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中年呓语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活着》—改编

(2023-07-27 10:28:21) 下一个

2023-07-26

在一次作家访谈时,访谈有主持人与作者一问一答,也有组织一群作家湖北山间篝火茶水围坐闲话,这次是后一种,余华来了,苏童也来了……

在谈及《大红灯笼高高挂》时,主持人问苏童对电影改编的看法,如故事场景从江南设到山西陈家大院。苏童认为:张艺谋对北方的环境更为熟悉,也就更有感觉;对影片突出红灯笼这一点,苏童认为:原作里只涉及过灯笼,估计那句话给了张艺谋灵感,从而有了电影里围绕灯笼这一象征物营造红色压抑朦胧氛围的场景。

很早就喜欢苏童,他的小说有浓浓的江苏的味道,每个字都能嗅出来,一读就知道是我曾经成长过的生活环境,一辈子刻在记忆里。

当问及余华《活着》电影改编时,余华说了这样一句:你从来没有看到过电影与小说那么不像,又改编的非常好的电影;并且说:张艺谋是聪明的,他没必要忠于原著,他有自己的观点融入。

对这点非常认同。

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余华的《活着》,本以为太悲催读不下去,没想到一口气就读完了,并且在过去20年里从来没有读过一部小说那么畅快过。

作品以第一人称来写,让福贵来讲述自己的生活;这种写法容易让主人公由着的性格自然发展,从而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比较容易成为一部好作品。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很多:

  1. 年轻时吃喝嫖赌,被龙二设局,把家给赌掉了,从此离开大院住到茅草屋;龙儿成大院主人。
  2. 父亲被他活活气死。
  3. 妻子被他气回娘家,生完儿子半年后又回来了。
  4. 国共打仗时,他在去城里帮老娘拿药时被抓去当壮丁,从死人堆里活着回来;同时回来的还要战友春生。
  5. 福贵回家后发现老娘病死了,女儿凤霞发烧后变成聋哑人,但一家子又在一起了。
  6. 接着土改,龙二成恶霸地主,被枪毙。龙儿说:是替福贵死的。
  7. 大跃进,集体食堂,炼钢,吃不饱,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
  8. 儿子有庆为当今县长春生老婆献血时给抽血过多抽死了;电影是春生的车撞到墙,墙倒在躲在后面睡觉的有庆压死有庆。
  9. 春生在文革中想不开自杀。
  10. 女儿凤霞相亲,对象是书上是歪头电影里是瘸腿的忠厚老实又能干的二喜。
  11. 凤霞难产死亡,生下儿子苦根,电影里叫馒头。
  12. 女儿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死了;电影里家珍一直活着。
  13. 四年后二喜在工地被水泥板压死了;电影里二喜活着。
  14. 外孙苦根或馒头,因吃太多福贵煮的豆子,撑死了;电影里他还活着。
  15. 福贵老了,孤苦老头,买了一条牛,也叫福贵,相依为命。电影里福贵,家珍,二喜,馒头,一家人在一起。

如果是先读书,肯定被福贵人生中一个个死亡灾难而击倒;电影视觉冲击也很厉害,如有庆的死,凤霞的死,但至少最后家珍,二喜,馒头还活着,生活中有期望,观众能喘气。

一个人经历那么多,能承受得了吗?在这样的一连串的社会动乱里死亡打击中,还怎么活着?

福贵有他的生活哲学。

春生是自杀死的。福贵认为:一个人再命大,自己想死,也就活不了。

福贵把他的家庭变迁比喻成:鸡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只不过到他手里,倒着来,又变成鸡了。

他对他的命运是这样解释的:有时想想伤心,有时又想想踏实。因为他经历过了那么多,一个个都死在他的前面,由他一个个埋葬,最后他还活着,他是这样说的。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儿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一个挨着一个死,我还活着。”

福贵的哲学就是想的开,往好处想,这样就活得长。

家人一个个死,但他回忆起来觉得很满足:他曾经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老婆,最好的儿女,女婿,还有过孙子。在他老后拉牛在田里耕作时,他还叫唤着他们的名字给老牛听,就象他们从没有离开过。

对自己父亲和自己把家相继败光,最后反而保了一命,让龙二替死了,他吓得屁滚尿流之余认为是祖坟葬的好,故意让他父子败家的。

余华的小说语言可真是好,简洁有力,朴素有味,没什么多余的话;就是那悲剧,把着煽情的部分写的压抑且隽永。这样的文字是上品。

张艺谋的电影也改的好,给人以希望。这并不是廉价的希望,小说中密集的死亡事件实际在生活中并不常见,而改编过的电影非常适度,并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展示人物命运的沉浮,如后面吃馒头撑着救不了凤霞的教授医生,他脖子上还挂着批斗的牌子。

小说尽管人物从头死到尾,但有福贵和他的老牛两个“老不死”的撑着,这部小说就能让人在陪着福贵经历他的人生历程时,感受到活着的意义。

这是小说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时召唤的姿态,就象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多么哀而不伤,大气磅礴的气势,我喜欢余华的《活着》。

余华笔下的福贵是对的:活着才有希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中年呓语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之秋' 的评论 : 福贵的人生很有趣,很值得回味。从他身上看到人的韧性,对苦难承受的韧劲。
不知不觉中感觉到老之将至;人生开始新篇章。
这个时候读福贵挺好。
之秋 回复 悄悄话 “福贵的哲学就是想的开,往好处想,这样就活得长。” 还有王小波的 “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但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 而对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在逻辑自洽中尽量地开心是一种不错的活法。 当然人生不同阶段的生存逻辑和重点不同,需要一直更新调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