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
《你的國,我的家》(No Other Land) 揭巴人苦楚
2013年有兩部入圍奧斯卡紀錄片的電影:《守門人》(The Gatekeepers) 和 《5台破相機》 (5 Broken Cameras)。前者介紹以色列辛貝特 (Shin Bet) 這個機構,專門對付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後者《5台破相机》帶著挫折與沮喪,替巴勒斯坦的莊稼漢,述說對失去土地的不捨。雖然雙雙落選,但內容都很觸動人。
今年奧斯卡紀錄片的得主 - 《你的國,我的家》(No Other Land)繼續提醒世人,巴勒斯坦的苦楚有增無減;另有兩部劇情片,說的是猶太族群背負的流離心態:《跳痛之旅》(A Real Pain)以及《粗獷派建築師》(Brutalist);時隔12年,兩個族群角逐不同獎項,結果各自勝出。
獲奧斯卡 遭院線杯葛
《你的國,我的家》獲獎後,被主流院線杯葛,幸虧我還是在戲院裡看到了。《5台破相機》的主人博那特 (Emad Burnat) ,靠著以色列籍的蓋依·達維笛(Guy Davidi)一路相挺:見證比林 (Bil'in) 小鎮,如何被以色列加圈統轄;《你的國,我的家》同樣有以色列人尤瓦爾·亞伯拉罕(Yuval Abraham),幫著巴勒斯坦人巴索·艾德拉(Basel Adra)到處見證。其中有許多兩人的對話,反映他們生死與共的兄弟情懷。
「我們沒有其他土地了!」是英文片名出處,來自馬薩·菲爾亞塔(Masafer Yatta)一個媽媽的呼喊。該地19個村莊被以色列軍方,以徵用軍事訓練為由,拆除間間房舍。觀眾也親見她的兒子為了搶回發電機,被對方開槍射擊,觀眾冷不防看見了悲劇。村民被迫住到洞穴裡。她的兒子傷重癱瘓,劇終死於臥床感染。片子呈現的海報:主角艾德拉側躺在乾涸無作物的土地上,萬念俱灰的面對鏡頭,後方是一輛青面獠牙的推土機。
最使人心痛的是連辛苦建造的學校也被剷除。百姓過去建了一所學校,是偷偷胼手胝足、婦女白天建、男人晚上趕工,才把簡陋的教室蓋好。不過這所培育孩子的建築,仍然沒有逃過敵手:軍方無預警到達,迅雷不及掩耳,先推後剷。製作組此時趕到,艾德拉照舊邊攝影邊吼:「我在拍你們!我在拍你們!」上課中的學齡兒童被逼從窗口逃生,驚愕地哭喊竄逃。艾德拉從前也在該校就讀。
兩個夥伴 肝膽相照
拍攝時間從2019 年至 2023 年。學會阿拉伯語的亞伯拉罕,為著採訪拆除房屋的新聞,來到菲爾亞塔。他曾經有機會到以色列情報單位工作,可是亞伯拉罕沒興趣;結識了艾德拉(Basel Arda)以後,拔刀相助的憤慨,讓他站在巴勒斯坦這邊。也弄得他兩面不是人:巴勒斯坦人懷疑他在作間諜;在自己軍人同胞裡頭,他們也譏刺他在爭「人權」。
兩個夥伴肝膽相照討論未來,也有爭辯的時候,艾德拉勸亞伯拉罕別在意報導的閱讀率低。有個橋段很搞笑:亞伯拉罕和某村民辯論時,被旁人叫他們少廢話,趕快搬麵包!亞伯拉罕二話不說,立刻遵命。以國政府以人種實施不公平的政策:以色列人的黃色車牌代表能夠自由出入,巴勒斯坦人的綠色車牌則無法進入以色列,是否類似當年猶太人被迫佩戴星星徽章?
孺子渴慕雙親之情,也記載在電影中:艾德拉睿智的父母,引導他走義路。1967年以來,以色列持續佔領約旦河西岸。艾德拉的父親被捕多次。全家習慣了顛沛流離。以前家計靠農作物以及牧羊,後來他老爸開了一家加油站,它變成鄰里聯絡的大本營。艾德拉從小跟著老爸到處示威,後來自己變成領袖。有一回以國軍人要找他麻煩,搜查無果後,他們綁走了他的父親;那些屯墾居民也幫著軍人壓迫巴國人。
越遭打壓 越受注意
紀錄片真實的血腥與暴力讓人戰慄:觀者眼睜睜見著艾德拉的表弟,被一名屯墾居民近距離打中腹部。此片的製作有另外兩個人:哈姆丹·巴拉爾(Hamdan Ballal)跟拉謝爾·瑟爾(Rachel Szor)。巴拉爾在得獎後,被以色列軍方拘禁,遭到毆打虐待。巴拉爾被釋放後說,他聽到軍方提了他的名字與「奧斯卡」這個詞。
後續還沒完:由於害怕「反猶」嫌疑,除了戲院,此片在Netflix、Apple 或 HBO 發行權也受阻;但是紀錄片作於一種媒介,越遭打壓,會越受注意。包括《粗獷派建築師》(Brutalist)的猶裔導演布萊迪·寇貝特(Brady Corbet),也在敦促《你的國,我的家》的發行機會,因為那是人的一項責任。
世界周刊 5/4/2025 P.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