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
2025 (1)
《美國女孩》
阮鳳儀是電影《美國女孩》的編劇兼導演。它在2021年入圍了七項金馬獎。電影帶著現身說法,情節重疊了她的過往: 她的母親罹患乳癌,2003年選擇返台就醫。鳳儀台大中文系畢業,再出國進修電影。《美國女孩》點滴台灣經驗。她的文體細膩討喜,剪貼涓涓的「流水帳」。
正在轉大人的《美國女孩》梁芳儀(方郁婷飾),隨著媽媽,離開了舒適的第二故鄉美國,住進台灣擁擠的公寓樓層,房子潮濕長霉、跟妹妹同房、沒有隱私、浴室窄仄。自私的她,總覺得事與願違;不理解父母的經濟重擔,吵著要回加州。 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升學主義的教育:她必須剪短長髮,穿上絲瓜領制服,循規蹈矩地跟著同班念死書。國文老師教授《木蘭辭》時,死勁地強調「考試」重點,《木蘭辭》生動的內容,變得四分五裂。
姐妹兩習慣說英文,被譏諷叫「美國女孩」。芳儀是美國 資優生,如今成績在班上墊底。數學不及格,被迫上前挨打,老師不許她抽回手心,也不准她哭。她回家摸著紅腫的雙手,哽咽回憶她往日恣意與知己作「馬迷」的日子。她的牆上貼滿了馬的照片。
戲裡作父母的兩個中年人,被生活磨得已經老夫老妻。爸爸梁宗輝(莊凱勛飾)是家人的衣食支柱。台灣、深圳兩頭跑。太太病殃殃,抱怨他出差、又溺愛大女兒。他建議把美國房子賣個好價錢,然後在新店買間大些的房子。夫妻經常為芝麻瑣事吵嘴。
芳儀眼裡的媽媽(王莉莉,林嘉欣飾)是弱者。 癌症使莉莉的情緒無所適從。化療並沒讓她閒著,在家還得做飯、洗衣、擦地。參加母姊會,竟然有家長唯恐芳儀會帶壞她的女兒,莉莉必須為自己的女兒辯護。其實她內斂,也有爆發力。需要作睿智決定的時候,她還是指揮全局。
林品彤演的梁芳安,還沒長心眼。圓臉眨著烏溜雙眼,頰邊麻花辮,是個左撇子。觀察四周以後,嘣出一針見血的話。她並不感覺美國最好,所以她說:「妳以前在美國的時候,不是最討厭剪 Coupon(優惠券) 了?」她最怕媽媽會死,追問媽媽、爸爸、姐姐死亡的問題。姐姐厭煩這條跟屁蟲,不肯替忘帶鑰匙的妹妹開門,把妹妹關在外面。有一次她們坐在路上吃零食,芳安對姐姐說:「你知道的,媽媽很愛你的。」
方郁婷五官俏麗,眼神慧黠,演技自然。1971年奚淞的作品 -《封神榜裡的哪咤》,以意識流顛覆了傳統對頑童哪咤的刻板形象。哪咤闖禍,出自青春體內的愛玩好奇。80年代台灣的新浪潮電影開始,不少以青少年作為主題。此片令人想起民國40、50年代升學掛帥,我們惡補挨板子,拼命通過聯考上初中,然後考高中,再考大學。青少年的成長經驗,在腦子裡是抹不掉的。
芳儀叛逆,她在家長聯絡簿裡,模仿媽媽簽名;因為網線不良,她偷泡網咖,悄悄找養馬場的地址;屢次跟媽媽頂嘴。近代小說裡有個霍登(Holden Caufield),是《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J. D. Salinger)的主角。霍登厭惡成人的虛偽世界,翹家流浪了兩天。只有天真無邪的小妹,是霍登唯一的慰藉。芳儀卻膩死了妹妹,沒有同伴。
開卷至尾,「流水帳」娓娓連接:垃圾車由遠而近,芳儀拎兩塑膠袋下樓,街坊鄰居靜等街邊,魚貫而扔;洗手台對著的窗戶,斜裝了鐵框架,擺飾什物盆缽。芳儀踮腳伸頭,能夠看見樓外底下。
女兒難得回來團聚,梁爸爸特別惜疼孩子。從大陸出差回台。梁媽媽忙著為丈夫消毒、洗衣;爸爸手抱老二,肩背老大。他吹口哨喚女兒;女兒的央求很當回事,為芳儀買新腳踏車還有梳妝台;兩個女兒忙著給爸爸染頭髮。媽媽知道兩女兒想吃冰淇淋,帶他們去店裡,吃得三人樂陶陶。
芳儀擔當獨角戲時,管樂獨奏短短四、五個音節,爵士味襯托寂寞少女心結。芳儀用最狠的話惹怒媽媽,爸爸氣急體罰芳儀,她崩潰離家出走,去找心愛的馬。馬廄的那場戲貫穿全局。芳儀夢幻破滅。
那正是SARS 橫行霸道的時候,芳安咳嗽,症狀不是小感冒。梁媽媽不顧丈夫和大女兒的反對,硬是把二女兒帶到醫院檢查。檢驗人員為安全起見,把芳安留下隔離。一家人想念芳安,心中忐忑,電話一響,三人心驚。
已經破碎的地方,恨不得馬上修補:梁媽媽陽台曬被,猛聞妹妹棉被的味道;姐姐用手覆蓋牆上妹妹留下的手印;爸爸終於准許去醫院接小女兒回家,忍不住跌坐階梯大哭。芳儀平常討厭聽的「姐姐!」的撒嬌聲響在窗台下, 姐姐歡喜地飛奔下樓。電影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