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
《我仍在此》(I Am Still Here)對抗獨裁的女人
托奧斯卡頒獎在即之賜,我總算可以看到國際電影了。今年有部巴西片 -《我仍在此》(I'm Still Here),是外語片競賽之一。它讓我憶起餘溫猶存的另一部巴西電影《中央車站》(Central Station,1998),還有西班牙電影《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2004)。
金球獎封后 巴西第一人
《我仍在此》的女主角費南妲·托雷斯 (Fernanda Torres),是第一位獲得金球獎(2025)影后的巴西人。她的95歲母親費南妲·蒙特納哥(Fernanda Montenegro)曾因電影《中央車站》,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與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女主角。托雷斯在《我仍在此》一亮相,就像極了20多年前,她的母親蒙特納哥在《中央車站》的模樣。蒙特納哥在《我仍在此》飾演老年後的女主角。母女兩都演技服人。
《我仍在此》的編劇是豪瑟 (Murilo Hauser)和洛雷加 (Heitor Lorega),根據馬塞洛·魯本斯·派瓦 (Marcelo Rubens Paiva)的原著而來。派瓦寫的是自己的母親尤尼斯·派瓦 (Eunice Paiva, 1929 – 2018) 的奮鬥史。報導文學的路子,演出巴西軍事獨裁,鎮壓反對人士的酷吏史實。 巴西電影,是說葡萄牙話。馬塞洛·魯本·派瓦的母親是名鬥士。尤尼斯本來養尊處優,跟丈夫、四女、一兒和樂融融。一家之主 - 前聯邦議員魯本斯·派瓦(Rubens Paiva,1929 - 1971)忽然被類同錦衣衛的隊伍抓走以後,一直下落不明。尤尼斯除了保護家庭,還發奮圖強,進了麥肯西長老會大學法學院進修(Mackensie Presbyterian University)。她48歲法學院畢業。
導演《我仍在此》的沃爾特·塞勒斯 (Walter Salles),也導了《中央車站》、《摩托車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塞勒斯擅長織串故事:《中央車站》寫萍水相逢:單身女子牽手喪母的男孩到處尋親;他也寫真人演義:《摩托車日記》的原著來自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1928 - 1967)的南美洲遊記。《我仍在此》的劇中人熱衷照相,他們常常手持攝影機,連續的兩三個鏡頭搖頭晃腦的,正是那個年代寫真所及的技術。
吉光片羽是沃爾特·塞勒斯的拿手好戲。演魯本斯·派瓦的賽爾頓·梅羅(Selton Mello)的扮相和本尊相似。有一很溫馨的橋段:小女兒在玩海沙時掉了一顆牙,老爸哄著她的玩伴,一起把乳牙埋進沙子裡;事後捨不得,又把乳牙挖出來,拿回家放進封套中。多年之後,尤尼斯翻舊物時,發現完好無缺的小小牙齒。眾人回憶起來,特別心疼與辛酸。家裡有台放映機,影像都是流金歲月。馬塞洛·魯本斯·派瓦年幼時失去父親,他用筆拾綴記憶,也讓世人認識他的不平凡的父母。
救世基督像 各自解讀
劇情剛開展不久,有個閃過的暗示看似不經意,好像又跟故事無關:那尊有名的救世基督像。它遠立在里約熱內盧國家森林公園中,以寬闊胸懷俯瞰人世,側面出現幾秒而已。有心的觀眾真的可以各自解讀。
片中也直述虐囚刑事:尤尼斯與女兒Eliana(Luiza Kosovski飾)曾經無端被捕,母女兩人被迫蒙上黑色面罩,同時被囚禁和審訊,精神受盡驚嚇。母女心電感應,縱使不見天日,但是獄卒帶著尤尼斯,走過坐在長凳上的Eliana時,她們互相感應地呼喚對方。女兒一天之後獲釋,尤尼斯被關了12天。
監禁的經驗使尤尼斯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丈夫。她也學會巧計:警察假意推拖,不願承認魯本斯·派瓦無辜被捕,尤尼斯藉此一再申報人口失蹤,要派出所查出丈夫的蹤跡。她並且盡量上新聞、佔版面,要把不平公諸於世。 魯本斯·派瓦被捕之後,受不住各類偵訊逼供,因傷重而死在監獄裡。即使知情的朋友告訴了尤尼斯,她還是要追究屍體在哪裡?終於等到了那一天,她收到正式的死亡證明書,但是丈夫跟200多政治犯一樣,再也找不到他們的屍體了。
1964年巴西的軍政府開始高壓肅清,到2012年垮台。劇本沒有演出尤尼斯後半生的貢獻:她作為律師,更致力幫助土著,專業反對他們遭受的暴力,成功捍衛了原住民的自治權。世界周刊 2/23/2025 P.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