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非博客

小说、诗歌、散文、学术
正文

悬浮于风(小说)第一章(5-7节)

(2013-10-15 10:22:57) 下一个

作者:訾非

5

他们寄住在白奶奶家。那个村子离山镇有十里之遥。

玫和他的父亲都在山镇中学教书,他们的母亲都住在百里外的涂门县城。七十年代,革命的最后几年,工作当然也都是革命工作。

夏天的夜晚,白奶奶一家都睡在院子里。玉米秸拼成的床,光溜溜的,很凉爽,也很硌人。辗转之间,也就习惯了。

虫子铺天盖地的唧唧声把他们淹没。    天上的星星真多,有的闪烁不已,有的凝滞不动,它们白花花地铺在神秘的黑绒布上。你望着望着,就有一颗跌落下来,划了道暗红的弧线。白奶奶说,又是一粒害羞的星星,生生被人看下来的。于是他盯住那最大的一颗看了许久。日复一日,它还是高高地挂在上面。

他记得自己常在村东头的坟地里捉紫色的甲壳虫子。是蓝紫色,有金属的光泽,后来他在钢丝上看过这样的颜色。在静悄悄的坟地里,这颜色汲取了死亡的精华,美得摄人心魄。他和玫各拿一只空墨水瓶,东捉一只,西捉一只,最后把瓶子装得满满的。这时候,玫就不敢再看瓶子,把它丢在地上.

木木是白奶奶的孙子,和他一样大。他捉大个儿的螳螂和蚂蚱,把狗尾草的穗秆插进它们嘴里,串成长长的一大串,挂在檐下,满眼望去,尽是挣扎的线条。   

木木是个老实孩子,从不跟人打架。倒是黎和玫,有时各不相让,打得一蹋糊涂。

    “你咋不让让妹妹?!”白奶奶说。

    “她抓我!”

    “她能有多大力气?!”

    “她有爪子!”

    “不许打妹妹!”

    这种时候,木木总是站在一旁,超然地望着他们,什么话都不说。

    打架的事为数不多,至少在记忆中如此。但记忆并不总是靠得住的。

6

他迈出蔚秀园东门,迎面撞上一条车水马龙的街。街对面是XX大学的西校门。人头攒动,人声嘈杂。一群游客被挡在朱红的大门前头,正在跟门卫交涉。有说大老远来的,有说慕名而来的,也有说自己认识里头的谁谁谁。

 “请配合我们的工作,非典期间凭证出入。”门卫给出了无可辩驳的理由。

    想趁乱溜进门去的,就朝门边偷偷移动,却被另一个门卫一把一把薅了回来。更多的人拥塞在门口,朝里面使劲张望,仿佛里头是爱丽丝漫游过的奇境。

终于,几个游客放弃了努力,一个接一个站在门前,摆好让同伴们拍照,郑重提醒别人一定把门额上“XX大学”几个字拍进去。门两侧的石狮子也沾了光,被游人百般抚弄。人们在它们的左右前后搔首弄姿,努力让表情配上这两座张牙舞爪的石头。

7

    白奶奶并不经常责备他们,她的方式,几乎算是纵容了。错误只在发生之后才去解决去弥补。而他的父母亲则总在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担心他变成个坏人,或者生病死掉。

他们叫“白爷爷”的那个男人整日忙碌,到了晚上就和另一些老男人在村头牛舍旁边的一间屋子里抽烟、喝茶、聊天。冬天这间屋子中央生起一堆火,房梁被熏得焦黑。黎经常坐在这群老人中间听他们唠嗑,他还不是很能听懂他们的方言,但火是温暖的。他常在他们嗡嗡的声音里沉沉睡去。

集市上,白爷爷会给他们买花生。炒花生的铁锅和铁铲在露天里碰响,香味老远就能闻到。他还会给他们买生煎包,或者被煎得焦黄的玉米饼。这样的机会并不很多,更多的时候,他在红薯田里忙活,他们就在他周围奔来跑去。白爷爷从来都不曾开心地笑过,心事重重的,爱抱怨。他们当然更喜欢奶奶。

但他能让庄稼长得鲜艳肥硕,能把桃树的枝条嫁接在杏树上,能把芝麻变成香气四溢的麻油。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奇迹,非凡人所能为。

后来他回到父母工作的城市,经常回忆这些奇迹:嫁接在杏树上的桃枝竟能那么牢靠的生长,红薯藤下居然能挖出那么鲜嫩的红薯,被埋进土里的麦粒能长出那么鲜绿的喜人的苗。一座城市里是不会有这些奇迹的,除了那个电影院,勉强可以和这些记忆比美,尤其是开映之前投在银幕上的那个“静”字,无数期待的目光凝结而成的。大家屏住呼吸,然后一起喊出“静!”电影就开始了。

电影放得是什么都不记得了。

在家里,他的父母之间,平时还算客气的,互称同志,他从未见过他们拉过手,或者类似的亲热举动。温柔情感的流露是被禁止的,绝不能说:“我喜欢你。”

没有谁下过禁令,但肯定不行。

    埋头于各自的工作,兢兢业业,忙得团团转。

如果那时他看到父亲对母亲说“我爱你,”天一定会立刻塌下来,或者更确切地,就像厕所周围的四座墙壁轰然倒塌,好在这种尴尬的场面从未发生过。

情感是被诅咒的。也不能说“我恨你,”也在禁止之列。“我高兴,”“我愤怒,”“我嫉妒,”“我快乐……”都在黑名单上。

但可以大发雷霆。

有时父亲勃然大怒,但在发作的间隙,他总在小心翼翼地做人,想把事事做得周到,无可指责。

即使在大发雷霆的时候,也绝不能说“我恨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