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明星的花边新闻没什么兴趣,歌手我只听他们的声音,演员我只看他们的表演,至于他们的私人生活,和我没什么关系.然而昨天看到的一条消息让我定神想了想,这件事并非娱乐八卦,而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严肃选择,我关注的其实不是主角本身,而是很多观众的反应.
当年在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红楼梦>>中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在长春正式出家,皈依佛门,我看了她剃度后的照片,安然平静,唇边有快乐的微笑.
我觉得高兴,为她所感受到的快乐.对于她出家的原因,还有什么"抛却亿万身家","逃避世事","放下尘缘"等等说法,我只能感叹,为什么一个人不能选择她所希望的生活道路,即使这种生活与大多数人的向往不相一致? 为什么多少身价就难以抛却? 为什么出家就等于出世? 为什么皈依佛门就等于逃避现实?......
这么多的问题难以解答, 其实呢,不过是我们对于传说中的佛法了解得太少,对于实际的生活又沉陷得太深.
我这么说,不是因为我懂得佛法,那是不自量力了,直到今天我认真看过的佛经也只有<<金刚经>>,不太长,对我的古文水平要求也不太高,断断续续地可以通读下来而已.既然看了一点儿,心里便有些体会,也有几句话想说说,反正我知道说错了佛也不会责怪我.
说起来也是好笑的事情,在宗教的批判上面,总是人相互之间在不停地批判着, 严厉如上帝,他老人家也只说最后的审判谁也逃不过,眼下呢,谁都最好不要轻易地下论断. 我虽然不信他,对这个道理还是信服的.佛呢,他老人家更体谅一些,也没说过自己是完美而不可批判,他强调的是人的自省,督促人反观自己的内心.
我也是<<红楼梦>>迷,到现在也认定那是中国最好的一部小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续写的版本也看过不少,怎么说呢,倒是应了那句烂熟的老话,"一千个人心中便有一千个结局",或者"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林妹妹",怎么续的并不要紧,你写的是什么,早已无关<<红楼梦 >>本身,那些不过是你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感和梦想而已.
唯一让我感兴趣的,是几乎所有的续写,都脱离了原著的浪漫主义本色,着力强调书中人物的现实生活,写他们如何为更好的生存而勉力挣扎,即使是林妹妹和宝哥哥也不能免俗. 这说明了什么呢? 人们对于太浪漫的东西接受程度有限,虽然我们的文学史中不乏浪漫的东西,可注意到了没有,越是浪漫的故事,结局就越是凄惨,或者被精心地加上一个大团圆的结尾.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安慰? 难道我们的生活是如此沉重艰辛, 已经容纳不下丁点儿对升华的期待?
凡俗生活的喜乐扎实, 或许是宝姐姐们的追求,但我想,未必是林妹妹的向往. 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地活着,也不是宝玉所能够忍受的.所以,林妹妹必定泪尽而死,宝玉必定看破红尘. 他们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记得从前我引用过张爱玲的一句话,大意是中国人最难脱俗,不过是从这一堆人中跳入另一堆人中, 后来没心没肺厨房说了另一句话,"这一堆人就是跟另一堆人不一样!", 这句话我再也忘不了.
理解自己的这一堆人很容易,因为你几乎就是他们,他们大致就是你,但理解另一堆人就困难了,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是不一样的.
也是谁说过吧,一个人有钱,再多的钱也算不了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不把钱放在眼里. 那么所谓的"亿万身家",究竟对谁才有意义? 谁在乎就对谁有价值,不在乎就一文不值.
没有比滚滚红尘更热闹的,我们的希望,寄托,向往,追求.......都在万丈尘嚣中打滚,可以说,没有这个底色,我们几乎无法对自身的价值有所认定.
也许这就是红尘难舍的最大原因吧, 因为我们想不出换了一种情境将如何生活,我们已经习惯了! 我们以为自己的梦想都在这个时空里面遨游,等待有机会和我们狭路相逢.
以我不多的生活阅历,看得寥寥的几本书,我觉得看破红尘的不外乎是两种人,一种是对过去的生活极度失望,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于是干脆抛开过去的一切,到佛门中寻求另一个开始,一般认为的"逃避现实"大概是指这类人. 还有一些人,曾经有过丰富的过去,也许繁华,也许艰辛,但都非常繁盛, 经过对比,他们选择了放弃过去的东西,寻求一个新的天地.
所以,我认为第一类人的选择是被动的,有点儿象宝玉,他本来热爱红尘中的一切,但现实不断给他打击,让他灰心丧气,直到最后被剥夺自己所梦想的所有,他的看破,是因为他在红尘中再也得不到了,于是他选择封闭自己的内心,从此对外界听而不见,视而不闻. 他的"哀",是"心死".
但第二类人的选择是主动的,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而是他们不想再这么过下去了.当然,我认为他们同样对过去是不满意的,因此他们开始寻找另一种"升华",而不是被动的解脱. 关于解脱这个词,等会儿再说.
当初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王子,他可以安享富丽的生活,甚至做转轮圣王,但他选择了求道,因为他觉得现实中的一切并不能满足他对人生的追求,他希望天下的众生,是"众生"啊,不仅仅是人类呢,都能有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平安.
他出家了,但他没有出世,自己得道后坚持传道说法四十一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出家等于出世的悖论,是后世人的伪思.
怎么说呢,我觉得各种宗教都不是教人逃避生活的,恰恰相反,都是让人更真实地面对生存的困境,更有勇气地面对未来.
耶稣基督说,"你要背负你的十字架,然后跟我走!" 他可没说什么你要抛弃一切跟他走,他要求人们放弃的,只是人对世事的贪婪和占有.他要人背负自己对自己的责任,背负自己对世界所应尽的责任,这样才有资格做他的信徒. 他自己,则背负着最大最沉重的十字架,也就是对所有人的责任,对整个世界未来的责任,走在所有人的最前头.
佛呢,他希望人能够通过修行而充实自己的品行,发扬自己的智慧,希望人可以看透自己的渺小,懂得自己的价值,更希望人对世界有功德,什么是"功德"呢,就是 "施舍",努力,精进,多付出,少求回报,提升爱,降低罪恶,后世的大乘佛法,更是提倡人在个人修行的同时,不做自了汉,为身处的世界,能出多少力便出多少力.所以啊,你看佛什么时候要人看破红尘而逃避人生呢? 他所希望是正是人们能有一个更灿烂的人生啊.
人在软弱的时候,会首先想到逃避和畏缩,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人性当中的软弱并不羞耻. 然而再软弱的人也蕴涵着力量,只是这力量被痛苦所掩埋,被困苦所 折磨,让我们以为它是不存在的.我想,宗教的一个好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重新意识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再次点燃生命之火,照亮未来的道路.
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从中获得新生.我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相信世上没有路的地方,走得人多了,也会有一条路.
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想他的意思是说,无论哪条道路你都可以走,无论哪种修行方式你都可以去做,有差别的仅仅是方法,而不是最后的结果.一个人有这样开放的视野,无论是昂然走在阳关大道上,还是蹒跚于独木桥中, 都有莫大的价值, 都能够到达彼岸.
所谓的"修行",其实也只是生活的某种方式,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打坐也好,冥想也罢,都只是媒介,可以专心,却不可执着,因为人所向往的是那个彼岸,而不是乘坐的哪条船.
我相信世上最好的东西,包括信仰,都应当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上 帝说的"坚持",佛说的"精进",不是要我们勉强自己,而是面临困难的时候对自己仍然充满信心,还能继续努力.
修行,是一个很大的词,似乎一谈到了修行,就离和尚离庙宇不远了,其实才不是呢.生活本身就是修行啊,我们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都是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体现自己的世界观吗,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时时刻刻都在修行,只不过有的人清楚有的人忽略了.
我跟信教的朋友们谈过很多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感念,记得跟二仙曾经说过,如果世上的每个人都能尽量控制自己的恶,更多地发扬自己的善,天堂都已经在人间了呀.可是现在呢,天堂还不知在哪里,人间地狱的景象却时时可见.
每个人对世界都是有责任的,虽然一个普通人的影响也许轻如鸿毛. 说真的,我觉得有时人在作恶的时候,就是否认了自己对世界的影响力,盲目地认为自己的一点儿罪恶算不了什么,可却忘记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为自己在个人渺小的阴影下,便能够逃避责任.
修行,或者修炼,是滴水穿石,不太可能有瞬间的功效.恐怕是越多地考虑效果,便越远地偏离修行的本意.因为对于修行而言,重要的就是它的积累过程,就如行善的作为根本不在于它所能给带来人的好处,而是恰恰行善的行为本身是有意义的.
耶稣基督说过,以为自己能够上天堂的,未必可以,而真到了天堂的人,会发现里面有些人是让他们惊讶的.
佛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想他们所说的,应该是一个道理.我们行善,不是为了上天堂,天堂是神对好人的奖赏,但这和我们自己是无关的. 我们修行,不是为了成就功德, 功德是我们的行为本身, 但那不是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就可以再谈谈"解脱"这个词了.倘若望文生义,这个词儿给人的感觉不够好,有一种放下一切,从此再不管不顾的架势.可惜,这不应该是它的本意.
我想,解脱的基础当然是"放下",放下什么呢? 放下过去那些贪婪,自私,狂妄,偏执,浅薄......总之是放下那些阻碍我们的心智成长的东西, 放下太过漫溢的自我, 说到底,也就是放下束缚我们心灵的枷锁,否则我们如何前行?
放下之后,要重新"拾起",拾起什么呢? 信心,勇气,责任感,希望,爱......没有这些我们怎么有力量重获新生?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才是"解脱"的愿意吧,关键在于你愿意不愿意真的放下,愿意不愿意真的回头.这个心愿的力量,比你所以为的还要强大.
我很喜欢陈晓旭说的一句话,大意是她只是换了一种活法,她要学佛的精神,从点滴做起,教化自己,帮助众生.我不知道她的未来会怎样,但她的这个心态,是广大的,有智慧的,我钦佩她,祝福她.
出家又如何? 在家又怎样? 还不是全凭个人的根基和作为. 想做事的人,身在哪里都有事可作,都能有成就.
芸芸众生,出世,入世,不过是心态和身份,称号不重要,名字也不重要,假如我们能坚定自己,做个好人,对社会有益,对世界有益,走在哪里都是好的.
I like this one.
盒子呀,你的话让我想到一个很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宗教?
毫无疑问,人是有局限性的,人是不完美的,所以人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外力的支撑.这是我们的局限,但不一定是贬义的弱点,强大如上帝,他也需要通过人间来成就他的伟大,不是吗?
无论信什么,都是完善自己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看,宗教是有它的积极意义.很少有人能够一直独自前行,精神上的向导,有时是自己的内心,有时是外界的影响.
信仰,在我看,是一种很有力量的东西,依赖信仰的人,也未必都是软弱的,我所见所闻,很多人是通过信仰才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的.
人,是需要自信的,但我总觉得,人最好不要太自信了.
我曾经很欣赏陈晓旭,她那时说过一句话,如果知道自己的性格不为外界所接受而不去改变自己,那叫愚蠢。她改变了,她成功了,但是。。。
我一直认为宗教是弱者的心灵支持,是病人的良药,健康的人是不需要宗教的,他们总能改变外界或改变自己。但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
比如死亡,我们或者去面对, 或者接受一样什么东西(天堂, 轮回等)来告诉自己这不是问题。宗教实际上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 人的局限性。
话说回来, 宗教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只是给了你一条无法证明的路而让你感觉好一点。炒作宗教的人有办法让人们信是他们的本事, 而那些人会接受也是他们的福气。我看“活得好不如活得糊涂”实际上也是一种哲学。
谦谦好啊,先祝你元霄节愉快!
倘若信仰能够带来力量和安慰,能够和生命融为一体,那么信仰就是你自己:))
您在这篇中的所有观点都说的对及了!!!
小米粥,大仙无言了#$%^&**(*+...
周末快乐!
谢谢小青,也祝你周末愉快,有空再聊:))
"出世也讲究别顽空。不过把人家出家看成一定是直接在世俗社会里烦恼或是病痛得混不下去了,跑到宗教里去躲起来,也未免小看了那真正的出家人。"
这是真的,喜欢你这样说.虽然出家的人各有缘故,其中的确有一些人是发下宏愿,立志要做事的.还是那句话,出家不等于逃避,相反,对于真有愿心的人,出家只是换了一种对其更好的方式,可以更广泛地深入人生.
入世的芸芸众人如我们,多少该有些出世的心,坚持一些道德准则,出卖灵魂给魔鬼的诱惑,大大小小,时时常在,可也别忘了,那最后的审判,谁也逃不过。
出世也讲究别顽空。不过把人家出家看成一定是直接在世俗社会里烦恼或是病痛得混不下去了,跑到宗教里去躲起来,也未免小看了那真正的出家人。
还有楼下的狮王好眼力 :))
预祝周末愉快。。。
刚才我瞧见了.
"很多发愿修行的反而走了乡愿之路了呢."
发愿只是开始,做事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其中会有患难和阻碍,能坚持到底的人,才有结果吧.
我想说的是,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都不影响做事的信心和愿力.至于在哪里更适宜个人的修行,因人而异啊.
遇到喜爱红楼梦的朋友,我总是很高兴的:)
匆忙看了你的博客,很有意思的,回头会细读,祝好:))
很久不见,祝一切安好:))
说起行善,我倒想起另一个题目了,改天再聊吧:)
能有一颗出世之心,必然会看淡俗世的繁华.
为什么觉得有意思呢,因为仿佛突然从一个世界掉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两天小猪四周的新闻都在围着中国股市的震动,世界股市的起哄, 经济突现的“危机“, 加拿大的油紧缺。。。这上上下下的操纵间,多少老百姓的血汗钱就没有了, 市场和大众都被玩弄于集团,权力的股掌上。猛然间象是撞进了另一个门, 看到一个“明星“的个人决定,掀起了形形色色的反应, 两厢边都如此热闹,真是非常有趣。
随便说说,和小艾的文章没什么关系。
嗯,爱丽丝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倒是让我想:很多发愿修行的反而走了乡愿之路了呢.
顿悟应该是有的,虽然这是积累的结果.
有关入世出世,差别应该是有的,但也许更应该处在艰难的那个才更有机缘.
你说你不信佛,不信上帝,只怕在上帝,佛的眼里,你是真信者呢。
对出家在家之谈,有点小小的异议。
'出家又如何? 在家又怎样? 还不是全凭个人的根基和作为. 想做事的人,身在哪里都有事可作,都能有成就.'
从理论上来说,这话讲得自是不错,但是就现实而言,我们都是凡俗之人,心量有限,不能小看了环境对心灵的影响,塑造。适合出家的,在家会阻碍其修为,适合在家的,出家会更添烦恼。所以,出家,在家,并不完全一样。除非是济公那样的道行,才能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
其实一听到陈出家的消息,我心里真的为她高兴。世人只看到她舍弃了亿万财产,
却看不到,她要走的另一条幸福,但有挑战的路。本来也想写点什么,但是懒阿,
只好在这里随便涂鸦了。
续貂的多了,高愕最为接近,但只得曹公的形,而远其神。故看起来味同嚼蜡。更
有多如牛毛的红学家,若躲藏在红楼,寄生在曹公身上的虱子,令人恶心不已。
陈的黛玉,形神兼备。陈就是为演黛玉而生的。而演完红楼后,曹公的神韵,已经
扎根陈的心中了。陈前半生的起起落落,不过是尘世的未了因缘。而遁入空门,才
是陈完美生命的开始。
我不是很相信生命轮回的,但我知道冥冥中,有些天注定的东西存在的。陈的存在,
我宁愿相信,是有无形之手,借陈的一生,再续红楼。
看看以前央视红楼再聚首的照片,那时的陈,虽家产万罐,却面相凄苦,眼光游移
空洞。明显的人在红尘,心却找不到归属。而看陈现在的法相,平淡若空,眼微笑
而明澈。她的心,归家了。
以陈的性格,20年后,必会有大动作。世人又会皆惊讶不已,而于她,只是走她的
路而已。我感觉,陈会成为少有的,出世而又入世的得道高人。大概百年之后,我们
再看红楼和陈的一生,可以说,陈用生命续了红楼。
"还有一些人,曾经有过丰富的过去,也许繁华,也许艰辛,但都非常繁盛, 经过对比,他们选择了放弃过去的东西,寻求一个新的天地”
"他(耶稣)要求人们放弃的,只是人对世事的贪婪和占有.他要人背负自己对自己的责任,背负自己对世界所应尽的责任,这样才有资格做他的信徒”
"我觉得各种宗教都不是教人逃避生活的,恰恰相反,都是让人更真实地面对生存的困境,更有勇气地面对未来.”
"我相信世上最好的东西,包括信仰,都应当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上 帝说的"坚持",佛说的"精进",不是要我们勉强自己,而是面临困难的时候对自己仍然充满信心,还能继续努力”
"我们其实时时刻刻都在修行,只不过有的人清楚有的人忽略了。”
"行善的作为根本不在于它所能给带来人的好处,而是恰恰行善的行为本身是有意义的.”
"我很喜欢陈晓旭说的一句话,大意是她只是换了一种活法,她要学佛的精神,从点滴做起,教化自己,帮助众生.”
我感觉,林妹妹这番话的重点并不一定是普渡众生, 而是通过帮助众生来教化自己。
写的很不错,赞美一下. 突然想到,体育健将,处处都是建身处;然身体虚弱者,需要一个健身房和指导老师,....
抄上《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道一句,阿弥陀佛……
“人所向往的是那个彼岸,而不是乘坐的哪条船“,很对啊。所以修行何必出家,行善同样不必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