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1)
2012 (1)
2018 (47)
2019 (87)
2020 (82)
2021 (120)
2022 (144)
2023 (114)
2024 (110)
2025 (2)
落花用"开水"翻译 Open Water,很好玩,我也是接受的。开就是 Open 啊,叫开水很准确。反而,把烧沸的水叫做开水,并不准确。查了“开”字的原意,十几个意思,都是和Open有关的。所以不大可能是中文原意。只是在现代汉语里加了一条解释,表示烧沸了的水。
类似的,还有我说的“露点”。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我是在抓眼球。其实 Dew Point 的正式中文就是露点。反而,最近些年的网络用语,把这个词曲解了。以致几乎所有人都忘了露点的原意。
说回开水。一般人的印象中,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区别,就在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爱喝开水。接待过不少老老小小的中国人,英文不熟,饭菜不可口,要找中餐。最关键的是要有开水。旅行中,如果没有办法必须得吃快餐,那就去麦当劳,因为提供开水。他们人手一个保温瓶,没有开水简直没法活了。
于是我真曾经去考证了一下。不错,中国有茶文化,自古以来就有汤,早先的汤,指的是洗热水澡。可以在一口大锅里烧热了水,人进入锅里洗澡,汰汤浴。但是,弄得每个人随时都要喝开水的地步,那并不是“自古以来”的事情。人们渴了就要喝水,但随时能喝上开水,那却不容易。所以这个“习惯”是最近才形成的。
一个原因,水会降温,你要喝开水,必须有锅在你身边烧着。考究一点的,要有烧水壶。这个壶是泥土做的,叫做热水罐。到用上金属的铝的或者铁的不锈钢的烧水壶,那不过几十年时间。那么,除非你在茶馆里,怎么可能一天到晚都有口锅一直开着火呢?除了一天三餐,烧柴弄厨。而且一日三餐也是这百年间才定型的,古代一日只有一餐,其他都叫“点”。一餐一点,或者一餐两点。大户人家才可能两餐一点。早上都是点,叫“早点”。不一定开得了火。柴火珍贵,一般人家用不起。
烧好了,一般倒进一个大茶壶,也是泥土做的。放在桌上。如果量大,就倒在大木桶里。问题是,烧过的水,放一会儿就凉了。喝开水还是不易。
喝开水的习惯,到了上个世纪才形成。这要归功于英国的科学家杜瓦,1892年他发明了保温瓶。1922年第一个热水瓶被引进中国,但那时非常昂贵,只有医疗系统用。1928年中国开始生产出自己的“热水瓶”。于是1932年,民国政府开水提倡喝热水,让民众逐步知道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煮沸来杀菌。
不过兵荒马乱的,老百姓哪有机会喝开水。一个热水瓶要城市里全家人一个月的费用。朝鲜战争后,据说有细菌战,新中国政府再次号召民众多喝热水,把水烧开了喝。虽有难度,但在大跃进期间,中国的热水瓶生产开始规模化。到了1978年,中国的热水瓶产量达到了1亿个,每十个人就拥有一个热水瓶。那个时候,热水瓶还是昂贵,一个大约要3块钱,而当时工人开始工作的工资才18块。一般壮年的也就30块左右。为了降低成本,把昂贵的外壳用竹子做,售价可以降到2块以下。最关键的是瓶胆,那还是要1块钱一个。抽真空的瓶胆一旦打破,砰的一声,很多人还是很心疼的。六七十年代,一个办公室里有一两个热水瓶,那是很有档次的。结婚的时候,热水瓶也是很好的礼物。一般送两个。
水可以保温了,随时都可以喝热水了,但烧开水还是麻烦。电是80年代后逐步普及,之前靠柴火或煤炭来烧。于是,各个单位、学校、工厂,就产生了各自的锅炉房,专烧开水。然后大家排着队,一手拿两个热水瓶去打开水,一瓶1分钱,一般是用五花八门的开水票。再后来,电水壶普及了,电也多了,允许用电烧,简单多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开水房。
开水这个词,也不是最早的叫法。那时叫热水。后来发现,水要烧沸腾以后才好,又有了 沸水、滚水、熟水各种叫法,也不统一。后来慢慢细化,把正在开或者刚开的叫沸水,稍微凉一点的叫温水。至于开水,因为写法简单,容易上口,逐步从口语变成了统一的词。但定义还是不大明确,大概指已经沸腾过,而且还很烫的熟水吧。但是热水瓶却不怎么叫开水瓶。叫暖水瓶,保温瓶和热水瓶的更多一些。
现在,一般人家里几乎没有了热水瓶。我家有不少,但不再是那种镀银的玻璃保温瓶,而是REI里面卖的越野用不锈钢胆保温杯。冬天跑步后喝一碗热汤。家里么,有热水壶,可以烧两杯“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