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梦里白桦林-第一篇 荒原无垠 13

(2015-01-16 23:20:35) 下一个
宣传报道组
1973年初,20连成立了宣传报道组,及时将身边战天斗地的好人好事写出来报给团广播站,经筛选后在大喇叭里广
而告之,谁要是被报道扬名,那可是非常长脸的。
报道组归团支部领导,报道员有杜长顺、金怡、李凤琴、顾汉昌、张燕渤、蔡筱琴、姜雅娟、张永明、汪家圩等,基本普及到排、班,我被推选为组长。副指导员冯卫东是团支部书记,也热衷于参加报道组的活动并写稿(冯是66届北京知青,回城后坚持写作不辍,并受著名作家刘绍棠指点,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人物通讯和短篇小说,90年代文笔日臻成熟,自费出版了长篇小说《老屋》、《玩儿房》、中短篇小说集《耍床》等,是为业余作家,在圈内小有名气)。
那几年,无论冬夏,经常是在晚饭后,辛苦劳作了一天的伙伴们聚集在简陋的小学校的油灯下,除了交流稿件、学习宣传报道知识外,还谈天说地,交流思想,另外还担负出黑板报的任务。宣传报道组的工作是业余的,但是大家乐此不疲,在这个精神家园里获取了知识和友谊,分享了宣传工作所产生的正能量带来的愉悦,从而压倒了疲劳和孤寂。李凤琴(天津)和顾汉昌(北京)是报道组的主力,她俩不久就引起营里的注意,调去中学当老师,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还念念不忘那段岁月。1973年夏天,哈尔滨知青蔡筱琴被推荐上大学,这在知青来讲是天大的喜事。蔡是连队小学老师,她临走时特地借来一个照相机,邀请报道组的伙伴们拍照留念。以后又多次给报道组写信交流,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当时团政治处宣传股的几名知青干事,有杲文川(北京)、程义家(上海)、杜惠仁(上海)等,他们的作风深入,通过宣传报道这一媒介,大家很快就搞熟了。至今我还记得分别与他们第一次交往的情景。我按通知拿着一篇稿子找到杲文川,他就着稿子讲解了新闻稿写作的体裁要求,即导言、背景、主体、结尾四个要件,并且给我分析报纸上的文章,令我茅塞顿开。那天杲也给我看了他在《兵团战士报》、《合江日报》、沈阳军区《前进报》、《解放军报》上发表的文章,剪贴在旧杂志上,令我佩服不已。杜惠仁是我们同一届的,善于在学习中深思细钻,思维和理论水平很高,宣传报道工作中经常联系,颇多共同语言。1975年团里搞了一次评比,在近百个连队报道组中,20连报道组赢得第一名,一下子声名远扬,此间杜惠仁给了不少指导和帮助。

程义家是来20连蹲点时认识的,他干活时很能吃苦,又毫无架子平易近人,和大家很合得来。1 9 7 3 年 冬 天 宣 传 股 举 办 理 论 学 习 班,程和师部宣传科的殷礼镇(上海67届高中)等讲解《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激发了我学习文史哲的兴趣。我在劳动之余阅读了尤金和罗森塔尔的《哲学小辞典》、蒋学模等的《政治经济学》、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还有《世界通史》等人文科学书籍,利用去团部开会或办事的机会向他们请教。我们经常交流学习心得,提炼了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了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那个时候的学习所奠定的基础使我在80年代顺利通过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受益终生。交往中我们几个结为好友,直到今天。
在学习和实践中,由于这几位良师益友的启蒙和帮助,我的眼前开启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写作也是小有成果,一些新闻、小评论先后在《兵团战士报》、《支部生活》等报刊上发表。1978年夏天我在2营机运连当指导员时,机修车间调度范友田在拖拉机万向节盘修理方式上搞了一项改革,大大提高了效率,我重操旧业将此事写成报道,被《黑龙江科技报》刊用,营长佟忠诚见报后特地带人到车间现场观摩,这位资深的机务专家大加赞许,大伙儿都挺高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