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客家人,在哪儿我都如此介绍自己。我有众多的公众号个人诗词专辑,简介的第一句话都是:墨脉,生于赣南,客家人。
很多人不知道客家,以为是少数民族。也有人说我之所以会唱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简直教人哭笑不得,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何时有过”客家族“?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客家才是最正宗的汉族。客家是为了躲避战乱,从秦征岭南融百越开始,一直到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经过千年演化,最迟在南宋已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群体。客家是中国没有因受外族侵略、通婚而保持纯正汉族血统的一个庞大民系。
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这也是客家人学写古诗词,对入声字掌握得比较好的原因。普通话消灭了入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大破坏(古诗词正因为有众多的入声字,才产生了丰富的韵律美)。客家语今仍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比如吃饭是“食饭”,食,古字中可做动词,意思就是吃。饮食上,也保持着中原的某些传统。
这是赣南客家代表性食品米粄,用米浆制成。迁移到南方的中原人思念故土风味,南方无法种植小麦,就用大米替代面粉制作出“米饺”,这就是粄的来源。
这是赣南客家人服装,很有汉服之风格。小时候农村妇女,尤其老人家都穿这类服装,现在也很难看到了。
客家人在国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西、广西、福建、台湾和香港等地。惠州、梅州、赣州、汀州以及韶州又被称为“客家五州”,是客家人最为集中之地。而赣州,也就是赣南,是客家南迁途中最早落脚、朝四方开枝散叶之处。赣南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聚居地,堪称“客家摇篮”。
这五州当中,梅州一代粤东北与赣州的客家在语言上最为接近。我上大学时去韶关坐火车,途经南雄等县时听当地人说话,常误以为是同乡。
客家先民举家南迁来到赣南,便开始起屋造舍,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原本人迹罕至、野兽横行的赣南,从此人烟渐稠,燃起了文明的曙光。
客家人勤于耕种,他们在崇义上堡这样的高山之巅,想尽办法开垦出层层叠叠的梯田,这片梯田面积上万亩,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评为“最大的客家梯田”。
不仅如此,他們还参与修建了那条沟通南北的梅岭古道,这条道路使赣南成为了沟通南北的商贸要道,并间接使中原和海外各国的通商得到便利,开创出繁荣的经济贸易局面,从此,人苦峻极、不堪行走的山路变成了“黄金大道”。
因战乱而迁徙的客家人,骨子里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将居住的房屋修建成了防御性极强的方形围屋。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龙光围”等题名。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是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内部粮仓、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
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小的城池。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如今尚存500余座,被称作“东方古罗马城堡”。
(长篇大论介绍赣南围屋的原因是因为福建圆形客家围屋抢先一步申遗成功,受到世人瞩目。而作为客家摇篮的赣南客家围屋却不被人所知,颇觉遗憾)
小时候大约一两个月一次,父亲骑自行车,我坐车头、姐姐坐后座,从县城带我和姐姐回老家一趟。那时老家的围屋尚在,比上面最后一张图片还多了一两围,住了几十户(?记不清了)同姓族人。中间的祠堂我印象深刻。随着岁月的变迁,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外安家,围屋内住的人越来越少。14年回去看时已经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无人居住。族里一直说要修,结果也是不了了之。
时隔五年,19年春节回去再看时,围屋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一个摇摇欲坠的祠堂(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背着祖先的牌位。到了安居点,则建宗祠以安放祖宗之灵。因此,哪里有客家村落,哪里就建有宗祠)。祠堂一旦没了,就等于一个家族没了,所以无论如何要保住、修建。
祠堂周围建了不少小洋楼,有两排各五套的二层小楼引人注目,都是我们族里血缘关系最近的几家合伙建的,我二哥也有一套,还有我堂哥和堂弟。大家建这套楼房,不是为了住,除了清明扫墓、春节等,大家难得回去一趟。是为了留住根,留住我们这一脉大家族。
2014年看到破败的围屋后曾经赋诗一首:
五律·老围屋
墨脉
草长填古井,野鸟忽高飞。
梦里茶烟袅,门前足印微。
粄馨无处觅,乡曲几时归。
踯躅残垣外,愔然望落晖。
这是2021年所作:
五律·老围屋
墨脉
墙高尘不扰,百户一家人。
客地宿缘惜,风情中土遵。
奈何霜袭重,犹叹事更频。
故旧已难觅,今看胸臆沦。
消失的老屋,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如今的我们,成了真正的“客家”......
客家人从赣南开始,逐渐向广东、广西、海南甚至海外迁徙。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客家民系,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是位于赣州市八镜台公园的客家南迁大鼎。
为何说客家是世界上最强的华人集团呢?
首先人数众多,国内总计大概有超过6500万客家人。
其次客家人基本是最早一批赴海外谋生的华人,遍布全球。在海外,东南亚(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国)大概有客家人700万,北美(主要在美国旧金山、洛杉矶以及纽约、加拿大温哥华等地)以及其他地区总计有100万左右。海外总计大概有800万左右客家人。综上,全球的客家人大概在7500万左右。
最初客家人大都从广东一代迁移到世界各地,主要是开荒、淘金或者建造铁路等。首批客家人几乎没有多少文化,基本从事有苦又累的苦力活,遭受令人难以想象的剥削和磨难,也有不少劳工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民族歧视中丧生。客家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泪史,为东南亚、北美以及欧洲(西班牙与英国居多,英国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从香港移民过去的)的发展做出了卓越了贡献。
客家人勤俭耐劳吃苦,在做苦工的同时,也在一点点积攒财物,谋求更大的发展。很遗憾的是中国对客家的研究极少,我上大学之前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更不了解客家历史。
我在日本商社工作时,有香港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对客家抱有强烈好感,当得知我是客家人时,大感惊讶,说怪不得这么出色,原来如此。从那之后,只要他在场,都毫无掩饰对我的欣赏,逢人就说我是xx商社在中国最优秀的员工,弄得我都不好意思。
他推荐给我一本日本人写的有关客家人的书籍,我才第一次系统了解我的先祖们是怎样从中原来到南方,又从南方走向世界,并且涌现出众多在世界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人物。
这本书的标题为《了解了客家,就了解了世界》,对客家的研究很详尽。都说日本人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人,此话一点都不假。中国有关对客家的一些资料都是近年才出现的,而日本人比中国人还走在前头。
随着移居海外的华人越来越多,客家人的概念在淡化。但客家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外交流(几十年前令人羡慕的“海外关系”,大部分出自客家)中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概念、故乡情结。很多在海外获得成功的客家人都回故地投资建厂、办校等,帮助老家一同发展,最著名有李嘉诚等。
我也有很重的家乡观念。我的诗词中,多见乡愁,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虽然老家的围屋已经不存在了,但那座祠堂一直都屹立在我们整个家族人的心中,永不泯灭。
(本文有一部分曾经发表过,有点单薄,今天添加了很多新内容,希望各位博友对客家有个更深的认识)
客家不平凡的发展史,让我想到《西游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今天就把这首歌贴一下,用的是蒋大为版原调伴奏。张暴默也曾经唱过主题歌,她的音域对我来说低了。
Thank you, it's quite special to hear a different style for a song that I like very much. I left a short comment and a thumbs up for "I like" on youtube, I think it's more fun I gradually learn the word by myself. And keep the interest lingers on.
如果你在油管上留言,我会告诉你什么意思。文学城博主构成太复杂,有些事不宜在此说。谢谢你的理解。
From above link, found more songs by 墨脉 on youtube. Thank you!
If you don't mind, please explain the meaning of 燕の歌? for learning.
人要有自知之明,你觉得自己很有知识?对,很多博主说,五毛群里你是“最有文化”的,哈哈!
但在网上有一个所谓试金石的概念,就是一旦出现argumentum ad hominem现象,就是人品问题了,更是知识层次和水平问题。
因为这个拉丁词代表的意义并非生僻,是每一个写文章的都应该知道的,更是所谓文化人的界限。
可惜了。
这首歌很豪气,经典永流传。
歌唱得好听,欣赏:))
你说的意思差不多,南方古时称南越,应该就是如今越南一带的越族,他们是土著,而迁移过去的中原人就是客籍。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E%A2%E5%AE%B6%E6%B0%91%E7%B3%BB
感觉最开始就是有土籍和客籍,就是中原外来的迁移过来的叫客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客家人。
这个感觉和台湾目前说的,本省人外省人很像,外省人就像客籍,本省人像土籍,虽然原住民才应该是真的土籍差不多意思。
谢谢沉香姐鼓励,我也希望早点再游台湾,很喜欢台湾,感觉很亲切。
谢谢弄弄,客家人嘛,所以声音好,哈哈!
这个南迁大鼎就是赣江源头,巨大,不过是近年才铸造的,无法和上千年的菩萨蛮相提并论了。
世界客家大会也有所耳闻,因为人在海外,就没多关心。
同感,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远胜中国人本身,他们严谨认真仔细,不是做表面文章,为了升官加爵。他们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实质,研究规律,推算今后的发展。师夷之技以制夷,日本人才真正领会贯通。所以很多人说未来如果再发生战争,日本可能不会再输。
铜鼎照片非常眼熟,当是“赣”子源头,虽不如菩萨蛮有名,窃以为风景犹胜一筹。
只是已找不到来时的路,空惹下多少闲愁离恨!
歌儿好听,鼓掌!
我也在日本生活过N年,我发觉日本人对中国历史的研究,眼光真的可以说是很独特,甚至比我们一些中国人更有见解,南宋灭亡之后,率先哀叹“涯山之后无华夏“的就是日本人,时至今日:那些具有浓郁唐宋遗风的建筑物,也只有在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才能够看得到、、、
再比如说:对於中国三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以及“空城计“的描述!而日本人研究的则是曹操怎样由弱变强的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已经贯穿到了企业管理中。
再比如说今天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是“抗日神剧“是八路军怎样手撕日本鬼子,而日本人对下一代的教育是:下一场战争将会在那里爆发,是以什么形式爆发,如果你是指挥官,你会怎么办?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胜利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以如今的西安为中心的关(中)陇(西)集团作为中国曾经的大地主集团培养了几个王朝,不论谁是皇家都需要他们的支持,直到长安被抛弃不再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关陇集团的衰落的结果。
这些改朝换代过程产生了大量的客家人,因为前朝的部分社会精英可能不被后来的王朝接纳,或者不愿意服从后朝,而这些出走的人属于曾经的精英集团。比如中国历史上打赢了淝水之战的谢安,源于武王伐纣的姬姓,其后代如今是在湖南山区落户,每年淝水大捷之日,还全村操作起来,模仿重现祖先辉煌作为纪念。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见历史上谢家曾经有过的辉煌地位,是当时中国绝对的社会精英,但后人也成为迁徙他地的类似客家人的境地。
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复姓,宇文,欧阳,独孤,等等,反正后来金庸喜欢用在武侠小说中的,也是出自中国早期朝代名人大户(宇文最典型),都是来自关陇集团,这些复姓其实是少数民族的姓氏汉化的结果(司马是氏,不是姓),随着历史上某个时期家族地位的升迁而流传下来。
客家人在新的迁徙地客观上是先进文明,也就具有某种优势生存,能够繁衍。
波士顿的徽派民居荫馀堂就是从安徽搬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