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鎭春秋(11)

(2017-11-26 17:26:37) 下一个

對黑人區的印象我最初是在阿瑟黑利(Arthur Hailey)的小説《汽車城(Wheels)》裡讀到的, 説實話對黑人區的感覺並不太好。那是大學畢業後不久的事,看的書還是香港出版的,後來國内出版了他的小説系列,《大飯店(Hotel)》、《航空港(Airport)》、《錢商(The Moneychangers)》等等,每一本我認爲都是佳作,如果想聽故事的,情節相當地緊凑、引人入勝,若想了解上世紀中葉的北美,那裡的場景也非常冩實和客觀,深刻地揭示了社會深層次的問題。二00四年底在美國看到他去世的消息我眞的是很悲傷。有正義感的人很多,但有正義感且能説明白的人就不是很多,能説明白且能以清楚簡明的方式去説的人更少,而能以非常吸引人的講故事的形式説明白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阿瑟黑利是那个胸懐大局、滿腔正義,且能以最簡洁、最引人、最易懂的方式闡述社會問題的少之又少的人之一,我認爲他是二十世紀加拿大最偉大的小説家之一。就是因爲他的書才使我知道原來學習社會情况也是一種相當好的休閑方式。

眞實的第一次親身感受黑人區是二00一年去底特律看車展。初夏的一个周末,天尙未破曉就出發,當時是住在北約克(大多倫多市的一个市)的公寓裡。在401公路上跑了四百多公里,經溫莎(Windsor)通關,由隧道過底特律河(Detroit River)直接進入城區。其内城特高樓雖很少,但大樓還是鱗次櫛比,街道寬敞明亮、洁淨簡約,其建筑裝飾現代而講究細節,層次分明,一眼望去使人明顯感到汽車城名副其實,學工科的還能感受到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對城市建設之美學的影響。

去得早加之本就想多看看,所以就在城内兜起風來。出了主城區,街道並不見窄,多數爲單向三車道或四車道,道兩側的房子多爲獨立屋。突然間覺得車流變急變快,轟鳴聲四起,仔細看來方知前後左右駕車之人無論男女膚色皆深暗,服飾多彩。于馬逹嘶鳴聲中還混雑著節奏感特強、音量放到極限的嘈雑音樂,有如進了迪斯克舞塲,按寳島臺灣人的口頭襌“眞得是好夸張耶”。我不知不覺地也興奮了起來,被裏挾著左突右奔。突然間車流漸慢且稀少了起來,那種漸入靜謐和恬淡之境,只有親歷之人才能體會得到。原來是到了所謂的富人區或稱白人區,周圍沒有了深色皮膚的駕車人。那種區别太顯然了,至今仍歷歷在目。種族問題在北美一直存在,只是而今不再象歷史那樣衝突激烈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