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秋天,阳光明媚,在家收拾杂物。在收藏贺年卡、旧照片的抽屉深处,有一张明信片。明信片是三年前一个曾经的朋友在日本旅游的时候寄来的。可惜,我在一年前已经跟这位朋友分手了,心里有些懊恼,有些责备。说分手,有点严重,只是不想再深交了。我自己坐在地板上,回想事情的始末以及我的初衷。
去年这个时候,我和几位同为妈妈的好朋友们出来聚了一次。
我们几个因为都有同龄的孩子而相识,发展成有聊不完话题的好朋友,这样的聚会每隔几个月就会有一次。有了微信后,更是几乎天天去群里报到一下,从油盐酱醋到子女教育,从旅游时尚到政坛局势,基本上可以说文学城有的坛子我们都有。聊得越多,对彼此个性、价值观了解越深,有些不可避免的小嫌隙,也都一笑置之。
今年几家孩子都申请大学,我们几个妈妈,有的披羊皮有的挂虎皮,反正这些日子都没少跟着孩子抓心挠肺。
各家孩子的申请情况很多时候是敏感话题,但我们几家分在不同学区,没有直接竞争关系,也几乎没有其他共同认识的人,小聚这天刚好又是提前录取截止日,话题自然而然就围绕这件事。
去年有好友为了避免众人好心或恶意踩雷,就直接放话出来,我家孩子申请阶段保密,谢谢大家关心;等结果出来,无论去哪里,都请客,普天同庆。这样一说,落了个耳根清净,避免尴尬。后来她果然遵守诺言,又加强了好人缘。
我们当中真正的“虎妈”自己本身就是才女,辅导孩子全部亲历亲为,坦诚分享申请过程,详细而生动。我们几个结合自家情况,时不常插话,聊得很热烈。小叶家老大已经上了大学,按理说比较有经验,八卦也多,可是这次却反常的安静。我以为大家冷落了她,而且凭我们的交情,在这种气氛下,不必太刻意避讳,就顺口问了一句,“你家的申请了哪里?”
我不知道的是,友谊当中有多少“我以为”其实是“误以为”。
她回答说了一个普通学校,再没有多说。大家对这个学校不熟,只是稍微感概好像太安全了一点,报低了。其实每个人的心思都在自家的孩子身上,没有人再追问具体情况,
一个多月后,提前录取结果出来,各家孩子基本上跟预想的差不多。有意思的是,虎娃意外被拒,而小叶的娃妥妥地进了梦校——那是聚会时被虎妈重点讨论而小叶只字未提的学校。
自从秋天过后,大家都有点三心二意,群里有时十天八天的都没有什么动静,反而三三两两转到“地下”私聊。传说中一个女生宿舍六个人,五个群,说的就是我们。本来我就隐隐担心,建立在孩子基础上的妈妈式友谊会止步于高中毕业,现在看来真的有危机了。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群里又有人提议要聚聚。
每次聚,都要为时间地点而纠结,这次也不例外。有一位提出试一家新餐厅,其间有各校不同的春假安排、清明回国扫墓等,希望全体能出席,好不容易才在大家的行程夹缝中选了个合适的日子。没想到这样费劲巴拉地安排,无意间又把小叶得罪了。她嫌聚会没有像以往一样在她家附近,又没有等她最后确定时间,在群里发了公主脾气。
如果说每人的敏感区域不一样,有时确实会不小心踩线了,自有理亏的地方;但约聚会被认为针对、排挤某人,确实冤枉。看来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后来我俩客气地私聊了一下,把这些事说开了,互相谅解了,一致同意翻篇,不求喜欢,只求理解。人在江湖,谁还没遇到过点波浪,颠簸几下,也就过来了;再怎么样,总好过死水或暗流吧。有时候,我特别希望自己是个会喝酒的人,这样就可以借酒遮脸,不必尬聊,一笑泯恩仇。没想到,友谊的小船竟然窝窝囊囊地翻在了唧唧歪歪的阴沟里。
过了几天,我们在群里又如往常一样聊点近况。大家关心起我曾经提过的一件家事,我说处理过程反复, 懒得打字,见面再详聊。小叶适时过来了,“每个人都有隐私权,你说与不说,都是你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你说,我们就听着;不说,我们也不打听,那是你的隐私。”
这样含沙射影虽然没激起我这暴脾气,却把本来要好好修复关系的热情冷却了。群里好几天都没人说话,那段别扭的话就一直停留在那里,冲不下去。我有点失望的是,自己一直掏心掏肺,别人却没把你当回事。交朋友的悲剧,莫过于此了吧。我犹豫了几天要不要退群,毕竟都是熟人,而且是最亲近的群,终于还是退了。认怂好过被人竖了靶子,想打就打两下。言论自由的同时,也有捂耳朵的自由。
转眼就一年了,大家都空了巢。群不在,人还在;旧群散了,新群涌现。
整理朋友圈,就像收拾屋子,要 “断舍离”——舍得放弃,放弃杂物,放弃烦恼,才能让屋子整洁,心情轻松和淡然,保持思想清晰。
小叶妈应该是认为你有意刁难排挤她,心中不满,你很难解释清楚,再加上她自己的所作所为,令人不齿。这样的朋友是该放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