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城外

现在没什么好介绍的.
正文

Kodak Moment

(2012-01-24 07:02:48) 下一个

 这两天,柯达宣布破产的传闻不断。上周,我特意打电话给北京办事处的老同事Bobby,向他致以“鳄鱼”般的问候。他说:“破产保护已经嚷嚷很久了,应该不会对中国有很大影响。”

 今早,看到官方新闻里终于承认“柯达在美国正式申请破产保护”,仿佛相声里面扔靴子的笑话,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但是,我这个曾经的柯达职员,不可能笑得出来,虽然我“愤愤”地离开柯达中国已经13年了。

 怎么说呢,一时间仿佛所有的情绪都堵塞在了咽喉,不知从何说起。。。

 1994年,我历经3个月,通过笔试面试再面试,终于PK掉了一群群精英,幸运地混进了这个500强的国际大企业。记得当年,国人还不太知道什么是“Fortune 500”;不像现在,连混在中国的一个洋人都搞出了山寨的“胡润排名”。也就是那年的Fortune500,柯达的年营业额排在世界第九位,利润排在全球100位左右

 还记得当年面试我的一个部门经理,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居然是:“柯达是一个日本公司吗?”呵呵,显然我前面的某位应聘者的言语“惹恼”过这位经理,呵呵。。

 和我一同来到柯达的还有当年刚刚被董事会从“摩托罗拉”挖到柯达的President乔治菲舍先生。那个年代,大家还不兴把大老板叫做“CEO”,而是叫“GM”之类的东西。记得,菲舍先生第一次到中国访问,特意来位于国贸的北京办事处走访。我哪里知道他的位置那么高啊,只知道但凡来个说粤语,说闽南话,以及说英语的人就比我们北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官儿大。我当年负责帮他们一行人在办公室内拍工作照。菲舍离开前,我把相机随手递给了一个香港同事,让他帮我与菲舍合影。呵呵,后来才知道,那个香港人是我们亚太区的大佬,呵呵。而我的无知无畏,没有让我过早地断送自己的职场命运,算是侥幸。呵呵。。。

 其实董事会把菲舍挖来,是考虑到他在摩托罗拉的表现。因为他带领摩托罗拉团队大力开发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同时,他在贝尔实验室博士研究经历,使他具备电子通讯专业的背景。所以,我回想,那个时候,柯达其实已经意识到市场和产品的发展趋势了:居安思危!这一点,柯达当年的董事会非常明智!

 1994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数码相机。那是一台基于尼康F90单反机身,柯达提供电子后背的笨重的家伙。根据协议,柯达整合尼康和佳能的单反机身,使用自己独立生产开发的CCD,与电池+SCSI口以及把小型处理器结合起来,做成一个“数字后背”镶嵌在尼康F90或者佳能1N上面。这些数码产品,柯达可以销售,尼康佳能不可以!牛吧?!当时的我,太喜欢这个东西了。所以,在经历一系列内部竞争之后,我从印刷部调到了专业摄影部的数码影像组。在那期间,我组织了不计其数全国性的推介会;把全方位数码产品搬上电视台作为科普教育节目内容;把数码相机借给新华社,由他们把亚特兰大奥运会首金的照片,把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照片,第一时间传给国内。我跑遍各大报社,新闻图片单位,各地的摄影家协会,组织摄影师们学习讨论新科技的优劣。。。。2006,当我从新回到摄影器材行业的时候,我发现当年在座位上听我讲课的很多朋友,已经是数码摄影界的大腕了,呵呵。。。不好意思,我顺便抬高自己一下,满足一下我小小的虚荣!

 我曾给我的上司宛世杰博士提出过许多后来被“富士、佳能”使用的市场建议。但是。。。所以,我真的感叹啊,柯达这个大象的神经传导速度之慢,慢得以至于今天只能悄然离去。。。。。

 

柯达在1994-2000的战略方向没有错误。它之所以找George Fisher来管理一个传统胶片类企业,其实就是未雨绸缪,担心今天局面的出现。可是,一个好的认识与好的方向一定能产生理想的结果吗?中间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致命的后果。如果,让我描述这期间的种种,我可以写成数以万字的MBA论文,也可以写成一册职场言情小说。我的文字必将会涉及中西方文化的争斗,美国厂商与日本厂商的争斗,港台同事之间的争斗,传统胶片产品与数码产品的争斗。所有这一切,就是一部自由竞争下“适者生存”的血泪史。

 

记得15年前,一个中国图片社的老师傅问过我:“数码会取代胶片吗?”。我知道他当时有“叫板”的潜在含义,毕竟他是靠暗房技术求职一生的老师傅啊。所以,我很中肯地回答他:“我觉得不会是取代,而是并存。因为,CCD电子元器件的精度永远比不上卤化银分子级别的精度。对于那些苛求专业品质的影像工作者,放大镜下的完美表现,数码产品永远无法满足他们挑剔的视觉。然而,数码产品的易操作性,会更切合大众的口味,所以,我坚持并存的观点!”老师傅点点头,他知道他奋斗一生的胶片是“阳春白雪”,而数码照相不过是“下里巴人”。

 可是,我俩都没有想到的事实是:专业摄影师的眼睛是有宽容度的,当“快速方便获取最终影像”这个属性超越“画质”这个属性的时候,摄影师的衡量标准改变了,他们对“影像”的价值观变了。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悲哀呢?是艺术向市场低头吗,是饕餮盛宴向快餐文化低头吗?我不知道。。。

 曾几何时,我的一个老朋友在大学毕业试验里,选择了制作“T颗粒”。我那么羡慕他们的专业,因为在他们面前,在柯达这个传统影像巨头面前,我是个门外汉(我是学计算机出身的)。“T颗粒”可是柯达引以为豪的专利之一,我不做赘述了。我曾经那么仰视那些一个个从罗切斯特R&D走出来的专利持有者,他们就是NBA名人堂里的乔丹、拉里伯德等等。但是,大江东逝啊,我真的很悲伤,今天的柯达已经依靠出卖专利,与别的厂家打专利官司维持生计了。哎,这此第怎一个“哎”字了得。。。。。

 当我再次找出庾澄庆为柯达录唱的那首广告歌,看着广告中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当我们再次想起几乎成为英文成语的slogan, Kodak momnet”,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伤感的历史。。。巨星陨落,它曾经在浩瀚的夜空中划过璀璨的光芒。。。

今早,在网上看到一篇论文是这样感叹柯达的历史的,我截取一句,因为它客观而且中肯:柯达用自己潜心钻研的技术为人们烹制出一场科技盛宴,最终却发现餐桌上没有自己的位置。(http://cnr.cn/gundong/201201/t20120120_509081397.shtml

1994年到1999年,我把我的青春献给了鼎盛时期的柯达。在此之际,以此文悼念柯达以及随之逝去的俺的青春岁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