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南小鹿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走馬觀花遊南美杂感之二:蒙特港(智利)

(2015-01-18 17:19:00) 下一个

我们从圣地亚哥港口登上了金色王子号(Golden Princess)游轮,一路向南行驶,来到了智利南部最著名的港口蒙特港(Puerto Montt)。

因为纬度高且更靠近南极,初夏季节的蒙特港的气温只有十几摄氏度。

我们坐上旅游公司派来的巴士前往最著名的火山景点,通过导游小姐热情的介绍,了解到蒙特港目前常住人口为18万,以三文鱼养殖业闻名于世。当地商人和挪威的渔业公司合资经营,每年出产的三文鱼绝大多数供出口。本地最低的月薪为800美金,在南美国家名列前茅,而且房价不高,独立屋的平均价格为8万美金,最贵的独立屋才13万美金,因此居民们的生活水平很高。

一路上,我几乎没有看到发展中国家繁华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蒙特港有一种纯朴的风貌,到处可见低矮的木房、破旧的篱笆和房前屋后随意绽放的野花,颇具乡野情趣。在温哥华长大的妹夫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里养狗的人家很多,狗在后院拴着,很从容,见到往来的生人也不怎么狂吠乱叫。而温哥华的狗很警惕,一闻到生人的气味就狂吼。我对妹夫说:“这儿有点像我小时候呆过的福建山区,自然景象、人和动物和谐地融为一体,生活悠然充满生机。狗是一种灵性动物,在安宁的田园式生活中才会如此惬意,体现出不同的气质。”


然而一百多年前的蒙特港绝非今天牧歌式的生活。该地每年的雨季长达220天,丛林繁茂多瘴气,并不适合居住。当时智利的统治者为了与阿根廷争夺南部领土,出于政治和军事考量,决定将南方的蛮荒之地变成有常住人口的新城。因为本国无人愿意迁往南方,他们只能到海外招募移民。政府派出的先遣团到了德国,开出了一堆有利条件(包括提供免费船票等),连蒙带骗,终于哄得一帮德国农夫举家迁往智利南部。贫苦的德国农夫们在对智利南部恶劣的人文气候条件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艰难的海上之旅。未达目的地,就有一批人病死在海上。最终上岸的有212个德国家庭。到达目的地才几天,他们发现受骗上当了,纷纷闹着要回德国。由于支付不起昂贵的船票,他们只好硬着头皮留下来,开始了毕路褴褛、以启山林的血泪移民史。— 原来近代“卖猪仔”的历史并非华人的专利。

在德国移民的苦心经营下,蒙特港终于从当年的凄惶艰辛的偏远蛮荒之地变成今日欣欣向荣的港口和旅游胜地。德国文化也深深影响了智利南方,当地每年都举办盛大的啤酒节,也有很多德国建筑风格的教堂。

我们兴致勃勃地听着导游精彩的讲述,时间过得飞快,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著名的国家公园。顺着石阶往高处行,我们攀上了地势较为宽阔的观望台,扑入眼帘的是一条状如白练的瀑布,如雄鹰般俯身冲下山涧,发出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的声音,浩浩荡荡向远方流去。远远的,我们可以瞧见海拔两千多米的Puntiaguno火山。火山顶上云雾缭绕,覆盖着皑皑白雪。


离开国家公园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宁静的小镇Frutillar。小镇濒临南美第四大湖泊Osorno,在湖边信步,可以望见半掩在白云深处的火山。我们在一家临湖的餐馆品尝鲜美的三文鱼。这个小镇规划得很好,洁净的沥青小路,比比皆是的欧式小木屋,街道上和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各式玫瑰。正是开花的季节,小镇的空气里飘着玫瑰清香。据说这个小镇就是以风格独特的欧式传统小木屋和大规模的玫瑰种植而独树一帜的。市区有一条面积不大的商品一条街,专门出售传统的智利手工艺品,有木刻、手织毛衣、围巾、袜子、草药制成的香料等等。守摊的智利女人都比较安静,没有大声吆喝,有种守株待兔的态势。
 
到了Frutillar小镇,必定要参观当地的德国移民纪念馆。最早的一批德国移民依着山势建造了几间木结构的房子,开始了艰难的农耕生活。原先的房子都腐烂了,当地政府按照当年的形质重建了这些德式小屋,向今人展示德国人的移民史。这些德国先民的房子都是尖顶的,开着小窗,房子四周摆放着简陋的铁质耕田工具。为了调剂枯燥的生活,德国移民还在家附近开辟了几何形状的花园,栽种四时鲜花。移民之初,德国人严肃、勤奋、守时的个性和智利当地人达观懒散的作风格格不入,随着相互通婚了解,如今外来文化和当地文化已经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了。
 

从小镇返回港口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女导游调侃了一句:“我们这儿就是多雨,天气多变。”温哥华一年也有200天左右的雨天,这样的天气对我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