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東急就章(66)

(2025-01-10 18:51:45) 下一个

歷史書籍中所指的“大秦”可不是華夏王朝的秦朝,更非華夏之地,而是指的今日中東一帶,旣漢語古稱之波斯,主要是伊朗、叙利亞等處。初入華夏的傳教士們,如阿羅本、景淨等都是波斯人,有人説是伊朗、有人説是叙利亞,實則這些爭議對我們而言並沒有什麼特别的意義,因爲那時旣沒有伊朗,也不見叙利亞。對這些枝節問題的大量研究,小了説是吹毛求疵,若是説大了其結果有可能就是兩個教派或更多教派生成的發酵劑。若是碰到愛鑽牛角尖的,就會生成極端宗教主義及原教旨主義。

今人談到基督教在唐朝進入華夏之事,都不免要提到《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這一歷史文物。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這件歷史文物在華夏大地上的遭遇或多或少地體現了那块土地上生活的人們自古相傳的某些特質上的一貫性。

這裏先説説“中國”這個詞組。在前文中我提到“中國”這個代表華夏大地的名稱,在法律上被國際社會承認是在康熙朝。客官會問,唐朝以前就有“中國”一詞了,而且是基督教這個世界性的宗教用以代表華夏所采用的名詞詞組,你怎麼視而不見呢?要知道華夏這片土地自古有好多名稱,在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九洲”、“赤縣神州”等,比如唐僧取經自稱來自“中土大唐”。後來覺得不足以顯其偉,因此自稱“天朝”。“中國”在古時更多的是指“天子所在的京師”,如“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亦旣“帝王所都爲中,故曰中國”。“國”在古漢語中是“都城”、“城邑”之意,如《古文觀止》第一篇《鄭伯克段于鄢》中的“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其“國”代表的就是京城。以京城或掌權者居住辦公之地代表政府至今仍爲語言表逹一法。如“白宫”代表美國、“唐寧街十號”代表英國,外媒常以“北京”代表中國共産黨,國人常以“中南海”代表共産黨中央。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至今鮮爲人知的原因可能有三個:一是“政治”,二是“臉面”,這三嘛就是“曲高和寡”。從碑文及書法而言,這個文物名實相符確實是漢文化中的瑰寶。首先這篇碑文的文體是駢文,旣駢四儷六,也就是俗稱的四六文。如果駢文不是漢文中最文雅的文體,也必是其中之一。好的駢體文都是以其字句皆爲對偶而得名,其基本句法是四字、六字,講究聲律的調諧、用字綺麗、辭滙必對偶且以用典廣泛而著稱。今人别説寫一篇駢文,如果水平不足,看前人寫就的駢文則亦如天書。旣使文言水平有一些,但若歷史知識見識不廣,典故知識存貯不足,仍然是難於看懂駢文。駢文中最出名的當屬《文心雕龍》,諸位可選讀幾篇,只要硬著頭皮看下去,不管如何,一定會受益非淺。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典型的盛唐駢文。對於華夏的文化傳承,今人常説的口頭語是唐詩、宋詞、元曲,實則這是大衆流行文化的傳播,今天的流行歌曲就是其接續。就整體而言唐詩、宋詞、元曲并非能完全表現華夏文明的深邃和厚重,但卻能表現其灿爛,不幸的是這種灿爛是以燃燼燭脂爲代價而換取的,其中就包括駢文的漸漸蝕融。有唐一代,甚至到五代十國時期駢體文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後人評價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多是以他們對宫體詩及五言律詩的突破爲主,從而使他們的文章被詩之光輝所掩,實則他們最初都是以駢文和賦而稱傑的。《滕王閣序》、《王勃集序》、《益州至真觀主黎君碑》、《為徐敬業討武曌檄》等皆爲傳頌千古之上上品。唐代的駢文崇尚漢魏風骨,標舉唐音,嶄露出了新的風貌。人們多知李白爲詩仙,而讀其駢文《春夜宴桃李園序》者無多,其文瀟灑風塵之外,幽懷逸趣、辭短韻長;詩聖杜甫的《進雕賦表》遣詞命意、雅健雄渾。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作者景文與這些華夏文墰巨星們同處一個時代,耳懦目染的儘是雄秀獨出的唐文、唐音,他的碑文雄渾大气、又委婉跌宕,“用典以扶雅”、“援古以證今”,實爲唐文中之上佳之品,惜不知出於何種原因而少爲人知。駢文一直續存到清末民初仍生命力不减,而研究者衆,如《國朝駢體正宗》、《唐駢體文抄》、《駢文類纂》等著作,旣使是今人仍有論者,若钱基博之《駢文通義》、謝無量的《駢文指南》,不過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下,駢文絶跡矣。所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對外搞侵略,也不是稱霸一方;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根本就不涵養什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不是對内壓榨,對外訛詐。對自己的優缺點有點自知之明,才是中華民族文化能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稳脚跟的堅實基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