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贡献的科研人才的经历
(2015-01-31 21:14:58)
下一个
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出国人员,当时能得到单位的批准,能得到国外有名教授的邀请,都是有一定科研水平的人,过去也都为国家作了很多贡献。我们之所以奔向海外,也是有各种原因,有的是不得已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大家都是爱国的。
就我们来说:我62年毕业于清华,考上科学院的研究生,我太太是越南回国爱国华侨,著名黑旗军第2大将军的后代。我在我的论文工作里,就研发了我国第一个固体微波源,并用于我国第一颗卫星中作信标机。以后,又长期开拓我国微波领域,达20余年。
我太太她也在我们这个领域作了大量工作。我们倡议开拓的微波HEMT--晶体管,现已成为无线通讯的最有用的基本元件。1985年我被评为科学院年青一代的最早的研究员。但没想到,这反而成了限制我进一步做研究的理由,除了让带研究生,只是个空架子,没有任何作研究的条件。我不想放弃原来的研究,只好出国找机会,就联系到德国的实验室工作。
科学院在早期对出国人员的政策有错误,不是争取他们回来工作,而是推出去。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个结论。86-88年,在德国我和我太太争取到一个与科学院合作的科研项目,可以资助数人到德国作研究。这对我们国家的半导体研究是很有益的。但是科学院半导体所不但不支持,反而以延迟不归为由把我们除名,把我们算是自动离职。我们在国内,既无工资,也无房子和户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于1989年来美国。
我想,我们中很多人多有此体会。本来我们这些人到了50-60岁,并不想离开祖国,离开我们年迈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离开我们熟悉的生活环境,离乡背井地到人生不熟,语言不通的国外谋生。是科学院这个错误政策,把我们推到了出国并滞留不归的地步。
到了国外,我们大家都接触到很多高端技术或科学,我们也有很多成就。就我来说,我在微波元件及线路作了很多开拓性的结果,参加二十多次国际会议,上百篇论文,为无线通讯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这些人,对国家很有用,尤其是半导体专业是国家的现代化的重点发展领域。国家当时正需要人才,尤其是在国内有很多经验,又在国外学到了很多先进技术的人才。尽管他们年龄大了点,为什么不能利用这笔财富呢,发挥他们的余热呢?但是,我们没有单位,没有房子安生立足,年纪大了没有医保以防生病。。。。但是,从内心里说,只要有一点可能性,只要有一点条件,还有就是只要有一个呼唤,我们还是愿意老当益壮,为国家出力,把我们的成果带回去的。
最重要的是,我相信我们大家都是爱国的。我和我太太,身在国外,心想国内。国内一有事,我们都贡献,如江南水灾,汶川地震,抗战博物馆,。。。我们都捐了钱。
我在德国从洪堡基金会得到2万马克的科研仪器费也捐给科学院。
我想不明白,在我们老了时候,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从得到我们贡献过的拿几十元低工资工作过的工龄呢?这可以说是国家对我们的报答,但是更准确地说,这是我们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