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 入世? 你说,我说
文章来源: 艾丽思笔记2007-02-27 15:14:15

我对明星的花边新闻没什么兴趣,歌手我只听他们的声音,演员我只看他们的表演,至于他们的私人生活,和我没什么关系.然而昨天看到的一条消息让我定神想了想,这件事并非娱乐八卦,而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严肃选择,我关注的其实不是主角本身,而是很多观众的反应.

当年在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红楼梦>>中扮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在长春正式出家,皈依佛门,我看了她剃度后的照片,安然平静,唇边有快乐的微笑.

觉得高兴,为她所感受到的快乐.对于她出家的原因,还有什么"抛却亿万身家","逃避世事","放下尘缘"等等说法,我只能感叹,为什么一个人不能选择她所希望的生活道路,即使这种生活与大多数人的向往不相一致? 为什么多少身价就难以抛却? 为什么出家就等于出世? 为什么皈依佛门就等于逃避现实?......

这么多的问题难以解答, 其实呢,不过是我们对于传说中的佛法了解得太少,对于实际的生活又沉陷得太深.

这么说,不是因为我懂得佛法,那是不自量力了,直到今天我认真看过的佛经也只有<<金刚经>>,不太长,对我的古文水平要求也不太高,断断续续地可以通读下来而已.既然看了一点儿,心里便有些体会,也有几句话想说说,反正我知道说错了佛也不会责怪我.

说起来也是好笑的事情,在宗教的批判上面,总是人相互之间在不停地批判着, 严厉如上帝,他老人家也只说最后的审判谁也逃不过,眼下呢,谁都最好不要轻易地下论断.虽然不信他,对这个道理还是信服的.佛呢,他老人家更体谅一些,也没说过自己是完美而不可批判,他强调的是人的自省,督促人反观自己的内心.

也是<<红楼梦>>,到现在也认定那是中国最好的一部小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续写的版本也看过不少,怎么说呢,倒是应了那句烂熟的老话,"一千个人心中便有一千个结局",或者"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林妹妹",怎么续的并不要紧,你写的是什么,早已无关<<红楼梦 >>本身,那些不过是你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感和梦想而已.

唯一让我感兴趣的,是几乎所有的续写,都脱离了原著的浪漫主义本色,着力强调书中人物的现实生活,写他们如何为更好的生存而勉力挣扎,即使是林妹妹和宝哥哥也不能免俗. 这说明了什么呢? 人们对于太浪漫的东西接受程度有限,虽然我们的文学史中不乏浪漫的东西,可注意到了没有,越是浪漫的故事,结局就越是凄惨,或者被精心地加上一个大团圆的结尾.

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安慰? 难道我们的生活是如此沉重艰辛, 已经容纳不下丁点儿对升华的期待?

凡俗生活的喜乐扎实, 或许是宝姐姐们的追求,但我想,未必是林妹妹的向往. 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地活着,也不是宝玉所能够忍受的.所以,林妹妹必定泪尽而死,宝玉必定看破红尘. 他们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记得从前我引用过张爱玲的一句话,大意是中国人最难脱俗,不过是从这一堆人中跳入另一堆人中, 后来没心没肺厨房说了另一句话,"这一堆人就是跟另一堆人不一样!", 这句话我再也忘不了.

理解自己的这一堆人很容易,因为你几乎就是他们,他们大致就是你,但理解另一堆人就困难了,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是不一样的.

也是谁说过吧,一个人有钱,再多的钱也算不了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不把钱放在眼里. 那么所谓的"亿万身家",究竟对谁才有意义? 谁在乎就对谁有价值,不在乎就一文不值.

没有比滚滚红尘更热闹的,我们的希望,寄托,向往,追求.......都在万丈尘嚣中打滚,可以说,没有这个底色,我们几乎无法对自身的价值有所认定.

也许这就是红尘难舍的最大原因吧, 因为我们想不出换了一种情境将如何生活,我们已经习惯了! 我们以为自己的梦想都在这个时空里面遨游,等待有机会和我们狭路相逢.

我不多的生活阅历,看得寥寥的几本书,我觉得看破红尘的不外乎是两种人,一种是对过去的生活极度失望,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于是干脆抛开过去的一切,到佛门中寻求另一个开始,一般认为的"逃避现实"大概是指这类人. 还有一些人,曾经有过丰富的过去,也许繁华,也许艰辛,但都非常繁盛, 经过对比,他们选择了放弃过去的东西,寻求一个新的天地.

所以,我认为第一类人的选择是被动的,有点儿象宝玉,他本来热爱红尘中的一切,但现实不断给他打击,让他灰心丧气,直到最后被剥夺自己所梦想的所有,他的看破,是因为他在红尘中再也得不到了,于是他选择封闭自己的内心,从此对外界听而不见,视而不闻. 他的"","心死".

但第二类人的选择是主动的,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而是他们不想再这么过下去了.当然,我认为他们同样对过去是不满意的,因此他们开始寻找另一种"升华",而不是被动的解脱. 关于解脱这个词,等会儿再说.

当初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王子,他可以安享富丽的生活,甚至做转轮圣王,但他选择了求道,因为他觉得现实中的一切并不能满足他对人生的追求,他希望天下的众生,"众生",不仅仅是人类呢,都能有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平安.

他出家了,但他没有出世,自己得道后坚持传道说法四十一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出家等于出世的悖论,是后世人的伪思.

怎么说呢,我觉得各种宗教都不是教人逃避生活的,恰恰相反,都是让人更真实地面对生存的困境,更有勇气地面对未来.

稣基督说,"你要背负你的十字架,然后跟我走!" 他可没说什么你要抛弃一切跟他走,他要求人们放弃的,只是人对世事的贪婪和占有.他要人背负自己对自己的责任,背负自己对世界所应尽的责任,这样才有资格做他的信徒. 他自己,则背负着最大最沉重的十字架,也就是对所有人的责任,对整个世界未来的责任,走在所有人的最前头.

,他希望人能够通过修行而充实自己的品行,发扬自己的智慧,希望人可以看透自己的渺小,懂得自己的价值,更希望人对世界有功德,什么是"功德",就是 "施舍",努力,精进,多付出,少求回报,提升爱,降低罪恶,后世的大乘佛法,更是提倡人在个人修行的同时,不做自了汉,为身处的世界,能出多少力便出多少力.所以啊,你看佛什么时候要人看破红尘而逃避人生呢? 他所希望是正是人们能有一个更灿烂的人生啊.

在软弱的时候,会首先想到逃避和畏缩,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人性当中的软弱并不羞耻. 然而再软弱的人也蕴涵着力量,只是这力量被痛苦所掩埋,被困苦所 折磨,让我们以为它是不存在的.我想,宗教的一个好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重新意识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再次点燃生命之火,照亮未来的道路.

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从中获得新生.我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相信世上没有路的地方,走得人多了,也会有一条路.

 
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想他的意思是说,无论哪条道路你都可以走,无论哪种修行方式你都可以去做,有差别的仅仅是方法,而不是最后的结果.一个人有这样开放的视野,无论是昂然走在阳关大道上,还是蹒跚于独木桥中, 都有莫大的价值, 都能够到达彼岸.
 

所谓的"修行",其实也只是生活的某种方式,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打坐也好,冥想也罢,都只是媒介,可以专心,却不可执着,因为人所向往的是那个彼岸,而不是乘坐的哪条船.

我相信世上最好的东西,包括信仰,都应当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上 帝说的"坚持",佛说的"精进",不是要我们勉强自己,而是面临困难的时候对自己仍然充满信心,还能继续努力.

修行,是一个很大的词,似乎一谈到了修行,就离和尚离庙宇不远了,其实才不是呢.生活本身就是修行啊,我们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都是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体现自己的世界观吗,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时时刻刻都在修行,只不过有的人清楚有的人忽略了.

我跟信教的朋友们谈过很多关于天堂和地狱的感念,记得跟二仙曾经说过,如果世上的每个人都能尽量控制自己的恶,更多地发扬自己的善,天堂都已经在人间了呀.可是现在呢,天堂还不知在哪里,人间地狱的景象却时时可见.

每个人对世界都是有责任的,虽然一个普通人的影响也许轻如鸿毛. 说真的,我觉得有时人在作恶的时候,就是否认了自己对世界的影响力,盲目地认为自己的一点儿罪恶算不了什么,可却忘记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以为自己在个人渺小的阴影下,便能够逃避责任.

修行,或者修炼,是滴水穿石,不太可能有瞬间的功效.恐怕是越多地考虑效果,便越远地偏离修行的本意.因为对于修行而言,重要的就是它的积累过程,就如行善的作为根本不在于它所能给带来人的好处,而是恰恰行善的行为本身是有意义的.

耶稣基督说过,以为自己能够上天堂的,未必可以,而真到了天堂的人,会发现里面有些人是让他们惊讶的.

佛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想他们所说的,应该是一个道理.我们行善,不是为了上天堂,天堂是神对好人的奖赏,但这和我们自己是无关的. 我们修行,不是为了成就功德, 功德是我们的行为本身, 但那不是我们自己.

说到这里,就可以再谈谈"解脱"这个词了.倘若望文生义,这个词儿给人的感觉不够好,有一种放下一切,从此再不管不顾的架势.可惜,这不应该是它的本意.

我想,解脱的基础当然是"放下",放下什么呢? 放下过去那些贪婪,自私,狂妄,偏执,浅薄......总之是放下那些阻碍我们的心智成长的东西, 放下太过漫溢的自我, 说到底,也就是放下束缚我们心灵的枷锁,否则我们如何前行?

放下之后,要重新"拾起",拾起什么呢? 信心,勇气,责任感,希望,......没有这些我们怎么有力量重获新生?

佛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才是"解脱"的愿意吧,关键在于你愿意不愿意真的放下,愿意不愿意真的回头.这个心愿的力量,比你所以为的还要强大.

我很喜欢陈晓旭说的一句话,大意是她只是换了一种活法,她要学佛的精神,从点滴做起,教化自己,帮助众生.我不知道她的未来会怎样,但她的这个心态,是广大的,有智慧的,我钦佩她,祝福她.

出家又如何? 在家又怎样? 还不是全凭个人的根基和作为. 想做事的人,身在哪里都有事可作,都能有成就.

芸芸众生,出世,入世,不过是心态和身份,称号不重要,名字也不重要,假如我们能坚定自己,做个好人,对社会有益,对世界有益,走在哪里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