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要读经典(一)
(2014-06-03 00:54:24)
下一个
---国际有识之士要与中医接轨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異。可中医还要学习古代的经典著作。这使很多人不理解。不要说反对中医的人,就连很多同情中医的朋友也不能释怀,更有甚者,中医学院的一些教师和学生也不理解。
闲云是中医,並坚持不懈地学习经典著作, 有责任将个人行医和教学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以此回答中医为什么要学习经典著作。
中医为什么要学习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伤寒杂病论>>?
答案很筒单,因为读好经典著作,才能更好的运用中医的思维方法、结合临床经验,更准确地诊断病人,更有效地治疗病人。
学习中医者,能否用中医思维方法诊断和治疗疾病,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举个例子说明,一位长期反复咳嗽气喘的病人,痰稠黄,量多易出,舌质微暗,舌苔淡黄而膩,脉弦。
非传统中医思维的第一印象,是肺部的炎症,咳嗽气喘是由炎症造成的,因此首先要控制炎症,于是使用清热,消炎,化痰止咳的治疗方法。
主要药物为黄芩、鱼腥草、枇杷叶、紫菀、桔梗、川贝母、甘草等。看起来不错,但临床无效。
而我的着眼点则是阳虚水液不归正化,痰虽黄,但多而易出,不为热。其病反复缠绵不为实,形寒怕冷为阳虚。
处方截然相反,用温阳散寒的麻辛附子湯加味。药用炙麻黄、熟附子、细辛、五味子、干姜、炙甘草。迅速控制症状,咳愈喘微。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中风病人,发病三天,左侧肢体无力,肌力3级,说话不清,面红,神识矇胧,咳嗽,痰粘稠不易咳出,脉滑数。
非传统中医的着眼点是脑血栓形成,瘫痪。选用了治疗瘫痪的名方,补阳还五湯。用药后患者嗜睡,神志不清。
我看到这例病人的第一反应是痰热,偏瘫是痰热阻络所致。痰热不去,病必加重。于是用清化热痰通络之法,患者渐渐清醒,可搀扶行走。
中医要用中医的思维看病,否则不叫中医,对于这一观点,国外有一部份走在现代医学前沿的人,已经有所认识。
闲云曾应邀,几次赴德国讲课。一位教授告诉我,德国有四万多西医学习中医。最成功的有八十多人,这个班就占了一半。
这个班,要求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共开设三门课程,一年一门,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课时数都在130小時以上,比中国中医院校的课时多。
他们认为学习中医,就要了解中医的源,就要学习中医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中医,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可谓有远见卓识!
看來,中医不仅要与国际接轨,国际有识之士也主动要与中医接轨!
课间聊天,得知他们中有相当一部份人,已停止用西医治病,而采用中医针灸治病。人数比例微不足道,但他们代表了一种新思想。
这对他们来说,经济上有很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用西医方法,每天要看50-60个病人。而用中医针灸,每天只能看十几个病人。
当然他们还是保留西医执照,因为在德国中医不能单独行医。
之所以这样,他们认为医生应该把病人的长期健康放在第一位。他们认为,很多病都可以不用西药,西药常有副作用!
当然,德国对中药的管控也是很严格的,除了质检外,中药只能在西药店凭医生处方购买。而且麻黄,附子之类的有毒副作用的中药现在还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