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经典是为了创新
中医经典著作,已从医学上升到哲学,医哲一体。读经典能够发展中医。
经典著作中,常常一句话一个段落,并不单纯地表明一层意思,是多重意思的集合。即使字面读懂了,并不一定明白了深刻含义,即使明白了含义,临床也不一定用得出来。
再有,后世的临床和理论效应,并不一定是作者当初估计到的。
总之,经典著作常常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开拓的空间,发展的空间。
其空间可大可小,大到发展成一门学科,比如清代的温病学,就是从《伤寒论》第六条发展的。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伤寒论》因此而诞生。当时的瘟疫多偏于寒,故寒邪的入侵成为该书的重点。
但是在第六条,张仲景指出,还有一种病,看起来象伤寒,但不是,叫做温病。如果用伤寒之法治,就会加重,若一误再误就会死亡。但未详尽论述亦未出示治法。
此后多少年,还有相当一部份人用治伤寒之法治温病,造成很大的临床失误。于是先贤们前仆后继地摸索温病治法,探索温病理论。直到清代中期,才完善了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及完备的方药。其间经历了一千多年。
也就是说,温病学派是从《伤寒论》这部典著作上发展起来的。
《温病条辨》是集温病大成之作。其中的方药有五分之一來自《伤寒论》。若算上加减方就更多了。而作者吴鞠通是读《伤寒论》出来的,他"远踪乎仲景,近师承于叶氏"。仲景就是《伤寒论》作者张仲景。
经典著作不仅必读而且要反复地读,隨着临床经验的增加,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会,都能发掘出更深刻的东西。
闲云创治早期感冒和流感的热茶泡热饭方法,就是在读懂了麻黄湯、桂枝湯及其煎服法后,化裁出来的。(我将在下周写出适应证和具体使用方法)。
《伤寒论》的厥阴病篇,被称为"千古疑案",虽已讨论数十年,至今尙未弄清。闲云预言,厥阴病篇将和第六条一样,发展成一门学科,到那时,过敏性疾病就有恰当的治疗方法了。
中医并不强调读古代所有医书,而是强调读经典,中医历代著作,能以万数计。而经典仅四部、有的把它放宽了,也不过八部。
读经典与发展中医是同向的,读经非祟古,而是为了创新。
中医精典必读我己连发三篇,即1、 国际有识之士要与中医接轨。2、 今后会不会出国学中医?3、读经典是为了创新。从三个方面,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了中医精典必读的理由。以此,暂告段落。在今后的博文中,很多地方将会折射出中医精典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