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
2012 (1)
2018 (47)
2019 (87)
2020 (82)
2021 (120)
2022 (144)
2023 (114)
2024 (110)
先做一道题: 北极熊的皮肤是什么颜色的?
A. 黑色,B. 黄色,C. 红色,D. 粉红色,E. 白色。
好吧,我直接说结果。在寒冷的北极,为了尽最大可能吸收微弱阳光的热量,答案:A。
那么再问,北极熊的毛发什么颜色?答案是:没有颜色,是透明的管子,阳光可以直接晒进皮肤。管子里有空气绝缘,保暖。看着发白,只是光线的反射。
衡量冷热的指标是温度。后来人们发现,同样的温度,如果风大,就更冷。于是就导出了风寒温度,Windchill。没有风的时候就是气温,但风越大,Windchill 就越比气温低。有很多公式,比如:
T(wc) = 35.74 + 0.6215T – 35.75(V0.16) + 0.4275T(V0.16),
?(V 是风速 mph, T 是气温 F)
但大约十年前,气象预报里的 Windchill 逐步被另外一个词 Feels Like 代替。是不是很口语化。翻译成“体感温度”吧。因为除了“风寒效应”,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很大。最主要的就是“水寒效应”。其他还有气压,海拔,日照,纬度等等。
水寒效应的最直接影响是空气湿度 Humudity。我曾经写过 夏天里湿度对跑步速度的影响,露点,Dew point。对于冬天,湿度又是另外一个概念。会导致你失温。
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不是越冷的地方湿度越大。看着北极附近常年冰雪,其实呢,是非常干旱的。原因很简单,水冻成了固体,冰,空气里没水。连下的雪都是粉末状的。没在北方生活过的人不好理解。
要警惕的是,失温事故经常发生在摄氏零度左右。我自己好几次。最严重的就是爱达荷Boise马拉松。开赛时华氏50度,一点不冷。后来下雨,进入峡谷以后连续“穿堂”大风,风寒效应,水寒效应相叠加,冻得浑身连续一小时瑟瑟发抖。后来发现自己“不冷”了,意识模糊,视力模糊,我知道,我真的失温了。
甘肃石林超马事故,按气温也不是特别低,远远比不上加拿大爱城的温度。但在降水和大风的双重夹击下,二十几位精英离去。我后来在高山越野时,也遇到过这种暴风暴雨的同时夹击,出现了失温的苗头。
所以越野时,甚至马拉松时,行动计划和衣服穿着就要小心了,哪怕出发温度是50度。气象预报是山下城市的,你不知道山上的温度,而且那些特殊地形,会有极端的局部“体感温度”。我们所能做的,除了看气温,还要看风速和湿度,晴雨以及山口的地形。从而决定我们的计划,是继续还是等待还是撤回,取消。
一条原则是,贴身衣服不能含棉。羊毛的或速干料子是必须的。棉的织物不但在打湿后会有摩擦(Chafing),而且会恶化失温,失去保护作用。水的热导大大高于空气,当雨水打湿了织物,填充了空隙,首先绝热的空间变成了热传导,夺热量可达空气的25倍;第二,水的蒸发也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双重夺热。
就好像,电压不杀人,电流才杀人。气温低不可怕,夺取你身体里的热量的才是凶手。热量的传递三途径,对流,辐射,传导。这是穿衣的理论基础(可参考宇航服)。
另外,即使空气湿度不大,没有倍雨水打湿,人在寒冷的天气下运动,你还是会出汗的。这非常危险,外面冷,贴身内衣湿了。对于冬天的运动,我们常穿三层,贴身用快干不吸水的,中间层隔热的,外衣是挡水挡风的。不过还得考虑透气性,不透气,汗水就捂在内衣上了。这个穿衣组合,会随着海拔,气温,风寒,水寒等不断变化,同时和你的运动模式有关。徒步,滑雪,登山还是跑山,跑山的距离是多少。
(想到哪说到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