瑞士信贷的军力强度指数使用的是主要军事装备数量,从考虑军事实力的积累方面来说,优于使用军事支出。胡在2017年文章的参考文献中也承认了这个不足。他将此归结为使用存量还是流量的问题,存量能够反映积累,而流量则只能反映当前。在他的模型中,除了涉及人数之外,大部分因素都采用的是流量。考虑到中国几乎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快速增长,估计采用流量的效果也是过高估计。
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也是很多人指出过的问题是,他的模型基本上只考虑数量,没有或者较少地考虑质量。很明显的,即使两支军队人数相同,由于军人素质,训练水平,作战经验的不同,战斗力可以完全不同。在军事实力的部分他也对此作了简单说明。但这个问题当然不仅仅限于军事,几乎各个资源因素中都存在。可以想象,如果把各种资源的质量考虑进去,计算出来的中国实力要打一个大的折扣。不过客观地说,很多类似研究都有这个问题,包括上面提到的瑞士信贷军力强度指数。与上面PPP情况类似,读者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总结来说,他的计算倾向于过高估计中国实力,对此他应该是清楚的,作为严肃的学者应该对此作出分析,并明确说明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得出的,有什么样的局限,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不但不做这些,反而极力宣扬计算结果,就有故意误导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