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说话

(2006-09-05 10:02:36) 下一个

 

我的北京话说得不溜,认识我的人几乎都有这个印象。正宗的北京人倒很少提到这一点,同在一个大背景下,鱼在水中,金龙鱼也好,胖头鱼也罢,没怎么瞧见一条鱼惊讶地问另一条鱼,“哎,你吐的泡泡跟我的不太一样啊?”

 

其他地方的朋友就有点儿好奇,“你说的北京话好像不是很地道吧?”后来我才发现,他们所指的地道,多半是说我的卷舌音不够多。

 

还真是的!虽然我知道哪个字儿该卷,哪个字儿得吞,但自己说起来差不多是字正腔圆的。就如我听得懂绝大部分的北京土语,但轮到自己说的就少了。

 

这是怎么搞的,我也不知道,好象打小儿就那样了。

 

如果和我聊天的是个北京人,我立马就变,京片子一溜小跑。可对方要不是北京的,我说的就是标准的普通话。

 

有一年回家后,给在德国的一个朋友打电话,他很惊讶,“哈哈,你说话的样子都变了,北京腔很浓!”

 

对那些能说传统方言的人,我特佩服。能很快学会方言的人,我更佩服。所以呀,我最佩服的就是相声演员,学什么象什么!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能把某个东西学得地道,那绝对是大本事。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个电视连续剧,讲几个北京警察抓人的故事。里头的人物都说着一口的北京话,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不是她说的最好,而是觉得她的话总有点儿不对茬儿。其实她说的真挺不错的了,猛一听特象那么回事儿,可再听几句,就觉着她的滑溜是故意的,不是那种天然浑成的感觉。

 

我知道这个演员是四川人,当然不是说其他地方的人就肯定说不好北京话,我也见过说得特好特绝的。仔细想想,我觉得这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一个人的天赋,这个是老天爷的算盘珠,谁也没辙,他老人家爱给咱多少就是多少。虽说什么勤能补拙,这话也没错儿,但仅仅靠着勤奋并不能补出一个天才,尽管要比不勤奋可好上太多了。

 

说到这儿,大杠头小杠头们先甭着急,咱现在说的只是天才那回子事儿,跟成功什么的不挨边儿呢。一个大天才,未必能成功。一个普通人则也可能有大的成就。

 

天才,最往小了说,就是学什么都奇快,一看就懂,不点就通,玩什么都不费劲,一玩就比万人都强,哪怕装样都没丁点儿破绽。一个人想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更有天赋,不妨用这个来检验一下,准保灵。

 

另一个原因,我觉得是那个女演员的想法问题。她太想把北京话说得像模像样,拼命地把自己所知道的都加进去,结果是过犹不及,反而漏了她的底细。

 

北京话其实和其他地方语一样,不仅仅是发音吐字儿才是关键。胡同里的大爷大妈,说起话来也不是跟花卷似的,他们之所以让人觉得地道,是他们说话时的语气,腔调,用哪些词儿……甚至是名词动词的排列顺序,用不着琢磨,脱口而出而已。

 

外国人学中文也是的,爱说个“你好吗?”大多把语气强化在那个“吗”字上头,嘿嘿,有多少中国人是这么说话的?也不知是谁教他们的,他们不明白算了,咱自己还不明白自己是怎么说话?

 

刚来德国的时候,玩命学德国人说话。才在大学读语言班时,总有同学问老师这个那个怎么和他们以前学的不一样啊,老师也不多解释,就一句话,“我不管你们从前在哪里学的那话,可我们不那么说!”

 

这话要命啊,甭管是哪本书上写的,可人家就不是那么说的!有脾气呀,你忍忍吧!

 

归齐,说得不准吧,那是没学到家。说过了头吧,那就更没学到家了。怎办?我是没辙,你自己瞧着办。

 

不过,一个人不是天才并不要紧,因为那个不由咱自己做主。不会的,咱可以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只要努力了,就是不到家也不丢人现眼。可要是觉着自个儿挺灵的,把学到的丁点儿东西愣要发扬光大,当然那也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是发扬的越多越露自己的底牌。

 

从前的苏格拉底说过,“我是个一无所知的人。”

 

小时候看书,看到他这么说,用现在流行的词儿说吧,觉着他挺矫情的。明明自己是绝顶聪明,成天在市场上转悠,朝人楔钉子似地问问题,辩得热火朝天,干吗愣说自己什么也不懂?

 

再瞧瞧牛顿啊,爱因斯坦啊,也差不多,说自己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只在科学的大海边捡了几个贝壳。

 

谦虚啊,谦虚到底!可为什么呢,他们这么谦虚?我可不觉得他们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修养深厚。

 

这个问题在我心里转了很多年,没碰到让我服气的答案。

 

可解铃就需系铃人,晕乎了有十多年吧,没想到我自己给想通了。

 

刚开始大量读书的时候,简直是心花怒放,攒宝贝似的,一本又一本,越读越高兴,越读越觉得自己懂得多。

 

读了乐,乐了读,回头想想,说老实话,不算少了。可突然有一天,也忘了是正在读哪本书了,就那么一下子,电闪雷鸣一般,突然觉得自己特可笑特愚蠢。

 

我都懂了些什么啊?那么几本书,那么些个芝麻大的道理,就居然让我洋洋得意了这些年?真TMD的蠢啊!

 

都说半瓶子醋爱咣当,可我连半瓶子还没有呢,就刚有个底儿,居然就觉着自己一瓶子都满当当啦?

 

较真儿地问起来,哪个问题哪件事儿我能真彻底明白彻底懂了的?没有!

 

靠,就这么自己还美哪!我越想越不能原谅自己。

 

自责了好一阵子,再想到老苏,老牛,老爱他们,我总算明白了。他们根本不是什么谦虚,他们的确是觉得自己一无所知!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一种气魄。的确,是气魄,但不是胸怀。

 

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的人,当然自豪,他们的努力是值得自豪的。但若站在峰巅的人,开始觉得自己伟大,不把下面的放在眼里,那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只看着自己的脚下,却忘记了大地是延伸的,忘记了更广阔的蓝天。

 

谦虚是好的,它说明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至少我们中国人都特喜欢谦虚的人。

 

可我就爱问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喜欢别人的谦虚?按说,谦虚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知,跟别人不大有关系。为什么我们讨厌狂妄的人?即使我们都知道他有足够的资本狂妄?

 

胡兰成在写苏青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她不喜欢和比她有更高的灵魂的人来往,因为她没有把自己放在被威胁的地位的习惯。”

 

每看到这句,我心里就动一下,往往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一个人仅仅出色或者伟大,对别人来说是不够的,也许这对他自己已经足够了。他还需要让别人觉得舒服,否则他恐怕很难阻止别人不承认他的伟大和出色。

 

谦和,对了,总是听到这个词儿。但我不觉得真正谦和的人有表现出来的那么多,有些谦和,嘿嘿,只怕是被逼无奈。有多少人扛得住别人抱怨自己不够谦虚?

 

古希腊还有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人类原初的,也是最终的命题和渴望。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啊!

 

我有个教授经常说:“你们学会了几分,就是几分,不多,也不会少。如果你以为自己更多,或者更少,那都是因为你还不懂。”

 

是啊,如果我们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取舍,总有一天,谦虚也会成为虚伪,当你担心自己如果不表现得谦虚,别人就会降低对你的评价时。

 

还有一类谦虚是标准太高远,我觉得象苏格拉底,牛顿那类人的谦虚属于此类型。他们不是不了解自己已经到达了哪个层次,而是他们的视野无限广大,相比之下,他们肯定会觉得自己是一无所知。

 

我比较欣赏,或者说佩服这类的谦虚。

 

一个人恃才傲物,他就是再目下无尘,老子天下第一,我也无所谓,只要他有这个本钱。如果他的傲慢只是自以为是,那更没关系了,那个玩笑不过开在他自己身上,我们又干嘛那么在乎?

 

说话说得自己舒服,别人爱听,不容易。

 

想起个笑话来,上次回家的时候,在老弟家里住了几天。他家的小阿姨爱看韩剧,没事儿的时候,逮着就看上一,两集。有一天,我和老弟都在,一边儿逗着丁丁当当玩一边儿聊天,小阿姨在看韩剧。足足有半个多小时,我们就听见电视里传出女人不断的哭声,什么话也没有,就是哭声。

 

老弟终于忍不住了,“干吗呢这是,他们不会说话啊?”

 

本来还想过找部有名的韩剧补补流行课的,听了这一哭,得,省省功夫吧。

 

其实不会说话也不要紧,麻烦的是重复不断地说老话。

 

本来网络语言的更新能力很强,创造力更是惊人,至少是能把人惊着吧。但现在,随便打开某个网页,不用看内容,单瞅那些标题,我已经没什么兴趣了。

 

难道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如此的不禁折腾吗?那些烂熟的老生常谈,是不是能避免就避免呢?

 

“谁动了我的……

“今天你……了吗?”

“第……次亲密接触!”

“今天拿……说事儿!”或者“别拿……说事儿!”

“男人/女人……/你为什么要……

……的说,”

“谁谁到底惹了谁谁?”

“有一种…………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

 

唉,三老四少,街坊邻居,各位,各位,别这么说了,少这么说,成不成?

 

等审美疲劳都审美疲劳了,谁还爱听别人说话呀。

 

自己检讨个先吧,很无聊的说,很没趣的说,我说过几次,“……的说,”。

 

我保证,下次再也不说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艾丽思笔记 回复 悄悄话 青青好!

谦虚呀,时有时没有就成了,有人愿意你谦虚点儿他才舒服,那你就谦虚点儿,嘿嘿:))

我真得感谢你,只有你看了,说了,关于"谦虚",关于"人性".

祝好!
苗青青 回复 悄悄话 好像单口相声, 读起来好舒服,佩服你的天才呀!

读完了悄悄问自己,我的土话地道不地道? no, not at all! 俺是谦虚多了,还是少了? 答曰,时少时多,很不稳定。 最后叹口气,人性啊,人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