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
新版《小婦人》(Little Women)賦予新思維
那是溫、良、恭、儉、讓《小婦人》(Little Women,1868年初版)的時代,小說是當年我輩學子必讀的課外書之一。它多次被改編成電影:葛莉塔葛薇(Greta Gerwig)2019年再新編兼執導;很多內容根據原創,也引入了新世代的意識。
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Alcott,1832 -1888)的這本著作,到今天仍陸續再版。之前英國還有個大才女 - 珍奧斯汀(Jane Austen, 1775 - 1817)。兩人都擅長寫家庭中的女兒們。《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早出版(1813) 了半世紀,但是書裡的英國女郎多些心眼,為嫁郎君的壓力大,也沒有《小婦人》的美國內戰背景。有這些寫手作先驅,影響較多鬻文為生的女作家,冒出如春筍。
楔子演為生活與著書打拼的馬家二小姐喬 (Jo March,Saoirse Ronan飾演),跟出版家談出書的機會。世故的出版商啟發了喬的潛能,個性強的她意識到:女子脫出世俗的觀念, 通過努力,一樣可以達成志願。劇本然後回憶她的小康而溫暖的家庭。原著47章徐徐道來;電影劇本跳接過去、思緒、現實。。。
開鑼好戲介紹喬的簡樸家庭:聖誕節一早,媽媽帶著四個女兒,將豐盛早餐裝籃,準備同飢餓的鄰人共享。一家之主馬牧師上前線服務去了。她們懂得施比受更有福的真理,嘻嘻哈哈踏雪前行。
鏡頭慢慢帶出那個時代背景:點燭、燒柴、倒V屋樑、吱吱地板、掛滿衣裳圍成的圓架,可充當話劇後台、七碼布做成的層層蓬裙;印刷機運作、染色書皮、燙金字等等懷舊氛圍,配合音樂緩緩進行。
早逝的馬家参女貝絲(Beth March,Eliza Scanlen飾)嗜彈鋼琴,心思細膩。她在書中的36章用鳥比喻自己的手足:大姐梅格(Meg March,Emma Watson飾)像斑鳩,二姐喬是海鷗,小妹艾美(Amy March,Florence Pugh飾) 如雲雀,貝絲沒提自己,我感覺她巧比百靈鳥。四個孩子皆荳蔻及笄,少女情懷總是詩。片裡的明星扮相稍微超齡。假使真找到十六歲以內的青春姑娘扮各角色,恐怕難擔大任。
日常總有風浪:老么艾美任性嬌縱,跟男孩氣的喬容易衝突。兩個姐姐不帶小妹出門看戲,她就燒了喬的稿子洩憤。事後她硬要跟在二姐和鄰居勞理(Laurie,Timothée Chalamet 飾)屁股後頭去溜冰,差點賠上小命。這段令我心領神會:在台灣的克難時期,家中五姐妹也難免齟齬,彼此恨得牙癢後雨過天晴。
兩個角色編排得不夠圓滿:貝絲與梅格。貝絲如早蔫之花,病、死本難料,書裡、片中她都短命,無可厚非;但是梅格原來醉心舞台,選擇了作賢妻良母,婚後很快就生了兒女。片子沒讓梅格發揮治家能力,重點集在喬及艾美身上。
艾美的藝術天賦,我猜奧爾柯特有些移情色彩:書裡26章專寫艾美的美術學習:不管炭筆、素描、水彩、油畫、黏土、石膏;既臨摹、又寫生。。。全都愛不釋手。奧爾柯特潛意識裡也許有作藝術家的傾向:她給了艾美難得的、己身無緣的機會,赴巴黎夙願以償。艾美接受勞理求婚之時,兩個人都洗盡鉛華,脫胎換骨了。
我個人喜愛兩組畫面:喬不按章法,與勞理長廊共舞,盡興雙手高舉,雙足高踏的動態;另外一個靜態:優雅的紳士、打陽傘的淑女,在海濱漫步 -- 葛莉塔葛薇模仿了1860年代的印象派:類似莫內的《特魯維爾海灘》(Beach At Trouville,Claude Monet)、秀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lle de la Grande Jatte,Georges-Pierre Seruat)
有個人物不能忽略:馬姑姑(Aunt March,Meryl Streep梅莉史翠普飾。)馬姑姑如同珍奧斯汀書裡走出來的嫌貧愛富、尖酸刻薄的女親戚;不同的是她鷹眼銳利,知道怎麼投資:馬姑姑很公平:供應艾美去巴黎學藝,雖然她懊惱艾美沒釣到更富貴榮華的金龜婿,但是勞理也差強人意;她的豪宅送了喬,作培育貧民子弟的學校。史翠普演技好得沒話說,絕對不是高估。
結尾返回楔子:喬就著燭光,將作品多番校正改變。拿著成品再去紐約見那個出版商。內容並沒有按他的意見去順應世俗;她生動寫出對生活存有盼望的各種人性。出版商讀著讀著,被新的內容說服,願意為喬出書。喬已曉得如何討價還價,連再版的權利以及紅利也談妥,是個前途無量的新作家。
感謝黑眼睛的蘇珊!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