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e's What Strava Data Says About That Elusive BQ.
Looking to Qualify for the Boston Marathon?
前天的这篇最新统计,给我们再次强调了BQ的几个关键要素。
我先把最后段落的“总结”列出来:
So, if you're searching for an elusive BQ, here's what the data show: slow your runs down, choose your course wisely, shoot for a negative split, and remember that practice makes perfect. It may take a couple of marathons to get it absolutely right, but that experience will be invaluable.
就是五条:
1. 跑慢点;
2. 找个好的赛事;
3. 争取“负劈叉”;
4. 跑量;
5. 跑几个马,积累经验。
下面,我再逐句写出我的理解:
1. 跑慢点
我在和b姐训练讨论这些年,唯一一次对她红脸的,就是怪她把该跑慢的跑快了。很多人提起训练马拉松,就是要刻苦,要多跑快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但这是错误的,违法大自然规律的。食欲性欲求生欲,是我们的本能,我们的身体怕苦。不错,我们每周要有一到两次速跑,一次长跑。但轻松跑,就是轻松跑,Make easy days easy. 速跑长跑之后,甚至之前,我们要养精蓄锐,要恢复,这时要跑么?是的,但要轻松跑。
我们常说的“80-20”原则,甚至按时间算的85-15,90-10。你跑量越高,速跑的比例越小。其实速跑的量就那么多,增加的是你的轻松跑的量,所以跑量越大,轻松的比例越大。比如你一个大运动量(速跑、长跑)之后的第二天,你又快跑了,你得不到恢复,那么这就是“垃圾跑”。注意,垃圾跑,并不但指大量的慢跑。任何得不偿失的跑,都属于垃圾跑。所以有时候是快跑。比如赛前一周内,你应该减量每天跑个2-6英里,但你却跑了个15英里。那么这就是广义的垃圾跑。
文中给出了一些统计数据:轻松跑比MP(马拉松配速)慢30%的,27%达到目标;慢10%的只有19%达到目标;而不减速用MP当轻松跑的,只有14%达到目标。
假设一位女生49岁,她要达到50岁的BQ,也就是3:55,配速8'58",那么轻松跑的配速是11'39"。即使考虑到BQ cutoff 10分钟,那也是11'09"。扪心自问,你平时真的“舍得”用这么慢的速度跑Easy/Recovery么?当然轻松跑也有很多种类,看什么时候,比如同样是BQ3:45,你还有9'39", 10'21"等等。
喵儿爸因为有三个喵,采用的是见缝插针式训练,都很快,也叫中学生式。我贴过肯尼亚和乔哥的训练计划,他们是马拉松2小时到230的。但他们的轻松跑可以是10配。天啦,我平时都很少这么慢,该醒醒了。慢跑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垃圾跑。你的肉体需要锻炼,而锻炼的目的是建立起更强的系统,需要20%的张,更需要80%的驰。不信你试着挥拳出去,挥拳的时间只有一瞬间,80%的时间是回收和准备下一次出击。
2. 找个好的赛事
4年前,落花跑了CIM,失望而归,在终点线趴在老迈怀里哭。CIM是个不错的赛道,去年的BQ率是31.9%。可是,真的那么容易吗?容易得让人觉得不好意思?No!
当然很多大马都很容易,比如芝马、柏林马、东京、伦敦,休斯顿,一个比一个容易。路很平,天气好的话,BQ率超高。还有些小马,比如Revel下坡马系列,隧道马系列,玻璃城马,BQ2马,都不错。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不要认为真的就容易。比如下坡马,很容易费腿,不练就可能失望而归。我们不要被往年的BQ率误导。不然,波马的BQ率(BBQ)最高,但没人说波马容易。
纽约马拉松,上次气温到了75F,还行啊。我跑过很多80F、90F多的呢。但对于这么一个大众型马拉松,这时很危险的了。同理。海军马,洛杉矶马,都很大,比较群众,BQ率就很低。
CIM,早年的BQ率只有18%左右。后来名气大了,很多人慕名而来,来的就是要BQ的。苦练一年,买双新神鞋,全力以赴,把BQ率拉得越来越高。路还是那条路,难度还是那么大,但来的人不同了。CIM的BQ了的赛手,都是“严肃跑者”。高峰周跑量平均是65英里。所以,我当时写了很长的文章向落花解释,CIM并不比你家门口的小马容易多少。
3. 争取“负劈叉”
Negative Splits. 多少人的梦想。说着容易做到难。正劈叉,也没什么不好意思,因为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会撞墙。能翻墙的,那是要专门训练的。详见原文的链接。
我们都知道一开始起步要慢,但到底要多慢,需要你自己很久的摸索。因为太慢了,心率过低,浪费了时间,指望下半场抢回来,可能为时已晚。但太快了,你撞墙了,后面跑不动了,掉速严重,甚至开始走,抽筋,受伤,那又完了。两难啊。大概每个赛手都会问自己的吧。你问我,甜点(Sweet Spot)在哪里?我哪知道。不过呢,还是有规律可循。自己的训练状况、身体状况,赛道的了解,天气的变化,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把配速控制在最小的甜点范围。
2017年芝马,我已经知道这个定义,却没有具体的数字概念。所以在10英里处开始提速,大概快了15秒。到了离开Sears Tower,出城的时候,再提速15-20秒。结果可想而知,在唐人街之后准时撞墙,23,24英里处走了两次。后来我知道,虽然是提速,不是那么大的数字的。
2019年的两个加州赛事,一天一地。春天的洛杉矶,也是开头太快。那次是体力处于低潮,几个小时飞到旧金山,又开车到洛杉矶,还与老朋友互动到晚上10点半,耗尽了体力。结果到16英里提前撞墙,最后大下坡到莫妮卡海滩,我居然走了好几段。至今记得观众阿姨对我喊,you are almost there, don't walk just run!
而年底,我吸取教训,先飞到凤凰城,转机到三块馒头(SMF),住在起点附近。体力充沛,虽然CIM是更好的下坡,我开始严控速度。结果在22英里开始逐步加速,越来越快冲线,完美的负劈叉。
在这一年的CIM和西班牙的瓦伦西亚比赛中,BQ的,负劈叉比例都是16%。而一些大众马拉松中,远没有这么高。
一般提速多少?冠军Kiptum负劈叉了35秒。上次乔哥打破纪录时是33秒。
b姐这次芝麻跑得很漂亮。负劈叉了39秒,也就是后半马比前半马快了39秒钟,平均每英里提速3秒,完美得天衣无缝。这是最出成绩最成功的数字。去除13英里进城时的漂移,她的最快和最慢的配速范围只有20秒。相当的稳,底气十足。
4. 跑量
没说的,这是第一要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跑量几乎是BQ率的近线性相关。不信,问一下川川哥,他破三跑了多少。
文中提到的几个比赛,按完赛者,和BQ者,做了两种统计。每个按照每周基本跑量,高峰期每周跑量,以及最长跑距,列了一些数字。比如:CIM是30/50/21,BQ者是50/65/22。
文章提到跑山和BQ率相关不大。我理解跑山是提高心肺和肌肉功能的,是打基础的,但最终还是体现在距离上。不表明跑山没有用。
5. 跑几个马,积累经验
每个马拉松都不同。每个人的天资基础也不一样。别人说的都不算数。要自己区体验。买了一本《怎样游泳》,看完了,倒背如流,那你还是不会游泳。你得亲自下水练。虽然有人首马BQ,那是天生丽质。一般人还得练。慢慢积累经验。如何BQ,几本书也写不完。除了以上的几条,休息,饮食,年龄,身体,交叉训练,训练计划,减量策略,比赛策略。。。逐步调整,慢慢完善。
文中提到,230-259的赛手,一般跑了6个马拉松,4小时到430的大约跑过4个。当然这只是这里的统计,反过来不然。不是你跑了6个马你就破三了。我告诉你,哪有那好事儿。嘿嘿!