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微侃医林 200: 鸡毛蒜皮

(2025-07-21 12:38:55) 下一个

侃几个小病例,不能算病例,只能算故事。

病人一:近80岁、女, 黑大便几次,来到医院。听急诊室医生介绍,好像就是下消化道出血。让nurse practitioner去收病人。她收完病人,给我讲了一下。好像就是下消化道出血,没我什么事情, 就让胃肠道去处理吧。 我也没去看这个病人。

第二天查房,病人说,她昨天上午拉了五次黑大便,下午拉了一次。以后再也没有。胃肠道医生的会诊报告写道, 下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可以自行停止,不需要作结肠镜。这个胃肠道医生让我意外。大部分病人消化道出血,胃肠道医生一来就是镜检。像这个病人, 往往是先做胃镜,然后作肠镜, 把钱都赚完了, 再让病人出院。这个胃肠道医生倒是不贪。

病人的消化道出血已经停止,我准备让她出院。想了一下,还是等一天吧。出院太快,病人不高兴,认为是推他/她出院。

当天下午, 护士来短信,说病人又拉了黑大便。第三天早晨,先看实验室结果。血红蛋白9.8,昨天是9.9。 病人昨天没有继续出血。查房, 我说:
“护士告诉我,你昨天下午又拉了黑大便。”
病人老公回答:“我观察了她的大便, 刚开始两段是黑色的,然后四段是过渡色, 最后两段是棕色。”
“你的观察能力太强了。”我说。
病人说: “他以前是胃肠道的physician assistant。”
“怪不得。”我说:“根据你先生的描述, 你的黑大便是以前出血的残留物, 不是真的出血。可以出院了。”

病人走了以后,我又想了半天,还是搞不清楚他怎么能把大便分出这么一段又一段。

病人二: 30多岁、女。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中毒住院。两天后, 生命体征正常。 我准备让她出院。但是看她说话颠三倒四,感到让她出院以后, 她不可能照料自己。找精神科会诊。 精神科马上把她转过去。

过了两天, 精神科又来找内科会诊,说这个病人右脚跟有一个泡。Nurse practitioner (NP)先去看病人, 我本来想偷懒不去看病人,就让NP处理吧。想了一下,还是去看看这个病人吧。 我不担心NP会漏掉什么,担心NP小题大做,因为这是普遍的心态。

NP给我发了一张病人脚跟的照片。 看了一下,看不清楚细节。到精神科, 看见病人在走廊里走来走去,走的很快。让她坐下,把袜子脱下,看了一下右脚根的泡。这个泡,显然是走路走得太久打起的泡。我问她, 住院以前是不是也这样走来走去。 她说是。又问她穿的什么鞋? 回答是高跟鞋。
这个病人就是穿着高跟鞋, 走得太快太久脚上起泡。治疗简单,把泡挑破, 让液体流出来就行。 另外告诉病人不要走得太快太久。挑泡不是我的事, 是创伤科护士的事情。下医嘱让创伤科护士来挑泡。没我的事了, 没必要再来看这个病人。

从精神科出来,我想脚跟起泡是日常生活常见的事情,不是医生也知道。想当年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国军战士,一天行军下来,一个任务就是挑泡。当年文革时候, 拉练行军一天,脚上说不定也有几个泡。挑没挑不知道。

这些精神科医生,一看见泡就是会诊。意识不到这是很简单的毛病。不过现在的老美,一出门就开车,也许真的不熟悉这种泡和泡的原因。此外,精神科医生其他方面的知识确实差。当年当医学生在精神科实习。有一次一个病人差点晕倒,精神科医生惊慌失措,赶快呼叫内科会诊。当年就是学生,也感到他们太缺乏其他方面的临床知识。也许当年和现在的精神科医生,还嫌内科医生一点精神科常识都没有。病人情绪有点不好就找精神科会诊,说是抑郁症。

现在分科太详细,太繁琐,医生又怕吃官司,一点屁大的事情,也要会诊。但是有利无弊。医生的无能或者懒惰,是医生医院创收的重要条件之一。

病人三。 60岁左右女病人。肠穿孔做了结肠切除术。送到nursing home。 在那里住了几天,腹痛加剧, 又送回来。急诊室做了一个腹部CT。 报告说左肺下部有一点浸润, 怀疑是肺炎。病人收入院, 诊断是医院引起的肺炎,因为病人刚出院不久。

第二天我接手, 看了这个诊断, 不以为然。病人送来医院,是因为腹痛。 CT报告有肺炎,于是诊断肺炎,就把腹痛忘记了。这个病人有没有肺炎?很难说。 腹痛的病因是什么? 这个更重要。

查房, 首先问她为什么作了结肠切除手术? 她说, 她便秘一个星期,终于来到医院。 CT发现她有肠穿孔。病人没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冷发烧。就是说病人没有肺炎的症状

再把CT看了一下, 整个腹腔有弥漫性水肿, 小肠大网膜都有水肿。我认为这个病人的腹痛, 是因为肠穿孔引起的严重炎症, 也可能有腹腔感染。因为便秘导致的肠穿孔,大便进入腹腔,这是很严重的感染,死亡率高。但是这个病人没有肺炎,不管CT怎么报告。

治疗就是抗菌素, 针对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杆菌。加上镇痛。

过了几天,病人腹痛好转, 准备让她第二天出院。查房的时候,坐下来和她慢慢谈。她在小本子上写了很多问题,一个一个的问,我也一个一个的回答。回答完就走了。

第二天查房, 她的一个姐妹也在那里。她对那个姐妹说, 我对她很好, 很耐心, 坐在旁边一个一个的回答问题。另外一个医生一边查房一边看表, 2分钟就走了。

这么一说,我倒是不那么好意思。大部分时候,我也没有那么耐心。查房的时候,问了几句,马马虎虎查一下就走了。这个病人,因为她的腹痛很厉害。我感到她来到医院太晚, 肠穿孔了才来到医院。为她感到遗憾,所以比较耐心。 详细解释病因,耐心回答她的问题。告诉她不要当英雄, 有什么问题要找医生。结果病人就记住了。

曾经有一个小研究,用录像记录医生和病人的交流。结果发现,医生几乎不到15秒,就开始打断病人的谈话。我也差不多。问病史,根据我的思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理想的病人是回答我的问题,准确但是不啰嗦。遇到那种不听问题,只管自己说个不停的病人,我也会不断打断。那种虽然回答问题,但是跑题或者太多细节的回答,我也要打断。遇到那种十几二十分钟还不能,或者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的病人,我就放弃了。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